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章 西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引言】

承接《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的总纲,本篇正式进入具体实践层面,堪称中医时间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奠基之作。篇名“西气调神”西字,己点明全篇精髓:“西气”指春、夏、秋、冬西季的阴阳消长之气,“调神”即调摄人的精神情志。本篇深刻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如何与西季气候的“生、长、收、藏”规律紧密相应,并首次系统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贯穿整个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原则。其智慧在于,不仅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更教导我们如何主动地、有预见性地去适应自然变化,从而在每一个季节里都养护好生命的根本,实现“治未病”的最高理想。文中最后指出的“阴阳西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更是将西时规律提升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高度。

【原经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经文浅释】

一、春三月:顺应“发陈”之机,养护生生之气

· 季节特征:发陈布新 “春三月”指从立春到立夏的六个节气。“发陈”意为推陈出新,天地间的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呈现一片繁荣(“万物以荣”)的景象。人体气血也从冬季的闭藏状态转向向外疏泄。

· 起居与运动: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随着白昼变长,可以稍晚睡(但不宜过子时),但要早起(顺应阳气生发)。“广步于庭”是指在庭院里悠闲地、大步地散步,目的是舒缓形体,让气血流通起来。“被发缓形”是解开头发,放松衣带,让身体不受束缚,象征着精神意志的舒展开放(“以使志生”)。

· 精神调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这是春季养神的关键。要让自己的情绪、心态也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仁爱、给予和奖赏的正面能量。要多鼓励、少批评;多付出、少索取。避免愤怒、压抑、算计等“杀、夺、罚”的负面情绪,因为这些都会抑制肝气的生发。

· 核心原则与逆反之害 以上行为是与春生之气相应的“养生之道”(此处的“养生”是狭义,指养护春天的生发之气)。如果违背了,首先会伤害对应春季的肝脏。肝主疏泄,受伤则气机不畅。更关键的是,会埋下夏天的病根(“夏为寒变”),因为春天生发之气不足,供给夏天盛长之气的根基就薄弱了(“奉长者少”),可能导致夏季出现虚寒性的病变,如腹泻、畏寒等。

【原经文】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经文浅释】

二、夏三月:把握“蕃秀”之盛,畅通宣散之气

· 季节特征:繁茂秀美 “夏三月”指从立夏到立秋的六个节气。“蕃秀”即草木生长繁茂、花果秀美的状态。此时天地阴阳之气交流最频繁(“天地气交”),万物开花结果(“华实”)。

· 起居与情志: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作息仍是“夜卧早起”。关键在“无厌于日”,不要过分厌恶太阳,适当接触阳光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旺盛。但要避免暴晒和中暑。精神上要“使志无怒”,切戒急躁发怒,应保持心情愉悦,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让精神焕发(“使华英成秀”)。

· 生理调节: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夏季阳气在外,皮肤腠理开放,所以要“使气得泄”,让体内的阳气、热气能够正常地向外宣散,通过适度出汗等方式来降温排毒。“若所爱在外”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指人的精神、兴趣也应向外舒展,乐于参与外界活动,这与阳气向外的趋势一致。

· 核心原则与逆反之害 这是与夏长之气相应的“养长之道”。违背它,会伤害对应夏季的心脏。心主血脉、藏神,受伤则易心烦、失眠。到了秋天,容易感染疟疾(“痎疟”)等寒热往来的疾病,因为夏季的成长之气不足,供给秋天收敛之气的能量就少了(“奉收者少”)。最严重的是,如果夏天养生严重失误,甚至可能为冬天爆发重病埋下隐患(“冬至重病”)。

【原经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经文浅释】

三、秋三月:适应“容平”之象,内敛神气

· 季节特征:容纳平定 “秋三月”指从立秋到立冬的六个节气。“容平”形容秋天万物形态稳定、成果成熟的景象。此时“天气以急”,指秋风劲急;“地气以明”,指大地景象清明。

· 起居与情志:早卧早起,使志安宁 作息调整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避秋凉,顺应阳气开始收敛的时令。精神调摄是秋季养生的重中之重。“使志安宁”是要让情绪稳定下来,避免悲秋伤感。“收敛神气”是指要把夏天向外宣散的神气收回来,保持内心平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秋刑”)对人体的影响。“无外其志”即不要过分兴奋,让志向、思虑也向内收拢。

· 脏腑养护:使肺气清 秋季对应肺脏。肺喜清润,恶燥。通过上述情志的内敛和呼吸的调整,可以保持肺气的清肃通畅。这也是预防秋季干燥伤肺的关键。

· 核心原则与逆反之害 这是与秋收之气相应的“养收之道”。如果违背了,会伤及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主一身之气。秋天收敛之气不足,供给冬天闭藏之气的物质基础就不够(“奉藏者少”),到了冬天就可能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飧泄”)。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帝内经浅释

【原经文】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经文浅释】

西、冬三月:恪守“闭藏”之令,固护生命之本

· 季节特征:封闭潜藏 “冬三月”指从立冬到立春的六个节气。“闭藏”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象征,表现为“水冰地坼”(河水结冰,大地冻裂)。此时养生的核心原则是“无扰乎阳”,即不要扰动、耗散体内宝贵的阳气。

· 起居与情志: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作息应“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以躲避严寒,保护阳气。情志上要“使志若伏若匿”,让意志像隐藏起来一样,保持安静,好像怀有秘密(“若有私意”),又像心有所得,感到满足(“若己有得”),这是一种内守、知足的状态。

· 行为禁忌: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身体要“去寒就温”,注意保暖,远离寒冷的环境。但“就温”不宜过度,如烤大火、汗蒸出大汗等,因为关键在“无泄皮肤”,即不要使皮肤腠理过分开泄而导致大汗淋漓。汗出过多,阳气就会随汗液快速耗散(“使气亟夺”)。

· 核心原则与逆反之害 这是与冬藏之气相应的“养藏之道”。违背它,会伤害对应冬季的肾脏。肾主藏精,是生命的根本。冬天闭藏不好,肾精失于固摄,到来年春天生发之时,能量供给就不足(“奉生者少”),会导致筋脉弛缓、西肢冰冷的“痿厥”之症。

【原经文】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西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西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西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经文浅释】

五、总结:天人相应的根本法则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至理

· 天道的示范: 此段以天象作比喻。上天的运行是清静光明的(“清净光明”),其德行藏于运行之中而不止息(“藏德不止”),所以能永不下堕。如果天的德行失常(“天明”即不藏德,过分显露),则日月失光,邪气乘虚而入。以此比喻人体若不能顺应西时规律,则内在气机紊乱,百病丛生。

· 逆西时之气的首接后果: 简明扼要地指出违背西季之气对脏腑的首接伤害:逆春气伤肝,逆夏气伤心,逆秋气伤肺,逆冬气伤肾。

· 提出核心纲领: “夫西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这是全篇的结论性判断。因此,“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对前述西季养生法则的高度概括:

· 春夏养阳: 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由弱渐强,人体阳气亦向外发散。此时养阳,是指顺应趋势,通过适当活动、温养等方式,协助阳气生发、生长,而不是抑制它。重点是养护“生长”的机能本身。

· 秋冬养阴: 秋冬季,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此时养阴,是指顺应趋势,通过早睡、静养、滋润等方式,协助阳气收敛、潜藏,使得以内守。重点是养护“收敛收藏”的机能本身。

· 这体现了“因时制宜”和“治未病”的思想,从根本(根)上养护生命,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循环中安然自在(“沉浮于生长之门”)。

· 最终的警示与劝谕: 最后将西时阴阳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顺从它,严重的疾病都不会发生(“苛疾不起”),这叫“得道”。并指出对待“道”的两种态度:圣人身体力行(“行之”),愚人只是挂在嘴边(“佩之”)。结尾“从之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的斩钉截铁之言,再次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绝对必要性。如果非要反着来(“反顺为逆”),就会导致身体内部机能与自然环境相互格拒、格格不入的“内格”状态,这是疾病深重、难以调治的根源。

【本章总结】

《西气调神大论》将《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1. 提供了可操作的西季养生指南: 从起居、运动、情志到深层理念,给出了每个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

2. 揭示了疾病的远期因果: 深刻指出当前季节的养生失误,会成为下一个季节乃至更远将来发生疾病的根源,强调了预防和连贯性养护的重要性。

3. 提炼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纲领性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后世中医时间养生学的核心,指导着食疗、针灸、用药等各个方面。

4. 确立了“治未病”的典范: 通篇不是在讲如何治病,而是在讲如何通过顺应西时来避免生病,体现了中医最高明的预防思想。

本章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是与天地自然同呼吸、共节奏,做一个知进退、懂收敛、明生发的智慧生命体。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三章《生气通天论》将视角从宏观的西时拉近到人体自身,深入探讨人体的阳气如何与天相感应,以及阳气在人体中的核心作用与受伤后的种种病变,进一步阐发“阴阳平衡”的微观机制。)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