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二十三章。这一章是藏象理论精粹的集大成者,以高度凝练的格言形式,揭示了五脏之气的内在规律。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三章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引言】

《宣明五气篇》在《内经》中独树一帜,其文辞简奥,不设问答,首陈其要,宛如一部珍藏于医学殿堂中的“五脏定律汇编”。篇名“宣明五气”,其含义为宣发、阐明五脏之气的共性规律。这一篇章的核心要点在于以“五”为纲要,将五脏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复杂表现,归纳总结为二十余条简明扼要且意义深刻的法则。

在这一章中,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等等。这些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更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些命题如同一个个精准的坐标,构建起藏象学说的基本框架。它不再是具体的脉证描述,而是对五脏功能特性的高度抽象与升华,是临床思维得以展开的公理和前提。学习此篇,如同掌握了一把开启藏象理论宝库的钥匙,其每一条论述,都值得反复玩味,并置于临床实践中去验证和体会。

【原经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经文浅释】

一、五味所入:药食归经的理论先导

· 法则: 揭示了不同性味的物质对五脏具有特定的亲和性(“归经”)。

· 浅释: 饮食药物的五味进入人体后,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各有其主要的作用靶点。

· 酸入肝: 酸味收敛,与肝主疏泄相制衡,故先入肝。

· 辛入肺: 辛味发散,与肺主宣发相合,故先入肺。

· 苦入心: 苦味清泄、降下,与心火炎上之性相对,故能入心。

· 咸入肾: 咸味软坚、润下,与肾主水液、藏精相关,故先入肾。

· 甘入脾: 甘味缓和、补益,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相合,故先入脾。

· 临床意义: 此为后世“药物归经”理论的本源。指导医者在组方用药时,根据病变脏腑,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作为引导,使药力首达病所。

【原经文】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经文浅释】

二、五气所病:脏腑病变的特征性症状

· 法则: 指出五脏之气失调后,会表现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症状。

· 浅释:

· 心为噫: 噫,即嗳气。心气不通(尤其是火不生土,心胃相关),浊气上逆则为噫。

· 肺为咳: 肺主气,司呼吸,气逆不顺则咳。

· 肝为语: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郁结或亢盛,则多言多语;肝气虚则默然不语。

· 脾为吞: 吞,即吞酸。脾虚不运,湿浊内停,胃气上逆则吞酸。

· 肾为欠为嚏: 欠,呵欠;嚏,喷嚏。皆为阳引阴出或阴阳相争之象。肾为阴阳之根,阳虚阴盛则呵欠连连;阳复抗邪则喷嚏频作。

· 胃为气逆…为恐: 胃气以降为顺,上逆则哕(呃逆)。土虚则水侮(土不制水),肾水之志为恐,故胃虚亦可致恐。

· 临床意义: 此为“司外揣内”提供了简明的症状-脏腑对应关系。见到这些典型症状,应首先考虑其对应的脏腑可能出现了问题。

【原经文】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经文浅释】

三、五精所并:情志过激的病理本质

· 法则: 阐述某一脏的精气过盛(并),会引发特定的、过度的情志活动。

· 浅释: “并”,有合并、聚集、偏盛之意。当某一脏的精气因相对之脏的虚弱而亢盛时(“虚而相并”),就会导致该脏所主的情志过度表现。

· 并于心则喜: 心气实则笑不休。

· 并于肺则悲: 肺气实则悲泣。

· 并于肝则忧: 肝气实则怒,此言“忧”,可解为气机郁结之深重状态。

· 并于脾则畏: 脾气实则思虑过度而多畏。

· 并于肾则恐: 肾气实则恐。

· 临床意义: 指出过激情志不仅是心理现象,更是内在脏腑精气失衡的客观反映。治疗情志病,需从调理相应脏腑的虚实入手。

【原经文】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经文浅释】

西、五脏所恶:脏腑的生理弱点

· 法则: 指出五脏各有其易受损伤的邪气属性。

· 浅释: 此“恶”(wù),为厌恶、不耐受之意。

· 心恶热: 心为火脏,同气相求,热邪易入心,耗伤心阴心血。

· 肺恶寒: 肺为娇脏,主宣发,寒邪易束肺,使肺气失宣。

· 肝恶风: 肝属木,主风,同气相求,风邪易引动肝风。

· 脾恶湿: 脾属土,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最易困阻脾阳。

· 肾恶燥: 肾主水,藏精,燥邪易耗伤肾阴肾精。

· 临床意义: 指导预防与治疗。养护五脏,需规避其所恶之邪;治疗时,亦需考虑清除这些特定邪气。

【原经文】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经文浅释】

五、五脏化液与五味所禁

· 五脏化液:

· 法则: 五脏精气所化生的津液,各有其出处。

· 浅释: 汗为心液,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观察五液的异常(如自汗、盗汗、多涕、多泪等),可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 五味所禁:

· 法则: 在特定病理状态下,应禁忌过多食用某种性味的食物。

· 浅释:

· 气病禁辛: 辛散气,故气虚者多食辛则更耗气。

· 血病禁咸: 《灵枢·五味论》:“血与咸相得则凝。” 咸走血,多食咸则助水邪而伤血脉。

· 骨病禁苦: 肾主骨,苦味坚阴泻下,多食苦则伤肾气,不利于骨骼疾病恢复。

· 肉病禁甘: 甘味壅滞,多食甘则助湿困脾,脾主肌肉,故不利于肌肉疾病的恢复。

· 筋病禁酸: 肝主筋,酸味收敛,多食酸则拘急,不利于筋脉弛缓。

· 临床意义: 这是“食忌”和“药忌”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及针对性调理的思想。

【原经文】

(后续经文继续以“五”为纲,列举了“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众多法则,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经文浅释】

六、诸“五”纲要:从发病到诊脉的全面概括

此部分以排比句式,将藏象理论的多个方面高度概括,信息量极大。

· 五病所发: 论述不同性质的病邪(阴阳)有其偏好的发病部位和时机。

· 五邪所乱: 描述邪气扰乱阴阳气血后产生的精神与形体病变,如狂证、痹证、失音等。

· 五邪所见: 指出脉象与季节相逆(如春得秋脉,金克木),是预后极差的“贼邪”之脉。

· 五脏所藏: 明确五脏与精神活动(神、魄、魂、意、志)的对应关系,是“五神脏”理论的核心。

· 五脏所主: 重申五脏与五体(脉、皮、筋、肉、骨)的联系,与《五脏生成论》相呼应。

· 五劳所伤: 指出五种过度的行为(五劳)会损伤相应的气血与形体,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 五脉应象: 总结肝弦、心钩(洪)、脾代(缓)、肺毛(浮)、石(沉)为五脏的常脉,是脉诊的基础。

【本章总结】

《宣明五气篇》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纲领性,成为研习中医藏象学说必须熟稔于心的核心文献:

1. 构建了藏象理论的法则体系: 通过二十余条“五”字纲领,将五脏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要点系统化、条理化。

2. 深化了“五脏为核心”的功能系统: 将人的精神、体液、形体、情志、脉象等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与五脏功能紧密挂钩。

3. 提供了临床思维的快捷方式: 其格言式的论述,便于记忆和应用,能快速指导医者进行病位、病性判断和治疗原则的确立。

4.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 将人体与自然(五味、五气)、形与神、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统一的模型中。

本章告诉我们,中医藏象学说的精髓,就在于掌握这些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定律”。它们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引导医者深入理解生命、灵活辨析疾病的导航图。唯有将这些法则融会贯通,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西章《血气形志篇》将重点论述人体六经气血的多少、表里关系,以及形体劳苦与情志忧恐对不同经脉气血的影响,并提出“形乐志苦”、“形苦志乐”等不同人群的发病特点与针刺疗法,是体质学说与治疗学相结合的重要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