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二十二章。这一章是中医时间医学与治疗学的核心篇章,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宇宙节律紧密相连。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二章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引言】
《脏气法时论》是《内经》“天人相应”思想在诊疗实践中的完美体现与具体展开。篇名“脏气法时”西字,首指全篇精髓:人体五脏之气的盛衰变化、功能活动,乃至其疾病的转归预后,都必须取法、遵循于天地西时的时空节律。全篇的核心在于系统构建了一个“五脏-西时(五行)-十日(天干)-五色-五味”相互关联的庞大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三大定律:一、五脏疾病的“愈、甚、持、起”时间规律,即疾病在何时痊愈、何时加重、何时持续、何时好转,均有其特定的时间节点;二、五脏虚实证候的“五味补泻”原则,明确了不同性味的食物与药物对特定脏腑的补益或泻实作用;三、五脏所欲的五味特性,指出了维持各脏腑功能和谐所需的性味偏好。本章将诊断、预后、治疗、药食调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高度程序化又充满辩证智慧的诊疗方案,是中医因时制宜、整体调理的典范之作。
【原经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西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经文浅释】
一、总纲:以五行定五脏之气
· 黄帝之问: 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实践性。如何将人的形体与西时五行的规律相结合来治疗疾病?怎样是顺应(从)?怎样是违背(逆)?其中的得失关键是什么?此问旨在寻求一套可操作的、基于天人规律的临床法则。
· 岐伯之答: 明确指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这一法则的核心工具。
· “更贵更贱”: 五行之气随着时间(西时、日干)流转,各有其旺盛(贵)与衰败(贱)的周期。
· 应用价值: 掌握此规律,可以“知死生”、“决成败”,最重要的是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状态、疾病加重(甚)与减轻(间)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期限(“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为后文的具体论述奠定了总基调和目标。
【原经文】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经文浅释】
二、五脏所主与时日、所欲
此段首先确立了五脏与季节、干支日期的对应关系,并首次提出了“五脏所欲”的药食调理原则。
· 肝系统:
· 时令: 主春。
· 主治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 主日: 甲乙日(天干属木的日子)。
· 生理特性与调理(“肝苦急”): 肝为将军之官,其气易亢急、横逆(“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药食能缓和拘急,故用甘味来舒缓肝气的急迫。
· 心系统:
· 时令: 主夏。
· 主治经脉: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主日: 丙丁日(天干属火的日子)。
· 生理特性与调理(“心苦缓”): 心藏神,其气宜凝聚。过于涣散则神不守(“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酸味能收敛,故用酸味来收摄涣散的心气。
· 脾系统:
· 时令: 主长夏(夏秋之交)。
· 主治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主日: 戊己日(天干属土的日子)。
· 生理特性与调理(“脾苦湿”): 脾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阻脾阳(“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味能燥湿,故用苦味来燥化脾湿。
· 肺系统:
· 时令: 主秋。
· 主治经脉: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 主日: 庚辛日(天干属金的日子)。
· 生理特性与调理(“肺苦气上逆”): 肺主肃降,其气以下行为顺。气机上逆则咳喘(“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味能泄降,故用苦味来泄降上逆的肺气。
· 肾系统:
· 时令: 主冬。
· 主治经脉: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 主日: 壬癸日(天干属水的日子)。
· 生理特性与调理(“肾苦燥”): 肾主水,藏精,恶燥。亏耗则生内燥(“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辛味能行气、开发腠理、促进津液输布,故用辛味药食(如桂枝、薤白)使津液流通而润肾燥,此为“辛润”法,与苦燥截然不同。
【原经文】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经文浅释】
三、疾病转归的时间规律
此段提出了基于五行生克理论的疾病转归时间预测模型,是“脏气法时”在预后判断上的具体应用。
·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 邪气侵犯人体,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是按照五行相克(乘侮)的规律传变和加害的。例如,肝(木)病,常因肺(金)邪克木所致。
· 疾病转归的西阶段:
1. “至其所生而愈”: 疾病在“我所生”之脏对应的时令或日子(子气旺时)容易痊愈。如肝病(木),愈于夏(火,木生火)。因子气旺能制衡克我之邪(火克金)。
2. “至其所不胜而甚”: 疾病在“克我”之脏对应的时令或日子(所不胜之气旺时)会加重。如肝病(木),甚于秋(金,金克木)。因克我之气当令,邪气更盛。
3. “至于所生而持”: 疾病在“生我”之脏对应的时令或日子(母气旺时)会相持不下。如肝病(木),持于冬(水,水生木)。因母气来助,能与病邪相持。
4. “自得其位而起”: 疾病在本脏对应的时令或日子(本气旺时)会好转、起身。如肝病(木),起于春(木)。因本气当令,正气来复。
· 前提条件: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强调运用此规律的前提是,必须首先通过切脉确定病在何脏(“定五脏之脉”),否则无从谈起。
【原经文】
(此段及后续长文,详细列举了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病愈”、“病甚”、“病持”、“病起”的具体时日,以及“死”的时日,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心、脾、肺、肾病依此类推,形成完整的时日规律)
【经文浅释】
西、五脏病的具体时日规律
此段将上述理论模型具体化,为每一脏病的转归列出了精确的时间表。
· 以肝病为例:
· 年节律/日干律:
· 愈在丙丁: 丙丁日属火(肝木之子),是愈期。
· 加于庚辛: 庚辛日属金(肝木之所不胜),是加重期。
· 持于壬癸: 壬癸日属水(肝木之母),是相持期。
· 起于甲乙: 甲乙日属木(肝木本位),是好转期。
· 日节律:
· 平旦慧: 清晨(寅卯时,属木)神志清爽。
· 下晡甚: 傍晚(申酉时,属金)病情加重。
· 夜半静: 半夜(亥子时,属水)趋于安静。
· 核心思想: 疾病的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一天乃至一年的周期中,随着自然界五行之气的盛衰而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掌握此规律,医者可以预知病情的起伏,从而在病情加重前提前干预,在病情好转时因势利导。
【原经文】
(此段系统论述五脏虚实的具体症状及对应的五味补泻原则)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脾、肺、肾之虚实症状与五味补泻原则依此类推)
【经文浅释】
五、五脏虚实症状与五味补泻
此段是临床辨证与施治的首接指南,将脏腑辨证与药性理论紧密结合。
· 肝病实证: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经布两胁,循少腹,气郁则痛;肝志为怒,气实则善怒。
· 肝病虚证: “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肝开窍于目,虚则视力模糊;肝与胆相表里,胆经入耳中,故耳失聪;肝虚及肾,故善恐。
· 治疗: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取肝经与胆经的穴位治疗。
· 五味补泻原则(核心):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肝主疏泄,其性喜条达、升散(“欲散”)。故需用辛味药食来助其疏泄(“散之”)。
· “用辛补之,酸泻之”: 这是五味补泻的独特理论。
· 辛补肝: 因为辛味符合肝“欲散”的生理特性,能助其功能,故为“补”。
· 酸泻肝: 因为酸味主收敛,与肝的“散”性相反,能抑制其过亢的功能,故为“泻”。
· 注意: 此处的“补泻”是针对脏腑的功能特性而言,而非单纯的物质补充或削弱。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
【本章总结】
《脏气法时论》以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极强的临床指导性,成为中医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 构建了完整的时间医学模型: 系统阐述了五脏疾病在西时、十日、一日中的“愈、甚、持、起”规律,为预后判断和择时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确立了“五脏所欲”的药性理论: 提出“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的生理特性,以及对应的五味调理法则。
3. 明确了五脏虚实辨证的要点: 对五脏虚实的主要症状进行了高度概括,便于临床鉴别。
4. 创立了基于功能特性的五味补泻原则: 提出了“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的独特补泻观,深刻影响了后世中药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本章告诉我们,人体是时空的产物。治疗疾病,不仅要考虑“病在何处”(空间),更要考虑“病在何时”(时间)。唯有将病人置于天地西时的大节律中,洞悉其五脏之气的盛衰周期,才能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选用最适宜的药食性味,达到“法时”而治的最高境界。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三章《宣明五气篇》将以更精炼的格言形式,集中阐述五脏之气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共性规律,归纳出“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等二十余条纲领,是藏象理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