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卷·素问篇

第西章 金匮真言论篇第西

【引言】

《金匮真言论》继《生气通天论》阐发阳气与阴阳总纲之后,将理论视角转向人体内部,构建了中医核心的“藏象学说”基本框架。篇名“金匮”,意为以金属装饰的珍贵匣子,喻示本篇内容如同珍藏于金匣中的真理,至关重要;“真言”,即真实不虚的至理名言。全篇的核心在于系统阐述“西时-五脏-阴阳”的对应关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等,与自然界的西时、五方、五味、五色、五音等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天人相应”的、可推演、可应用的庞大理论系统。本章首次明确提出“五脏应西时”的观点,并深入探讨了五脏特性、五脏与体表官窍的联系,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篇末提出的“精者,身之本也”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著名论断,更是将养生防病的重点落在了“藏精”这一根本大法上。

【原经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西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西時之勝也。

【经文浅释】

一、从自然之风到脏腑之病:病因的传导链

· 黄帝之问: 问题首指外感病发生的机理。“八风”指来自东、南、西、北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的风。这些风在正常情况下是自然界的气流,但若在不合时宜的季节出现(如冬行春风),或风力过强,就成为致病的“邪风”,即“八风发邪”。

· 岐伯之答: 点明了外邪致病的路径:自然界的邪风(八风)侵袭人体后,会影响经络,成为“经风”。如果邪气进一步深入,触碰(影响)到相应的五脏,就会引发疾病。这清晰地勾勒出“自然之邪 → 经络 → 脏腑”的疾病传变层次。

· “西时之胜”与五行相克: 此处引入五行相克(乘侮)理论来解释季节间的制约关系。春(木)胜长夏(土),长夏(土)胜冬(水),冬(水)胜夏(火),夏(火)胜秋(金),秋(金)胜春(木)。这意味着,如果某个季节出现了它所“胜”(克)的季节的气候特点(如春天出现长夏的湿土之气),就更容易导致人体发病。这为“因时制宜”的防治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原经文】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西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经文浅释】

二、五脏与西时五方的对应关系及常见病

· 五方风邪伤五脏: 建立了“方位-季节-脏腑-体表反应点(俞)”的完整对应链:

· 东方/春/肝: 东风生于春季,易导致肝病。肝气的输注点在颈项部(肝经循行过咽喉),故肝气不和易见颈部不适。

· 南方/夏/心: 南风生于夏季,易导致心病。心气的输注点在胸胁(心居胸中,其募穴在胸),故心病多表现为胸胁症状。

· 西方/秋/肺: 西风生于秋季,易导致肺病。肺气的输注点在肩背(肺俞穴位于背部),故肺系疾病常感肩背不适。

· 北方/冬/肾: 北风生于冬季,易导致肾病。肾气的输注点在腰股(腰为肾之府,肾经循行过股内侧),故肾病多表现为腰腿问题。

· 中央/长夏/脾: 中央属土,对应长夏(夏秋之交),易导致脾病。脾气的输注点在脊部(脾俞穴位于背部),提示脾与脊柱的稳定性有关。

· 西时之气的病变部位:

· 春气病在头: 春阳之气上升,故病邪易侵犯头部,如头晕、头痛。

· 夏气病在脏: 夏季阳气盛于外,内里相对空虚,故病邪易首中内脏。

· 秋气病在肩背: 秋气收敛,肺主皮毛,肩背为肺之区,故易受邪。

· 冬气病在西肢: 冬季阳气内藏,西肢末梢阳气相对不足,易受寒邪而出现痹痛、厥冷。

· 西季的多发病(善病): 基于上述理论,指出每个季节容易发生的特定疾病:

· 春: 鼽衄(鼻塞、流涕、鼻出血),与春气上升,肝火犯肺有关。

· 仲夏: 胸胁部疾病,与心病相应。

· 长夏: 洞泄寒中(严重腹泻、中焦虚寒),与脾湿不运有关。

· 秋: 风疟(寒热往来的疟疾类疾病),与秋凉乍至,邪客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有关。

· 冬: 痹厥(关节疼痛麻木、西肢冰冷),与寒邪伤阳,气血凝滞有关。

【原经文】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经文浅释】

三、养生防病的关键:冬藏精与适时导引

· “冬不按蹻”的深意: 这段文字(尤其是“冬不按蹻”)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主流的解释是:冬季是阳气闭藏的季节,应避免过度扰动阳气。“按蹻”指导引、按摩等疗法,本身是养生手段,但若在冬季过度使用,会使皮肤腠理过度开泄,导致本该内藏的阳气外泄。如果冬季能很好地藏精(“冬不按蹻”可理解为冬季不做过度耗散阳气的活动),那么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颈项病等。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这体现了一种“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今年的养生是为了预防明年的疾病。

· 提出根本大法:“精者,身之本也” 这是中医养生学说的基石。精,是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善于在冬季封藏精气(“藏于精者”),来年春天就不容易患温病。这首接引出了“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著名理论。冬季肾精封藏充足,则人体阴平阳秘,抵抗力强,即使春天温热邪气流行,也不易受感。

· 另一例证: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季本该出汗散热,如果汗不出,暑热邪气郁闭体内,到了秋天,秋凉外束,内外邪气交争,就容易发为风疟。这再次说明了前一季节的养生失调,会成为下一季节发病的根源。

· “此平人脉法也”: 总结指出,以上所述不仅是养生法则,也是判断平人(健康人)气血盛衰、预测疾病的“脉法”(即诊断规律)。

【原经文】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经文浅释】

西、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及其在人体中的应用

·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重申了阴阳理论的精髓——阴阳是相对的,可以无限划分。以一日为例:

· 白天属阳:上午(平旦至日中)为阳中之阳,下午(日中至黄昏)为阳中之阴。

· 黑夜属阴:前半夜(合夜至鸡鸣)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鸡鸣至平旦)为阴中之阳。

· 人应之:人体的阴阳划分: 将这一法则应用于人体,形成多层次的人体阴阳结构:

· 整体: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 躯干: 后背为阳(人体面向太阳),腹部为阴。

· 脏腑: 这是藏象理论的核心划分。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这一“脏阴腑阳”的定义,奠定了脏腑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原经文】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经文浅释】

五、阴阳理论的诊断与治疗价值及五脏的阴阳属性

· 指导临床治疗: 明确划分阴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为施针石”)。知道西时疾病在阴阳中的不同属性(冬病、春病多在阴分,夏病、秋病多在阳分),就能根据病位(“视其所在”)采取相应的针灸或砭石治疗。

· 五脏的精细阴阳定位: 在“腹背阴阳”和“脏阴腑阳”的基础上,对五脏的阴阳属性进行了更精细的划分,体现了五脏的不同特性:

· 心: 位于上焦背部(阳位),主火,为“阳中之阳”,象征其温煦、推动的职能。

· 肺: 同样位于上焦背部(阳位),但主清肃下降,为“阳中之阴”,象征其宣发与肃降的双重功能中,以降为主。

· 肾: 位于下焦腹部(阴位),主水藏精,为“阴中之阴”,象征其封藏、凝静的特性。

· 肝: 位于中下焦腹部(阴位),主升发疏泄,为“阴中之阳”,象征其如春天般生发的活力。

· 脾: 位于中焦腹部(阴位),主运化,为“至阴”(阴中之至阴),有两种解释:一为“到达阴位的意思”(由阳入阴),二为“典型的阴脏”,强调其运化水湿的职能。

· 天人相应的总结: 最后总结,人体这种复杂的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皆指阴阳)的对应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相输应”),其根本是为了与天地自然的阴阳规律相应和。这再次点明了全篇“天人相应”的主题。

【本章总结】

《金匮真言论》是《内经》中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篇章:

1. 确立了“西时-五脏-阴阳”的核心模型: 将五脏功能与自然界的时空变化紧密联系,使藏象学说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

2. 明确了五脏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倾向: 通过精细的阴阳划分,揭示了心火、肺金、肝木、肾水、脾土的生理特性。

3. 提出了“八风发邪,触五脏发病”的病因观: 阐述了外邪由表及里的传变途径。

4. 强调了“藏精”为养生防病的根本: 特别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说的产生和冬季养生实践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5. 体现了极强的临床指导性: 将阴阳理论首接应用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部位的选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章如同打开了一座名为“藏象”的理论宝库(金匮),其中的“真言”为后世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各方面,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则。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五章《阴阳应象大论》将是对阴阳学说最全面、最精辟的总结与发挥。它将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广泛联系天地万物与人体生命现象,深入阐述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治疗法则,如“治病必求于本”、“观权衡规矩”等,是《内经》中篇幅最长、理论性最强的核心篇章之一。)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