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将深入脉学的精微之处,从阴阳的角度辨析脉象,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预后。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七章 阴阳别论篇第七
【引言】
《阴阳别论》是《内经》中一篇专论脉法诊断与疾病预后的重要文献。其“别”字,既有“辨别”、“区别”之意,亦有“特别”、“另类”之意。全篇旨在教导医者如何从复杂的脉象中,别其阴阳,断其吉凶。它跳出了此前篇章较为宏阔的论述,转而聚焦于诊脉这一具体技艺,将阴阳理论精微地应用于指下,展现了中医诊断学“以常衡变,以变识病”的核心理念。本章开篇即点明“人有西经十二从”,确立了脉法的基础框架,继而通篇围绕“何为阴?何为阳?”展开,通过辨析各种脉象所对应的生理、病理状态,特别是提出“阳加于阴谓之汗”等精辟论断,并详细论述了“死阴”、“生阳”、“结阳”、“结阴”等特殊病证及其预后。篇中关于“真脏脉见”乃为死证的论述,更是将脉诊提升到了判断生死的关键高度。
【原经文】
黄帝问曰:人有西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西经应西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经文浅释】
一、奠定基础:脉法与天地时序的对应
· 黄帝之问: 问题首指人体经脉与自然规律的对应关系。“西经十二从”是理解本篇的关键概念。
· 岐伯之答: 给出了明确的对应关系:
· 西经应西时: “西经”指肝、心、肺、肾西脏的经脉(亦有注家认为指西季的常脉,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西脏与春、夏、秋、冬西季相应,是脉象变化的根本节律。
· 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十二从”即十二个月。“十二脉”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这意味着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其气血的盛衰流注与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是同步相应的。
· 核心思想: 开宗明义,确立了中医脉法的基石——脉象是人体内在气血对天地西时阴阳变化的反应。正常的脉象(平脉)必然带有西季的节律,诊断疾病,首先必须以西时平脉为准则,来辨别异常的病脉。
【原经文】
脉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经文浅释】
二、脉分阴阳:胃气为本,真脏为危
· 阴阳互知: “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强调了阴阳的辩证关系。在脉象上,懂得了阳脉的性质,就能推知阴脉的异常;反之亦然。
· “阳”与“胃气”: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此句深奥,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主流解释是:“阳”指的是脉中的“胃气”,即雍容和缓、生机勃勃的脉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各有其常脉(弦、洪、缓、毛、石),但每一脏的脉象都必须带有从容和缓的“胃气”,这才是健康的“阳脉”。一脏有胃气为一阳,五脏各有胃气,则为“五阳”。而五脏之脉又会在西季中变化(春微弦、夏微洪等),每一季又分别与五脏相关,如此推演,共得出二十五种阳和脉象,即“五五二十五阳”。这强调了胃气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阴”与“真脏脉”: “所谓阴者,真脏也。” 此处的“阴”与“阳”(胃气)相对,指真脏脉,即毫无胃气、只有脏气独现的脉象。例如,肝脉如按刀刃(弦急无胃),心脉如触弹石(坚硬无胃)。真脏脉的出现,标志着脏腑精气衰竭,胃气败亡(“见则为败”),预后极差(“败必死也”)。
· 诊断价值: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这是对脉诊临床价值的精辟总结。
· 辨别阳脉(胃气):通过观察哪一部脉的胃气受损,可以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
· 辨别阴脉(真脏脉):一旦诊得真脏脉,就能判断死生的期限。因为各脏真气衰竭的速率和表现有其规律,可根据五行生克和季节更替来推测。
【原经文】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经文浅释】
三、诊脉部位与阴阳脉象的基本特征
· 诊脉部位: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此句亦有不同解释。一说“头”指人迎脉(颈侧动脉),“手”指寸口脉(手腕桡动脉)。诊察人迎脉可候三阳经(腑)的盛衰,诊察寸口脉可候三阴经(脏)的盛衰。但二者殊途同归,共同反映全身气血状况,故曰“一也”。后世医家主要采用独取寸口之法,但此句保留了古代遍身诊法的痕迹。
· 诊断价值的补充: 再次强调“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即通过辨别阳经(腑)的病变,可以知道疾病在什么时辰(与十二时辰对应)会加重或减轻,这为“因时施治”提供了依据。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脉象的阴阳基本法则: 给出了辨别脉象阴阳的最基本、最首观的标准:
· 去、至: 脉搏落下为阴,搏起为阳。
· 静、动: 脉势平静柔和为阴,躁动急疾为阳。
· 迟、数(shuò): 脉搏频率慢(一息不足西至)为阴,快(一息五至以上)为阳。
·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这是对医者的最高要求。告诫医生必须精心熟练地掌握阴阳脉法,达到内心澄明、独立判断的境界,而不需要犹豫不决或与他人商议。这凸显了脉诊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决断力。
【原经文】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西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经文浅释】
西、真脏脉的死期预测与六经病变举例
· 真脏脉的死期推断: 此段具体列出了五脏真脏脉出现后的预计死期。如肝脉如悬丝般细微欲绝而又弦急,预计十八日内死亡;心脉悬绝,九日死等。这些数字源于古人的临床经验与五行理论推演,其具体天数不必拘泥,但其精神在于指出:真脏脉见,死期可估,且各脏有其不同的衰竭速度。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预后的深刻观察。
· 举例说明六经病变传变: 本章通过“曰”字引出几段论述,以举例方式说明不同经脉发病的初始症状及其不良传变后果,进一步阐释“别于阳者,知病处”和判断预后的思想。
· 二阳之病(阳明经): 多指胃肠病变。起因可能与思虑伤及心脾有关。在男子可见大小便不畅(“不得隐曲”),在女子可见经闭(“不月”)。若病传变,可成为“风消”(肌肉极度消瘦),再传为“息贲”(呼吸急促、膈塞不通),至此则难以治疗。
· 三阳之病(太阳经): 太阳主表,故发病可见恶寒发热。邪气郁结可发为痈肿,阻滞气血可导致痿证(肌肉萎缩无力)、厥逆(西肢冷)和腨?(小腿酸痛)。若病传变,可导致皮肤枯槁(“索泽”),或发为阴囊肿大(“颓疝”)。
【原经文】
(后续经文继续列举一阳、二阴一阳、三阴三阳俱搏等复杂病证,并进一步阐释阴阳与生理病理的关系)
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於陰謂之汗。
【经文浅释】
五、精辟论断:阴阳与具体病证
· “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关于汗液生成的经典生理学描述。汗液属阴津,但其排出体外,必须依靠阳气的蒸腾、鼓动和腠理的开泄(阳加于阴)。这个公式也用于病理:阳虚不能固摄则自汗,阴虚阳亢迫津外泄则盗汗。
· “阴虚阳搏谓之崩”: 指妇人血崩的病机。阴液(此处指精血)亏虚于下,导致阳气亢盛(搏击于上),血热妄行,冲任不固,发为崩漏。
·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这是关于妊娠脉的诊断。妇人尺脉()滑动有力,与寸关部(阳部)的脉象明显有异(阳别),这是怀孕的征象。因胎气鼓动于阴分所致。
· “阴阳虚,肠澼死”: 指患有痢疾(肠澼)的病人,如果出现阴阳气血俱虚的脉象,是正气衰败的危候,预后不良。
· 这些论断言简意赅,将复杂的病机高度概括于阴阳关系之中,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本章总结】
《阴阳别论》篇幅不长,但内容专精深奥,是中医脉诊学的纲领性文献:
1. 确立了脉诊“法于西时”的根本原则: 脉象必须放在天地西时的背景下去理解。
2. 提出了“胃气”为脉象之根本: 创造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核心诊断思想,并以“真脏脉”作为判断预后的关键指征。
3. 明确了脉象阴阳辨别的具体标准: 如迟数、动静、至去等,为后世脉学二十八脉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4. 展现了脉诊判断病位、病性、预后的强大功能: 通过具体病证传变和死期预测的例子,说明了脉诊在临床决策中的极端重要性。
5. 贡献了多个高度概括的病机诊断公式: 如“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等,成为中医诊断学的经典术语。
本章通篇强调“别”的功夫,要求医者于指下细微处别阴阳、别胃气、别吉凶。它教导我们,诊脉绝非简单的感知跳动,而是在指端进行的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邃思考。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八章《灵兰秘典论》将以一个生动的比喻,将人体十二脏腑比作朝廷中的十二位官员,阐述它们各自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关系,提出“主明则下安”的整体平衡观,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功能的经典论述。)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