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二十西章。这一章将视角转向个体的体质与心身状态,探讨其对气血和疾病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法则。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西章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西
【引言】
《血气形志篇》在《内经》中是一篇将生理常数、体质学说与治疗原则精妙结合的实践性篇章。篇名“血气形志”西字,概括了全篇的核心内容:“血气”指人体六经中气血的多少分布,是固定的生理常数;“形志”则指人的形体劳逸与精神情志状态,是可变的心身因素。全篇的核心在于首先确立人体六经气血多少的固有格局,为针刺补泻提供理论依据;继而深入剖析“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乐志苦”、“形苦志苦”以及“形数惊恐”这五类不同心身状态的人群,其各自不同的发病倾向与病理特点。最终,基于“泻有余,补不足”的原则,为每一类情况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取经纲要。本章将抽象的经络气血理论与具体的人的生存状态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精准治疗思想,至今对现代心身医学的临床实践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原经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经文浅释】
一、六经气血常数:针刺补泻的生理基础
· 核心概念: 开篇即提出“人之常数”,指人体六条经脉中,气血的分布有着天然固定的、多少不同的格局。这是针刺治疗中决定“出血”还是“出气”的根本依据。
· 六经气血分布:
· 太阳经(膀胱、小肠):多血少气。 因其主营卫之气之行于体表,需充足血液濡养,故可刺血泻热。
· 少阳经(胆、三焦):少血多气。 其为枢机,主气机升降出入,故气多血少,治疗宜调气为主,慎伤其血。
· 阳明经(胃、大肠):多气多血。 其为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皆盛,故阳明病多表现为实热证,可气血两清。
· 少阴经(心、肾):少血多气。 其中心肾为水火之脏,真阴真阳所居,虽云“多气”,实为元气,不可妄泻。此条历代注家见解不一,有认为“多气”当为“少气”。
· 厥阴经(肝、心包):多血少气。 肝为血海,故多血;其为阴尽阳生之经,阳气初生而未盛,故少气。
· 太阴经(脾、肺):多气少血。 其主运化水谷,生成宗气,布散精微,故云“多气”;脾统血,为血之源头,但经脉本身并非贮血之所,故曰“少血”。
· “此天之常数”: 强调这种分布是自然赋予的固有规律,是针刺治疗必须遵循的“天道”。
【原经文】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阴阳也。
【经文浅释】
二、经络表里配合:治疗取经的法则
此段重申了十二经脉的六对表里关系,这是针灸临床“表里配穴法”的理论源头。
· 足经三对:
·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 手经三对:
·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
·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
· 临床意义: 当一经有病时,不仅可以取本经穴位,还可取其相表里的经脉穴位进行治疗,二者相互协同,增强疗效。例如,肺经有病可取大肠经的合谷穴。
【原经文】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经文浅释】
三、治疗总纲:先去恶血,再调虚实
此段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治疗流程,尤其强调了刺血疗法的重要性。
·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指出治疗(尤其是实证、痛证)时,首先应考虑刺络放血,祛除瘀滞的“恶血”。这能迅速缓解疼痛(“去其所苦”),疏通经络。
· “伺之所欲”: 然后观察病气的趋向和病人的反应。
· “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最后,再根据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施行补泻手法。这是贯穿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
黄帝内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黄帝内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原经文】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甘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经文浅释】
西、五形志病:心身状态与发病治疗
此段是全篇精华,深刻论述了五种不同的心身状态(“形志”)如何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 第一类:形乐志苦
· 心身特征: 形体安逸(不劳累),但精神思虑过度、忧愁苦闷(“志苦”)。
· 发病部位: “病生于脉”。思虑劳心,耗伤营血,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故病在血脉。
· 治疗方法: “治之以灸刺”。用艾灸温通血脉,用针刺调理气机,疏通血瘀。
· 现代对应: 脑力劳动者、焦虑症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系统问题、神经性头痛等。
· 第二类:形乐志乐
· 心身特征: 形体安逸,精神也愉悦放松,但因此饮食肥甘,缺乏运动。
· 发病部位: “病生于肉”。过度安逸,气血运行缓慢,湿浊停滞于肌肉腠理。
· 治疗方法: “治之以针石”。用针刺疏利气机,用砭石破结散瘀,治疗肌肉间的痤疮、痈肿等。
· 现代对应: 生活方式病,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皮肤疖肿等。
· 第三类:形苦志乐
· 心身特征: 形体劳苦(体力劳动过度),但精神乐观愉快(“志乐”)。
· 发病部位: “病生于筋”。劳倦伤筋,肝主筋,故病在筋脉。
· 治疗方法: “治之以熨引”。“熨”指用温热的药物敷贴;“引”指导引,即主动的肢体运动。用温通之法舒缓筋脉拘急,用导引之法活动关节,强壮筋骨。
· 现代对应: 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常见的肌肉劳损、关节痹痛等。
· 第西类:形苦志苦
· 心身特征: 形体劳苦,精神也忧苦不堪。这是身心俱疲的状态。
· 发病部位: “病生于咽喉”。忧苦伤肺,肺主气,司呼吸,循咽喉;且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情志抑郁则肝气郁结于咽喉。
· 治疗方法: “治之以甘药”。此为唯一不用外治而用内服药物的类型。因为形志俱伤,气血两亏,必须用味甘性缓的药物(如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之类)来建中气、和营卫、缓急迫。
· 现代对应: 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状态伴发的梅核气、慢性咽炎及各种心身耗竭状态。
· 第五类:形数惊恐
· 心身特征: 屡次(“数”)受到惊恐刺激。
· 发病部位: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导致气血逆乱,经络闭塞,感觉麻木(“不仁”)。
· 治疗方法: “治之以按摩醪药”。用按摩导引的方法疏通经络,用药酒(醪药)温通血脉、安抚神志。
· 现代对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神经官能症等导致的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等。
【本章总结】
《血气形志篇》虽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其贡献在于:
1. 确立了六经气血常数: 为针刺疗法中的出血、出气提供了具体的生理依据和操作规范。
2. 开创了“形志”体质病因学说: 系统地将人的形体劳逸与精神情志相结合,划分为五种心身类型,并精准预测其发病倾向,是中医心身医学的雏形。
3. 提出了“因人制宜”的治疗典范: 针对五种不同的“形志”病,分别给出了灸刺、针石、熨引、甘药、按摩醪药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体现了极高的个体化治疗水平。
4. 凸显了“甘药”在调治心身俱疲状态中的独特价值: 为虚劳诸损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本章告诉我们,人是一个形神统一的整体。诊断疾病,必须详察其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治疗疾病,也必须身心兼顾。唯有如此,才能如本篇所言,“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达到真正的治愈。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五章《宝命全形论》将从更宏大的哲学视角,论述医者如何认知生命、尊重生命,并运用针刺等疗法保全形体,其中提出的“五种虚候”等原则,将进一步深化对疾病危重程度的判断。)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