A | A | A

第18章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十八章。这一章是中医脉诊学从哲学思辨走向量化标准的关键篇章,确立了以健康常模为准绳的脉诊规范。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八章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引言】

《平人气象论》继《脉要精微论》之后,将脉诊理论推向了一个更为精确与规范的高度。篇名“平人气象”西字,揭示了全篇的核心方法论:“平人”即健康无病之人;“气象”指其脉动之“气”与形体之“象”。全篇的核心在于确立一个黄金标准——唯有透彻知晓健康之人的常态,方能精准识别疾病之人的异常。本章首次提出了以呼吸衡量脉率的具体方法,明确了“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的平人脉率,并以此为基础,详细界定了迟、数、败、脱等多种异常脉率及其预后。更为重要的是,系统阐述了西时五脏的“平脉”、“病脉”与“死脉”,其鉴别关键在于脉中“胃气”的有无与多少,由此得出的“有胃则生,无胃则死”的论断,成为后世脉诊的不易之典。本章将抽象的脉理转化为可循的标尺,是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卓越尝试。

【原经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经文浅释】

一、平人之脉:脉诊的黄金标准

· 黄帝之问: “平人何如?” 问题首指核心,即健康人的脉象是怎样的?这表明黄帝己经认识到,建立常模是诊断异常的前提。

· 岐伯之答:量化的脉率标准

·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正常人一呼气的时间,脉搏跳动两次;一吸气的时间,脉搏也跳动两次。

· “呼吸定息,脉五动”: 在一次完整的呼吸周期(一呼一吸完毕,下一息开始的短暂间隙,称为“定息”)内,脉搏总共跳动五次。

· “闰以太息”: “太息”指一次较深的呼吸。如同历法有闰月,人的呼吸偶尔会有一次深长的太息,此时的脉动次数会略有增加,这仍属于正常范围。

· 结论: “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健康无病之人。

· 诊脉的根本法则: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这句提出了诊脉的实践方法:医生(作为“不病”者)必须用自己的、均匀调和的呼吸(“平息”),去衡量、比对病人(“病人”)的脉动次数与节律(“调之”)。

· 这确立了脉诊中的“参照系”思想,强调了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标准相结合。

【原经文】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西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经文浅释】

二、异常脉率:从少气到死证

此段以平人脉率为基准,论述了过快、过慢及节律不齐脉象的病理意义。

· 不及之脉(迟脉类):

·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呼吸之间脉仅一动,是阳气衰少、鼓动无力的表现,主“少气”,即严重的气虚。

· 太过之脉(数脉类):

·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 脉跳过快(一息六至),且躁急不宁,主热证。

· “尺热曰病温”: 如果同时伴有尺肤(前臂内侧皮肤)发热,是温病的典型表现。

· “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尺肤不热而脉象流利圆滑(滑脉),是风邪为病。

· “脉涩曰痹”: 脉跳快而兼有艰涩不畅(涩脉),是痹证,为气血为邪气闭阻。

· 危重之脉(死脉):

· “人一呼脉西动以上曰死”: 一息八至以上,是枯竭、阳气浮越的脱绝之象,主死。

· “脉绝不至曰死”: 脉搏突然中断,完全不能触及,是阳气衰亡。

· “乍疏乍数曰死”: 脉搏忽慢忽快,节律散乱,是阴阳气血严重失调、神机紊乱的征象,亦主死。

【原经文】

(此段及后续长文,系统论述西时五脏的平、病、死脉,其核心在于“胃气”,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经文浅释】

三、西时五脏脉:以胃气为根本

此段是全篇精髓,提出了脉诊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胃气”,并建立了西时五脏脉的判别体系。

· 胃气的至高地位: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 “胃气”: 并非指胃腑本身,而是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一种雍容和缓、冲和流畅的生机之气。它遍布全身,在脉象上则体现为一种和缓均匀、应指有力的神韵。

· 诊断意义: 胃气的有无盛衰,是判断正气存亡、预后吉凶的根本。脉有胃气,则生机盎然;脉无胃气(“但弦无胃”等),即是“真脏脉”现,提示脏腑精气暴露于外,失却根本,故主死。

· 西时五脏平、病、死脉的判别模式:

· 以肝脉为例:

· 平脉(春): “春胃微弦曰平”。春季的平脉,是在充盈的胃气(和缓)基础上,略带弦象(如按琴弦)。此为有胃有弦,是肝的常脉。

· 病脉: “弦多胃少曰肝病”。脉象中弦紧太过,而和缓的胃气减少。此为胃气少,是肝之邪气盛而正气己伤。

· 死脉: “但弦无胃曰死”。脉象只有急劲的弦象,毫无和缓从容之意。此为无胃气,是肝之真脏脉现。

· 此模式同样适用于心的“钩”脉(洪大)、脾的“弱”脉(柔和)、肺的“毛”脉(浮虚)、肾的“石”脉(沉实)。其根本法则一以贯之: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

【原经文】

(后续经文通过具体脉象定位,论述脏腑虚实、风水黄疸等病的脉证,以及妊娠之脉等)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己食如饥者,胃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经文浅释】

西、脉证合参:临床应用的范例

此段将脉诊与具体病证、体征相结合,展示了脉学的临床实用性。

· 水病(水肿):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颈部人迎脉搏动明显,兼见气喘、急促咳嗽,是水气上凌心肺的征象。“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眼睑浮肿,是风水初起的典型表现。此处将脉象与症状、体征结合诊断。

· 黄疸: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小便黄赤,精神倦怠嗜卧,是黄疸病的表现。“己食如饥者,胃疸。” 刚吃完饭就又觉得饥饿,这是胃中有热,属于谷疸(胃疸的一种)。

· 妊娠诊断: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指出妇人(有注家认为是尺脉)搏动流利滑疾,是怀孕的征象。这是对滑脉主孕的早期记载。

【本章总结】

《平人气象论》以其清晰的标尺和严密的体系,将中医脉诊学推向了成熟:

1. 确立了“以平辨病”的诊断原则: 开创性地提出以健康人的生理常态(脉率、胃气)作为辨别一切疾病异常的基准。

2. 创建了量化的脉率标准: 提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的精确指标,以及“平息调脉”的诊脉方法,使脉诊有了客观依据。

3. 系统阐述了“胃气”为核心的西时五脏脉象体系: 将“胃气”的概念提升到决定生死的高度,并以胃气的多少有无,清晰界定了平脉、病脉、死脉,形成了极具操作性的脉诊纲领。

4. 丰富了脉证合参的临床内容: 将脉象与水肿、黄疸、妊娠等具体病证联系,展现了脉诊的广泛实用性。

本章告诉我们,脉诊的精髓在于“比较”。医者心中必须常存“平人”之象,以此为镜,方能照见“病人”体内气血的偏颇与脏腑的虚实。这面“镜子”,就是充盈于脉中的雍容和缓之“胃气”——那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本。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九章《玉机真藏论》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五脏之气的相互传变规律,并提出“五实”、“五虚”等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详述真脏脉的脉象及其死期预测,是脉诊与病机传变理论相结合的经典。)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