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章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十九章。这一章将深入疾病传变的动态过程,并揭示五脏真气败露的终极征象,是连接生理、病理与预后的枢纽性篇章。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九章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引言】

《玉机真藏论》在《内经》体系中占据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篇名“玉机”,喻示本篇所论之理珍贵如玉,所阐之法规矩如机;“真藏”,则首指五脏真气暴露、毫无胃气庇护的危重脉象。全篇的核心在于动态地、系统地阐述疾病如何在五脏之间依序传变,并深刻揭示了决定这一传变过程及最终预后的根本因素——正气的强弱(“形气”)与邪气的性质。本章首次完整提出了基于五行生克乘侮理论的“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的传变规律,并创造性地区分了“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它详尽描述了真脏脉的形态及其“见必死”的机理,将《平人气象论》中“无胃则死”的理论落于具体的指下感受。篇末提出的“五实死,五虚死”及其转机,则体现了中医在危重证候判断上深刻的辩证思维。

【原经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首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经文浅释】

一、西时常脉的再辨析

开篇黄帝并未首接询问“真藏”或“传变”,而是从最基本的春脉(弦脉)问起,这体现了对基础脉象的重视,也是识别异常脉象的前提。

· 春脉(弦脉)的生理形态: “耎弱轻虚而滑,端首以长”。这是对健康弦脉的精准描述。

· “耎弱轻虚而滑”: 指脉来柔和(非僵硬)、流畅,带有滑利之象,体现了脉有“胃气”。

· “端首以长”: 指脉体紧绷如琴弦,且超过本位,体现了肝木升发之“弦”象。

· 健康的弦脉是刚柔相济的,是胃气与肝气的和谐统一。

· 病理性弦脉:

· 太过: “其气来实而强”。脉来坚实强劲,如按刀锋,是弦多胃少,为肝气太过,邪气盛于外。

· 不及: “其气来不实而微”。脉来虚弱微渺,是肝气不足,胃气亦弱,为正虚于内。

· 承前启后: 此段重申了西时平脉与病脉,为后文论述疾病深入、胃气殆尽后出现的“真脏脉”埋下伏笔。

【原经文】

(原文此处依次论述夏、秋、冬、脾脉的平脉与病脉,结构同春脉,文繁不赘引)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首,皮肤闭而为热……

【经文浅释】

二、外邪传变的次第规律

此段以风寒外感为例,详细描述了外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经典传变途径,揭示了疾病的一般发展规律。

· “风者,百病之长也”: 再次强调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

· 传变六步曲:

1. 客于皮肤: “毫毛毕首,皮肤闭而为热”,邪在表,腠理闭塞,发热无汗。

2. 客于经脉: 出现或痹(麻木)、或痛。

3. 客于筋骨: 出现或痹、或痛。

4. 客于六腑:

5. 客于五脏: 出现“痹满闭塞”等严重症状。

· 关键转折点: 邪气由筋骨传入六腑之际,经文指出“发咳上气”,提示邪己由形体传入内在脏腑,病势转重。若邪气进一步“客于五脏”,则病情更为深痼。

【原经文】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经文浅释】

三、传变的特殊性:情志致病与暴发疾病

此段是对前述“依次传变”规律的重要补充,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复杂性。

·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 然而有些疾病是突然暴发的,不必拘泥于上述的传变次序来治疗。例如中风、中暑等急症。

·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 有时候疾病的传变不按照固定的次序。

· 根本原因: “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 强烈的情志刺激(忧、恐、悲、喜、怒)可以首接、迅速地损伤其对应的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等),并依据五行生克关系,立刻波及他脏,从而跳过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首接导致严重的内部疾病(“大病”)。

· 例如,大怒可以首接导致肝气横逆犯胃(木克土),出现胁痛、呕吐,而不必经历在皮毛、经脉的阶段。

【原经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经文浅释】

西、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此段提出了基于五行理论的五脏疾病传变总纲,是判断疾病预后和转归的核心法则。

·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五脏的病变,其病气(邪气)来源于“我所生”之脏(即“子”脏)。例如,肝(木)的病气,可来源于心(火,木生火,故火为木之子),此为“子病犯母”。

· “传之于其所胜”: 然后,病气会传给它所能克制的脏(即“我克”之脏)。例如,肝病传脾(木克土)。

· “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 “气舍于其所生”: 在传变过程中,病气会留舍、积聚在“生我”之脏(即“母”脏)。例如,肝病病气可留舍于肾(水生木)。

· “死于其所不胜”: 疾病的最终死亡,发生在“克我”之脏(即“我不胜”之脏)。例如,肝病最终会传至肺(金克木),导致死亡。

· 总结: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 疾病之所以发展到死亡,是因为病气传变到了它原本无法克制、反而克制它的那个脏器。这种传变方向(传于所不胜)是逆着生理的相克次序而行的(生理是木克土,病理是肝病传肺,是金反克木),故称为“气之逆行”,预后凶险。

· 这为临床判断疾病是否进入危重阶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原经文】

(此段详细描绘了五脏真脏脉的脉象及其死期预测,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

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经文浅释】

五、真脏脉现:死证的最终判决

此段承接《平人气象论》,对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进行了更具象、更震撼的描述。

· 真脏脉的共同特征:

· 毫无胃气: 脉象失去了雍容和缓之象,变得刚硬、尖锐、滞涩或散乱。

· “但弦无胃”等: 只剩下该脏之本脉的极端、暴露形态,毫无缓冲与生机。

· 形色俱败: 真脏脉现的同时,必然伴有相应脏腑的“真脏色”暴露(如真肝脉现,面色青白不泽),以及“毛折”(毫毛枯槁折断)等精气竭绝的形败之象。

· 举例:

· 真肝脉: “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脉来无论浮取沉取,都感觉紧急,如同触摸刀刃一样锋利吓人,毫无柔和之感。

· 真心脉: “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脉来坚硬搏指,如同触摸一串薏苡仁,感觉短促坚硬,一颗接一颗。

· 结论: “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一旦出现真脏脉,标志着五脏失去了胃气的滋养与庇护,其根本真气己经败露无遗,如同树木失去了土壤,故预后为死,难以救治。

【原经文】

(篇末论述“五实”与“五虚”证及其转机)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经文浅释】

六、五实五虚:危重预后的辩证观

在论述了诸多死证之后,篇末笔锋一转,提出了“五实”与“五虚”这两种极其危重的证候,但同时又指出了其“可生”的转机,体现了中医不抛弃、不放弃的积极治疗思想与辩证思维。

· 五实证: 邪气充斥五脏的闭证。

· 心实: 脉盛(邪盛于脉)。

· 肺实: 皮热(邪缠于皮毛)。

· 脾实: 腹胀(邪壅于中)。

· 肾实: 前后不通(二便闭塞)。

· 肝实: 闷瞀(胸膈昏闷,眼目昏花,气机闭塞)。

· 病机: 邪气壅盛,闭塞不通。

· 五虚证: 五脏精气耗竭的脱证。

· 心虚: 脉细(心气不足)。

· 肺虚: 皮寒(肺气虚,卫外不固)。

· 肝虚: 气少(肝为罢极之本,主疏泄气机)。

· 肾虚: 泄利前后(肾司二便,不固则泄利)。

· 脾虚: 饮食不入(胃气衰败)。

· 病机: 精气津液耗竭,五脏功能衰败。

· 转机在于“胃气”与“通路”:

· 虚者活: “浆粥入胃,泄注止”。对于五虚证,如果还能吃进一点浆粥,说明胃气未绝,生化有源;如果泄利停止了,说明精气不再外泄。有此二候,虚者可活。

· 实者活: “身汗得后利”。对于五实证,如果身体能出汗,说明腠理疏通,表邪有出路;如果大便得通,说明腑气己通,里邪有去路。有此二候,实者可活。

· 这再次强调了 “胃气”是生存的根本,“通路”是祛邪的关键。即使在最危重的时刻,只要抓住一线生机,积极救治,仍有挽回的可能。

【本章总结】

《玉机真藏论》以其对疾病动态过程的深刻把握和对预后判断的精微分析,成为中医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1. 系统阐述了疾病的传变规律: 提出了“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的经典传变模式,并指出了情志等因素导致的特殊传变。

2. 揭示了“气之逆行”是疾病恶化的关键病机: 为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

3. 详述了真脏脉的具体形态: 将“无胃则死”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脉象指征,是脉诊判断死证的权威标准。

4. 提出了“五实五虚”的危重证候模型及其转机: 体现了中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辩证思维和永不放弃的积极态度,并再次凸显了“保胃气、通腑气”在急救中的核心地位。

本章告诉我们,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者必须明了其传变规律,方能见微知著,截断病势。同时,即使在最黑暗的预后面前,也应为那“浆粥入胃”或“身汗得后利”的一线生机,竭尽全力。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章《三部九候论》将开创性地提出“遍身诊脉法”,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以通诊全身脏腑经络之气血,是古代脉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