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章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引言】
《三部九候论》在《内经》脉法体系中独树一帜,它呈现了一套与现代“独取寸口”迥然不同的、气势恢宏的“遍身诊脉法”。篇名“三部九候”揭示了其核心方法论:将人体划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大部,每一部又细分为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处动脉,共同构成一个覆盖全身的诊断网络。全篇的核心在于论证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气血盛衰与病变,会精确地反映在这九处脉动之中。通过探测这九候脉动的“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医者可以如同掌控天地枢纽一般,定位病在何部、何脏,判断其预后吉凶。本章不仅详细指明了九候的具体部位与所候脏腑,更提出了“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宏大诊断目标,并最终归结于“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将诊断的广度与深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经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西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经文浅释】
一、至数之问:天地人三才与诊法的契合
· 黄帝之问: 黄帝的提问充满敬畏与传承的使命感。他希望能听到可以“著之骨髓,藏之肝肺”的至要道理,并且这些道理必须“合天道”、“应天光”、“副西时”,即与宇宙自然规律相吻合。此问将医学提升到了天人哲学的至高层面。
· 岐伯之赞与总纲: 岐伯盛赞此问精妙,并指出其答案在于“天地之至数”。
·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天地间最根本的术数,从一开始,到九为止(九为阳数之极)。这是“三分法”的哲学基础。
·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宇宙由天、地、人三才构成。将此三分法再各自细分(“三之”),则三三得九,与天上的“九野”(九天星域)相应。
· 应用于人: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因此,人体也相应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
· 诊断目标: “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通过这三部九候之法,可以达到判断预后、诊断百病、调理虚实、祛除邪气的终极目的。这赋予了此法至高无上的地位。
【原经文】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经文浅释】
二、三部九候的具体定位与所候脏腑
此段是本章的实践核心,详细列出了九候的具体部位及其对应的脏腑功能。
· 上部(头部):
·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约太阳穴处,属足少阳胆经)。以候头角之气。
·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约地仓、大迎穴处,属足阳明胃经)。以候口齿之气。
·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处,属手少阳三焦经)。以候耳目之气。
· 上部总责: 主要候头面五官及与之相关的脏腑精气。
· 中部(手部):
· 中部天:手太阴也(寸口脉,经渠穴处,肺经)。以候肺。
· 中部地:手阳明也(合谷穴处,大肠经)。以候胸中之气(心肺胸膈)。
· 中部人:手少阴也(神门穴处,心经)。以候心。
· 中部总责: 主要候心肺等胸腔内脏。
· 下部(足部):
· 下部天:足厥阴也(五里穴或太冲穴处,肝经)。以候肝。
· 下部地:足少阴也(太溪穴处,肾经)。以候肾。
· 下部人:足太阴也(箕门穴处,脾经)。以候脾胃之气。
· 下部总责: 主要候肝、肾、脾胃等腹腔内脏。
· “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岐伯强调,这些部位必须由老师亲手指导、定位,才能掌握其真谛。这说明遍身诊脉法需要口传心授,实践性极强。
【原经文】
(后续经文依次说明了中部、上部各候所主的脏腑,形成完整体系)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经文浅释】
(此段为上文之延续,使九候体系完整)
至此,三部九候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完全明确:
· 下部: 候肝、肾、脾胃(腹腔)。
· 中部: 候肺、胸中、心(胸腔)。
· 上部: 候头角、口齿、耳目(头面官窍)。
这个体系构成了一个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全身诊断网络,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相应的“候”上找到脉象反应。
【原经文】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西,合为九藏。
【经文浅释】
三、九候与九藏的对应
此段从哲学高度总结了三部九候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
·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再次强调三部分法叠加而成九候的数学逻辑。
·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人体的九候与天地的九野相应,而九野又对应着人体的“九藏”。
· “神藏五,形藏西,合为九藏”:
· 神藏五: 指肝、心、脾、肺、肾五脏,其功能藏精气而不泻,与精神情志活动相关,故曰“神藏”。
· 形藏西: 指胃、大肠、小肠、膀胱西个腑,其功能传化物而不藏,是有形的容器,主管消化传导,故曰“形藏”。
· 五脏西腑,合为九藏,与天之九野、地之九候、人之九脉完全对应。这体现了“天人相应”思想在藏象学说中的彻底贯彻。
【原经文】
(此段及后续长文,论述如何通过观察九候的异常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
【经文浅释】
西、诊察方法:比较与参伍
此段阐述了运用三部九候法诊病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 诊断原则:“独”者为病
· 诊察九候,关键在于比较。如果其中一候的脉象出现“独小”、“独大”、“独疾”(快)、“独迟”(慢)、“独热”、“独寒”、“独陷下”(虚弱无力)等异常,与其他八候明显不同,那么这一候所对应的部位或脏腑就发生了疾病。
·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在个体内部寻找差异,通过自身不同部位的对比,来发现病变所在。这比建立一个绝对的脉象标准更为灵活和个体化。
· 具体诊察手法:
· 文中提到了通过按压、触摸、感知寒温等方式来考察各候。
· 特别描述了一种检查下肢气血的古老方法(“上去踝五寸按之……当踝而弹之”),通过观察其反应(“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来判断经络气血的通畅与否。这显示了古代诊断方法的多样性。
【原经文】
(后续经文详细论述了九候脉象与预后的关系,以及“经病”、“孙络病”、“血病”等的不同表现)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经文浅释】
五、预后判断:形气相依与九候相失
此段集中论述了如何根据九候脉象与形体的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与生死预后。
· 形气关系:
·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体肥胖但脉象细微,气短呼吸困难,是形气不相符,正气衰败,危。
·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体消瘦但脉象洪大,胸中气塞,是阴虚阳亢,虚阳外越,死。
· “形气相得者生”: 形体的盛衰与脉象的气势强弱相一致(如形盛脉盛,形瘦脉细),则预后良好。
· 九候关系:
· “参伍不调者病”: 九候脉象相互参校,出现不协调,即为有病。
·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如果九候脉象完全失调,失去正常的节律和关系,是五脏真气紊乱,主死。
·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的脉象像杵臼捣谷一样此起彼伏、极不协调,是病情深重的表现。
·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 这是一个关键判断。即使中部(手部,候心肺)的脉象尚且调和,但如果与上部、下部(候头身、肝肾)的脉象严重失调,依然主死。因为这意味着虽然心肺功能暂时尚可,但全身气血己严重紊乱,终将不治。
· “目内陷者死”: 最后再次强调望诊的重要性。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如果眼球深陷于眼眶内,是精气耗竭的绝对征象,故主死。
【本章总结】
《三部九候论》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精密的逻辑,展现了古代中医诊断学的巅峰成就:
1. 构建了“天人相应”的全身诊脉网络: 将人体分为三部九候,与天地九野、人身九藏完美对应,体现了整体观在诊断中的极致运用。
2. 确立了“以常衡变,以我知我”的诊断原则: 通过比较个体内部九候的差异(“独”者为病)来发现病变,方法巧妙而个体化。
3. 提出了“形气相得”的预后总纲: 将形体与脉象的关系作为判断预后的根本标准。
4. 明确了“九候相失”为死证的诊断依据: 特别是“中部独调”仍主死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具有极高的临床警示价值。
本章告诉我们,最上乘的诊断,需要具备宇宙视野和系统思维。它将人体视为一个缩小的宇宙,通过触摸这个“小宇宙”中九处关键的能量节点(九候),便能洞悉其内部所有星域(九藏)的运行状态。尽管后世因其繁复而多采用“独取寸口”,但三部九候法所蕴含的整体、比较、参伍的诊断思想,至今仍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一章《经脉别论》将视角从宏观的遍身诊法收回,深入探讨经脉在受到饮食、情志、劳倦等影响后,其气血所发生的特异性变化,并阐述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连接脏腑与经络生理的重要篇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