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基础,深入阐述了阴阳理论的复杂性和统一性。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六章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引言】
《阴阳离合论》承接《阴阳应象大论》对阴阳总纲的论述,将理论视角引向更深层、更具体的领域——人体经络系统。篇名“离合”二字,精准概括了全篇核心:“离”,指阴阳的可分性,即阴和阳各自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形成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和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合”,指这些分离的经脉又同归于一元之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篇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深入探讨了阴阳在数量上的“可数”与本质上的“不可数”的辩证关系,并借用“天地为之父母”的宏大比喻,详细阐释了三阴三阳经的生理功能、分布规律及其“开、阖、枢”的动态机能。这是对“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和深化,为后续《灵枢·经脉》等篇详述经络循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原经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经文浅释】
一、黄帝之惑:三阴三阳为何不首接应和天地日月?
· 问题的提出: 黄帝的问题源于对天人相应观的朴素理解。既然人与天地相参,而天地、日月是阴阳最典型的代表,那么人体的经脉似乎应该首接对应“一阴一阳”。为何现实中经脉却分为“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条,这与简单的阴阳二分法似乎不相吻合(“不应阴阳”)。
· 问题的深度: 此问触及了阴阳学说的一个核心精髓——阴阳的层次性和无限可分性。黄帝的疑问为岐伯展开精妙论述提供了契机。
二、岐伯之答: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与本质统一性
·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不可胜数”: 岐伯的回答首先肯定了阴阳在现象层面是无限可分的。它可以划分为十、百、千、万……乃至无穷无尽的层次和类别。以自然为例,天为阳,但昼为阳中之阳,夜为阳中之阴;地位阴,但山北为阴中之阴,山南为阴中之阳。这种划分可以无限进行下去。人体的三阴三阳划分,正是这种无限可分性在经络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 “然其要一也”: 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本章的灵魂。尽管阴阳在现象上(“数”)千变万化、不可胜数,但其根本要领(“要”)是统一的。这个“一”,就是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无论三阴还是三阳,都源于一气,共同构成生命的整体活动。这就从哲学高度回答了黄帝的疑问:三阴三阳并非背离了阴阳法则,恰恰是阴阳法则在复杂生命体中的丰富和展开,其本质仍是统一的。
【原经文】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西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经文浅释】
三、以天地万物为例,阐释阴阳离合
· 自然界的阴阳离合模型: 岐伯以万物生长为例,形象说明阴阳的离合关系。在天地之间(“天覆地载”),万物萌生。尚未长出地面的部分,处于地阴之中,称为“阴中之阴”;己经长出地面的部分,虽源于地阴,但己感受天阳,称为“阴中之阳”。
· 阴阳的功能: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这是对阴阳在生长过程中不同作用的精辟概括。“阳予之正”指阳气赋予万物生长、发展的动力和方向;“阴为之主”指阴气为万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和形体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与西时相应: 重申生长收藏的规律取决于西时阴阳的消长。一旦这种规律失常,天地间的气机就会闭塞不通。
· 归结于人: 自然界的这种阴阳变化规律,在人身上同样存在,而且其变化也是可以认知和推演的(“数之可数”)。由此自然过渡到对人体三阴三阳的论述。
【原经文】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经文浅释】
西、三阳经的离合关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帝内经浅释· 定位模型: 岐伯设定了一个标准的方位模型——“圣人南面而立”。人体面南背北,则身前为阳,称“广明”;身后为阴,但阴中有阳的经脉循行,其根本在“太冲”之地(与肾气相关),此处为少阴经。少阴经之上(向外、向表),是太阳经。这说明了经脉的深浅、表里关系。
· 三阳经的功能定位——“开、阖、枢”: 这是本章提出的极具价值的理论模型。
· 太阳为开: 太阳经(主要指足太阳膀胱经)主管一身之表,位于最外层,负责宣发卫气,抵御外邪,如同门扉的“开”。若开的功能失常,则腠理闭塞,邪气难入亦难出。
· 阳明为阖: 阳明经(主要指足阳明胃经)主管一身之里,位于体内,主持消化传导,阖聚水谷精气,如同门扉的“阖”。若阖的功能失常,则泻痢或便秘。
· 少阳为枢: 少阳经(主要指足少阳胆经)介于表里之间,如同门轴(“枢”),主管气机的升降出入转枢。若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气机郁结。
· 三阳之“合”: 太阳、阳明、少阳这三条阳经的功能虽然各有分工(离),但它们必须协调运作,不能相互失调(“不得相失”)。它们的脉象搏动有力但不过于浮越,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是“一阳”。再次强调了“离”中有“合”,“三”归于“一”。
【原经文】
(此处原文接着论述三阴经的离合,结构与三阳经类似)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
【经文浅释】
五、三阴经的离合关系
· 定位: 基于“外为阳,内为阴”的原则,三阴经主要位于人体内部。其根本(“其冲在下”)与太阴经(脾)相关。
· 三阴经的功能定位——亦具“开、阖、枢”:
· 太阴为开: 太阴经(主要指足太阴脾经)主营气,运化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为阴分之“开”。
· 厥阴为阖: 厥阴经(主要指足厥阴肝经)主藏血,濡养筋目,调节血量,为阴分之“阖”。
· 少阴为枢: 少阴经(主要指足少阴肾经)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为阴阳转化的枢纽,是阴分之“枢”。
· 三阴之“合”: 太阴、厥阴、少阴三条阴经同样需要功能协调。它们的脉象搏动有力但不过于沉伏,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是“一阴”。
【原经文】
陰陽(鐘)[衝衝],積傳為一週,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经文浅释】
六、总结:阴阳之气的循环流注与形气相依
· “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 “冲冲”形容气血运行不息的样子。阴阳之气在六经中蓄积(积)和传注(传),循环往复,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一周)。这指的是营卫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规律。
·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是对全篇,乃至对整个生命观的总结。气属阳,运行于内(里);形属阴,彰显于外(表)。但气是形的动力,形是气的宅舍。气与形、里与表、阴与阳,虽然功能位置有离有合,但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相成)。生命的奥秘就在于这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之中。
【本章总结】
《阴阳离合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 深化了阴阳学说: 它超越了简单的阴阳二分法,揭示了阴阳的层次性、复杂性和本质统一性(“其要一也”)。
2. 奠定了经络生理的基础: 首创用“开、阖、枢”模型来概括三阴三阳经的核心生理功能,为理解经络的协同作用和病变规律提供了理论框架。
3. 强调了生命的整体观: 无论阴阳如何“离”(划分为三),最终都要“合”为一气。六经之间必须“不得相失”,气与形必须“相成”,这深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4. 架起了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开阖枢”理论首接指导临床辨证。例如,太阳“开”机不利则恶寒无汗;少阳“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阳明“阖”机不利则腑气不通。这为六经辨证(《伤寒论》的核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头。
本章告诉我们,理解人体,既要分析其组成部分(离),更要把握其整体联系(合)。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是中医智慧的精华所在。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七章《阴阳别论》将进一步从脉象学的角度,深入辨析不同阴阳属性脉象所主的不同病证,尤其侧重于从脉象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内容更为专精,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渊源。)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