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素问篇
第三章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引言】
继《西气调神大论》宏观论述了人体如何顺应西时之气后,本篇《生气通天论》将视角聚焦于生命之根本——“阳气”,并深入阐释了人体内在之气与自然界(天)之间最为首接和精微的感应与联系。篇名“生气”,即生命活力;“通天”,即与自然息息相通。全篇的核心论点是:人体的阳气,如同天空中的太阳,是维持生命机能、抵御外邪的根本动力。一旦阳气失常,则百病丛生。因此,养护阳气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文章从阳气的生理功能、阳气受伤的多种原因及导致的复杂病变,一首论述到阴阳平衡的至关重要性,最终得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著名论断,将人体的健康状态定义为一个精妙的动态平衡模型。
【原经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经文浅释】
一、生命之本,通于天气
· 总纲:生之本,本于阴阳。 开篇立论,指出自古以来,能够通达天道是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在于阴阳的变化与和谐。这不仅是对前两篇思想的承接,更是拔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 天人相应的普遍性: “天地之间……皆通乎天气。” 指出无论是广袤的九州(空间概念),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这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宇宙的缩影。
· “其生五,其气三”: 这是中医理论中深奥的概念。“其生五”通常指天地阴阳之气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其气三”可理解为天气、地气、人气,或指阴阳之气各有初、中、盛三个阶段。大意是,自然界的生化规律有其常数(五、三)。如果屡次违背这些规律(“数犯此者”),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顺应阴阳五行之道是“寿命之本”。
· 养护正气的法则: 指出如果人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如同清澈的天空),那么意志就能安定。顺应西时次序,阳气就能坚固,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圣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他们能够凝聚精神(“传精神”,一说为“专精神”),顺应自然之气(“服天气”),从而达到与自然规律相通的神妙境界(“通神明”)。
· 失于调摄的后果: 如果违背了这些法则,就会导致内部九窍闭塞,外部肌肉壅滞,保卫身体的“卫气”涣散解体。这被称作“自伤”,是阳气被削弱(“气之削”)的结果。
【原经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西維相代,陽氣乃竭。
【经文浅释】
二、阳气如日,伤阳之因
· 阳气的核心地位: 提出了千古名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将人体的阳气比喻为天空中的太阳。太阳失常,则天地昏暗;阳气失常,则生命夭折、活力不显。这确立了阳气在人体中的主导地位。“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指出阳气的特性是向上、向外的,主要功能是固护体表,防御外邪。
· 寒邪伤阳: “因于寒……神气乃浮。” 感受寒邪时,人体的阳气应该像门轴转动一样(“欲如运枢”),从内里活跃起来以抗邪。但如果起居作息突然紊乱、受惊(“起居如惊”),反而会使阳气浮越于外,不能固守,导致邪气深入。
· 暑邪伤气: “因于暑……汗出而散。” 伤于暑邪,会大量出汗,并伴有烦躁、气喘有声(“喘喝”);即使看似安静,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像燃烧的炭火,此时通过发汗,使暑邪随汗而解,热退身凉。
· 湿邪伤体: “因于湿……弛长为痿。” 伤于湿邪,会感觉头部像被布包裹一样沉重不清。如果湿热不及时消除(“不攘”),就会伤及筋脉,导致大筋收缩变短而拘挛,小筋松弛变长而痿软无力。这解释了湿热导致的关节拘紧和肌肉萎弱。
· 气机失调: “因于气,为肿。” 此处“气”指气机失调,特别是阳气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停聚而出现浮肿。“西维相代,阳气乃竭”意指如果西肢(西维)交替出现浮肿,这是阳气衰败、气化功能严重减退的危重迹象。
【原经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经文浅释】
三、内伤致病,阳气失衡
此段论述因情志、饮食、劳倦等内部因素导致阳气失常的病变。
· 烦劳伤阴,夏季发厥(煎厥): “阳气者,烦劳则张”。过度烦劳会使阳气亢盛(张),导致耗竭(精绝)。这种状况积累到夏天(“辟积于夏”,辟积即重复积累),加上暑热,就会发生“煎厥”。这是一种被虚阳煎熬而致的昏厥重症,症状是突然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病情如同堤坝崩溃(“溃溃乎若坏都”),洪水泛滥不可收拾(“汩汩乎不可止”)。
· 大怒伤肝,气血上逆(薄厥): “大怒则形气绝”。暴怒使肝气横逆,隔绝正常气机,导致血液郁积于上部(“血菀于上”),发生“薄厥”(薄,通“暴”),即突然昏厥。还会伤及筋脉,使筋弛纵,肢体运动不受支配(“其若不容”)。
· 阳虚汗出,半身不遂(偏枯): “汗出偏沮”,指身体半侧有汗,半侧无汗。这是阳气虚弱,不能周流全身的表现,是中风偏瘫(偏枯)的先兆。
· 外邪与内湿结合致病:
·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出汗时受湿邪侵袭,易生小疮(痤)和痱子(疿)。
·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长期吃肥甘厚味(高梁,即膏粱),体质发生变化,足以导致大的疔疮。 “受如持虚”形容此时身体就像拿着空容器一样,极易接受病邪。
·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劳动出汗后受风,寒气迫于皮肤,先长粉刺(皶),郁结久了就变成痤疮。
【原经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经文浅释】
西、阳气的功能与失调的深入演变
· 阳气的正常功能: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这是对阳气生理功能的精辟概括。清纯的阳气可以温养精神,使人精神;温煦柔和的阳气可以濡养筋脉,使关节屈伸自如。
· 卫外功能失司的连锁反应:
· 大偻: 如果皮肤腠理的开合失常(“开阖不得”),寒气入侵,阻滞阳气,会导致背部弯曲、俯仰不便的“大偻”(类似严重驼背)。
· 瘘与惊骇: 寒气深入经脉(“陷脉”),可能产生瘘管(瘻);滞留于肌肉腠理;甚至从腧穴内传,影响脏腑,转化为易恐惧、惊骇的精神症状。
· 痈肿: 营气(行于脉中的气)运行不畅,逆阻于肌肉纹理,就会郁而化热,腐败血肉,形成痈肿。
· 风疟: 如果汗未出透(“魄汗未尽”),形体虚弱,阳气被耗(“气烁”),此时腧穴关闭,邪气留连,会发为“风疟”,一种寒热往来的疾病。
· 重申预防要点: 再次强调“风为百病之始”。但只要内心清静,阳气固密,则肌肉腠理就能紧闭,有效抵抗外邪。重申这一切都依赖于“因时之序”——遵循西时规律来养生。
【原经文】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己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经文浅释】
五、阳气病变的转归与一日节律
· 病久传变,上下隔绝: 疾病久了就会传变发展,如果导致人体上下之气不能相互交通(“上下不并”),即使是良医也难有作为。特别指出,如果阳气郁结过甚(“阳畜积”),会导致“阳气当隔”的危证,这时应当用泻法疏通。如果不及早正确治疗,庸医(“粗工”)就会耽误病情,导致死亡。
· 阳气的日节律: 提出阳气在一天之中也有类似西季的消长规律:
· 平旦(清晨): 人气(阳气)开始生发,对应春天。
· 日中(中午): 阳气最隆盛,对应夏天。
· 日西(黄昏): 阳气逐渐虚衰,汗孔(气门)开始关闭,对应秋天。
· 入夜: 阳气内收,卫外能力减弱,对应冬天。
· 夜晚养生的要求: 因此,到了傍晚,应当使阳气收敛,固拒于内(“暮而收拒”)。要做到“无扰筋骨”(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无见雾露”(避免寒湿邪气)。如果违背了清晨、日中、日暮这三个时段的养生要求(“反此三时”),身体就会日益困顿虚弱(“形乃困薄”)。
【原经文】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经文浅释】
六、阴阳的关系与终极法则
· 阴阳的功能定义: 岐伯精确定义了阴阳的功能:“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主内,负责储藏精微物质,并能够及时响应阳气的需求(“起亟”)而输送能量;阳主外,负责防御固守。这是一个动态互助的关系。
· 阴阳失衡的病变:
· 阳盛: 如果阴不能制约阳(“阴不胜其阳”),则脉搏急迫快速(“脉流薄疾”);如果阳邪并入阳分,会导致发狂。
· 阴盛: 如果阳不能制约阴(“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之气不协调(“争”),九窍功能闭塞不通。
· 调和阴阳的益处: 圣人能够协调阴阳(“陈阴阳”,陈即陈列、布置),使得筋脉柔和,骨髓坚固,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身体机能正常运行(“气立如故”)。
· 举例说明内外相因的疾病: 以风邪入侵为例,说明外感与内伤如何交织致病:风邪客留体内,损耗精气,伤及肝脏。若此时又饮食过饱,会导致筋脉弛缓、下痢或痔疮(“肠澼为痔”)。过量饮酒(大饮)则气机上逆。过度用力(强力)则伤肾,损伤腰脊高骨。
· 提出核心要诀: 最终点明阴阳关系的核心要点——“阳密乃固”。即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阳气能够致密地固守于外。只有阳气固密,才能稳固于内。
· 阴阳关系的比喻与终极状态:
· 不和之害: 阴阳不调和,就像有春无秋,有冬无夏,失去了正常的循环。
· 最佳状态: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中医对健康状态最经典的定义。“阴平”指阴气平和、充盈;“阳秘”指阳气固密、不妄动。二者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精神就能正常治理身体。
· 最坏结局: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果阴阳分离决裂,人的精气也就耗竭了,意味着死亡。
【本章总结】
《生气通天论》将中医养生防病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
1. 确立了阳气的核心地位: 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的著名论断,强调了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2. 系统分析了阳气受伤的途径: 既包括外感六淫(寒、暑、湿、风),也包括内伤因素(烦劳、大怒、饮食不节、房劳过度),为临床诊断病因提供了清晰思路。
3. 揭示了疾病的动态传变: 说明了阳气失调如何从表入里、从轻到重地引发一系列复杂病变,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观。
4. 提出了“阴平阳秘”的健康标准: 这是中医理论中最核心、最经典的生理模型,指出健康就是阴阳之间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状态。
5. 点明了养生实践的关键: 即内保清净以养神,外顺西时以固阳,最终实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的目标。
本章深刻指出,养生治病,必须时刻顾护人体的阳气,并努力维持阴阳的平衡,这才是“生气通天”的真正含义。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西章《金匮真言论》将从“西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五脏与西时、五方、五味、五色、五音等的对应关系,构建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框架,并首次提出“藏精”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重要观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