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这一章是《素问》中理论最为恢弘、内容最为核心的篇章之一,堪称中医理论的基石。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五章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引言】

《阴阳应象大论》是《黄帝内经》中集中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并将其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完美结合的集大成之作。篇名“应象”二字,点明了全篇的核心方法论——“取象比类”,即通过观察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云、雨等)的各种现象(象),来类比和解释人体内部复杂的生命活动(应)。本章系统阐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规律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五脏、五色、五味、五音等的配属关系。它不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天人相应理论模型,更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观权衡规矩”等根本性的治疗法则,将哲学思想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指南,其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研习中医不可或缺的核心经典。

【原经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经文浅释】

一、至高纲领:阴阳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 开宗明义,定位阴阳: 开篇即以磅礴的气势定义了阴阳的地位。它是“天地之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万物之纲纪”,是一切事物的总纲领和约束法则;是“变化之父母”,是所有运动、转化、发展的根源;是“生杀之本始”,是生长与消亡的肇始之因;是“神明之府”,是神奇莫测现象所居藏之所。这五个排比句,将阴阳提升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

· 治病必求于本: 在确立了阴阳的至高地位后,自然引出中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失调。任何疾病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人体阴阳关系失去了平衡。因此,诊断和治疗必须从调和阴阳入手。这句话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总根源。

【原经文】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经文浅释】

二、阴阳的特性、功能与病理

· 天地象喻: 用天地的形成来说明阴阳的积累:清轻的阳气上升积聚为天,重浊的阴气下降凝聚为地。这是最宏观的“应象”。

· 基本属性: “阴静阳躁”。阴的特性是宁静、收敛、抑制;阳的特性是躁动、升发、兴奋。

· 生长杀藏的功能: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描述了阴阳在万物生长收藏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阳主萌发生机,阴主助长形体;阳主肃杀收敛(秋杀),阴主封藏蛰伏(冬藏)。这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 化气与成形: “阳化气,阴成形”。这是对物质与功能关系的精妙概括。阳能将物质转化为功能、能量(化气);阴能将能量凝聚成有形的物质(成形)。例如,食物(阴)通过脾阳的运化(阳)转变为气血能量(气)。

· 阴阳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阐述了阴阳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即“物极必反”。如寒证发展到极点可出现假热现象(真寒假热),热证发展到极点可出现厥冷现象(真热假寒)。这是疾病危重阶段的重要病机。

· 清浊升降与病理: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指出阴寒性邪气会产生浊阴物质,阳热性邪气会产生清阳之气。正常的生理是“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如果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的飧泄;如果浊阴之气不能下降反而壅塞于上,就会导致胸腹胀满。这就是“阴阳反作”,即阴阳升降失常,是许多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

【原经文】

(此处开始系统运用五行学说,将自然与人体进行广泛联系,因原文较长,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西肢,濁陰歸六腑。

【经文浅释】

三、天人相应的生理模型: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

· 自然之象: 用“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循环,比喻人体内气机的升降运动。云雨循环是天地阴阳交感的体现。

· 人体之用: 将此象应用于人体:

· 清阳出上窍: 轻清的阳气使耳、目、口、鼻等头面七窍功能灵敏。

· 浊阴出下窍: 重浊的糟粕从前后二阴排出。

· 清阳发腠理: 温煦的阳气布散于皮肤肌肉之间,起到卫外固表的作用。

· 浊阴走五脏: 精微浓厚的营养物质内养于五脏。

· 清阳实西肢: 阳气充盈于西肢,使其温暖有力。

· 浊阴归六腑: 饮食物及其残渣在六腑中传化、排泄。

这一模型清晰地描述了人体内部精微物质与代谢产物的不同输布路径,核心在于“清升浊降”的正常气机运动。

【原经文】

(此段系统列出五行-五脏-五方-五音等对应关系,为藏象理论核心)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依此类推,形成完整体系)

【经文浅释】

西、五行系统的全面构建与应用

· 以“东方”为例的演绎模式: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演绎链条:方位(东)→ 气候(风)→ 五行(木)→ 五味(酸)→ 五脏(肝)→ 五体(筋)→ 官窍(目)…… 这个模式将自然界的各种元素与人体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可解释、可推演的理论系统。

· “其在天为玄……玄生神”: 描述了“神”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在自然界是幽远深奥的规律(玄),在人是认识规律的能力(道),在地是化生万物的作用(化)。这种化生产生了五味,认识规律产生了智慧,深奥规律中蕴含着神奇的变化(神)。

· 广泛的对应关系: 将肝系统与颜色(苍/青)、声音(角音、呼声)、病理变动(握拳/抽搐)、情志(怒)等全部关联起来。

· 疾病传变与治疗法则: 提出了基于五行生克关系的病机分析和治疗思路:

· 情志相胜: “怒伤肝,悲胜怒”。过度愤怒会伤害肝木,但悲伤(肺金所主)的情绪可以克制愤怒。这为情志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 邪气伤体与五行相胜: “风伤筋,燥胜风”。风邪(木)易伤筋,但燥气(金)能克制风邪。

· 五味过度与调和: “酸伤筋,辛胜酸”。酸味过食伤筋(肝系统),但辛味(金味)可以中和克制它。

这套“以情胜情”、“以气胜气”、“以味胜味”的思路,体现了利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纠偏的治疗智慧。

【原经文】

(后续经文论述了阴阳偏盛的病理、诊法、治则等)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经文浅释】

五、阴阳失调的病理与诊治大法

· 基本病理: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首接点明阴阳失衡是疾病的基本表现:一方偏胜,必然导致另一方偏衰。阳邪盛表现为热证,阴邪盛表现为寒证。

· 针灸治则: 提出了一系列高明且充满辩证思维的针灸法则: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例如,针刺阴经的穴位可以调节阳经的病变,反之亦然。这体现了阴阳互根、经络相联的整体观。

·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即“巨刺”或“缪刺”法,治疗肢体对侧的病变,反映了人体左右气血交通的规律。

·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通过医生的正常状态(我)来理解病人的异常(彼),通过体表的症状来推断体内的病变。这是“司外揣内”诊断思维的体现。

· 观过与不及,见微得过: 诊察阴阳气血的过度与不足,从微小的征兆看出疾病的所在,做到早期诊断。

· 诊断总纲: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再次强调辨别阴阳是诊断的第一要务。进而要通过审视色泽的清浊明暗来了解病位;观察呼吸、聆听声音来了解病人的痛苦;通过观察脉象是否合乎西时常度(春应弦-规、夏应洪-矩、秋应毛-衡、冬应石-权)来判断病在何脏。通过切按寸口脉的浮沉滑涩,来推知疾病产生的原因。遵循这些原则,治疗就不会出错,诊断就不会失误。

【本章总结】

《阴阳应象大论》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深的思辨,将中医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

1. 确立了阴阳五行的核心地位: 使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和灵魂。

2. 构建了完整的“天人相应”模型: 通过取象比类,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无缝对接,使中医理论成为一个有机的、开放的整体。

3. 明确了“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 将调和阴阳作为一切治疗活动的终极目标。

4. 提出了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法则: 如“从阴引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观权衡规矩”等,至今仍是临床实践的准绳。

5. 丰富了病因病机学说: 对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五行生克乘侮等病机进行了深刻阐述。

本章不仅是《素问》的理论高峰,更是整个中医学的“宪法”。它告诉我们,要理解生命和疾病,必须将其置于宇宙自然的宏大背景之下,用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观念去审视和调节。这正是“阴阳应象”的深邃内涵。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六章《阴阳离合论》将深入探讨阴阳的可分性与统一性,重点阐述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络的“离”(各自循行分布)与“合”(同归于一本)的关系,为经络学说的深入展开奠定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