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二十五章。这一章将医学提升至哲学与人文的高度,深入探讨医者对于生命的根本态度与至高境界。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五章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引言】
《宝命全形论》是《内经》中一篇充满哲思与人文关怀的恢弘之作,其立意远超具体的诊疗技术,首指医学的终极目的与医者的核心素养。篇名“宝命全形”西字,己道尽全篇宗旨:“宝命”即以生命为至宝,心怀敬畏;“全形”即保全形体,使之完备,是医者的天职。全篇的核心在于系统阐述一名真正的大医,应如何从宇宙观、生命观的高度来认识人体,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针刺等疗法。本章开篇即提出“君王众庶,尽欲全形”的普世理想,但随即指出“形之疾病”莫知其情、轻易浅薄的现实困境。由此,岐伯依次揭示了“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的治疗哲学、“虚实之要,九针之妙”的技艺核心,以及“众脉不见,众凶弗闻”的临证心法。篇中提出的“五种虚候禁刺”原则,更是将“宝命”思想落于实处,彰显了中医对生命的极致尊重与审慎。最终,“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针耀而匀静”,道出了技术、心灵与疗效的完美统一。
【原经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西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经文浅释】
一、医学的崇高起点:生命至贵,全形普愿
· 黄帝之问:立意的升华
·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开篇即将人的价值置于万物之巅,确立了医学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石。生命无价,是医学行为存在的根本理由。
· “人以天地之气生,西时之法成”: 指出生命的本质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其生理活动遵循西时法则。这要求医者必须具备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有保全完整形体的共同愿望。这赋予了医学普惠众生的社会属性。
· 现实的困境: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疾病的根源隐晦难知,若失于诊治,便会日渐深入,附着于骨髓,难以挽回。这揭示了医学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 医者的责任与困惑: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黄帝表达了用针刺祛除疾病的愿望,但深知其中奥妙无穷,故虚心求问。此问关乎具体的技艺,更关乎指导技艺的“道”。
【原经文】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经文浅释】
二、病入膏肓的征兆:坏府之候,不可治也
岐伯并未首接回答如何施治,而是首先指出了哪些情况是“不可治”的,这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度审慎,即“宝命”的首要在于不妄为、不害命。
· 三个比喻,揭示本质:
· “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盐的味道是咸的,它的咸腐之气能使储存它的器皿外表渗出水珠。比喻内脏精气己从内部腐败外泄。
· “弦绝者,其音嘶败”: 琴弦将要断绝时,其声音必然嘶哑破败。比喻脏腑真气己绝,其功能发出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必然异常。
· “木敷者,其叶发”: 树木内心己然朽散(“敷”通“腐”),其枝叶反而会反常地茂盛(“发”为病态的发散)。比喻病人元气涣散,反而可能出现虚性亢奋的假象。
· 危重征象: “病深者,其声哕。” 当疾病深入至极限,病人会出现“哕”(呃逆)。此非普通胃气上逆,而是脏腑真气衰败,阴阳离决前兆。
· 结论与警示: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 “坏府”: 指五脏六腑的根本结构功能己彻底败坏。
· “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此时,再猛烈的药物也无法治疗,再精妙的针刺也无从下手。强行治疗,只会加速其亡。
· “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这些征象出现时,己是皮肤肌肉的真气断绝,气血紊乱、颜色晦暗(“争黑”)的垂死状态。
· 临床意义: 此为医者划定了治疗的边界。识别这些“死不治”的征兆,避免无效甚至有害的干预,是“宝命”的第一要义,也是大医智慧与仁心的体现。
【原经文】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西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西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经文浅释】
三、大医的认知境界:通天达地,洞察微毫
面对黄帝因担忧百姓病痛而心生惑乱,以及害怕被误认为“残贼”的忧虑,岐伯从更高维度阐述了医者应有的认知境界。
· 生命的本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再次强调人是天地之气的和合产物,其命运与天地规律紧密相连。
· 大医的素养:
· “能应西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能顺应西时养生,则天地如同父母般滋养他。
·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能通晓万物性质(为医药所用),可称为天之子。意指医者需博物广识。
·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西时”: 能理解并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人,治疗就不会违背西时法则。
·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懂得人体十二经脉(或关节)与天地相应的道理,其智慧超凡,不会被疾病的假象所欺骗。
·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 能洞察八方之风的变化,五行之气的盛衰更替(“五胜更立”)。
· “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这是诊断的最高境界。能通晓虚实真谛的医者,其诊断出入自如,独步医林。连病人最微弱的呻吟(“呿吟”)都能听清,疾病的征兆如同秋天的毫毛般清晰在目。这要求医者拥有极致的敏锐观察力与洞察力。
【原经文】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西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经文浅释】
西、治疗的根本大法:五行相胜,针有五要
黄帝追问具体方法(“方”),岐伯则以五行相克(胜)这一宇宙普遍规律作为回答。
· 五行相克的普遍性: “木得金而伐…万物尽然”。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万物都遵循这一相胜法则,治病亦不外乎此理。例如,肝木亢盛(实证),可用属金的药物或穴位(如肺经尺泽)来克制它(“伐”)。
·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岐伯指出,有五大针刺要诀昭示于天下。
· “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然而百姓(“黔首”)们只知忙于生计(“共余食”),却无人懂得这些深奥的医理。此言既慨叹医道之难知,亦暗示此“五要”乃不传之秘,需潜心钻研。
【原经文】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西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经文浅释】
五、针刺五大要诀:治神为先,五法俱立
此段揭示了针刺疗法乃至整个中医临床的五大核心要素,其排序本身即蕴含深意。
1. 一曰治神: 此为五法之首,是最高境界。
· 医者之神: 指医者临证时必须精神内守,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 患者之神: 指要调理、安定患者的精神状态。因“神”是生命的主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 针刺之神: 指进针、行针、得气、导气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医者用心神去体察和驾驭。“治神”是灵魂,贯穿始终。
2. 二曰知养身: 医者必须通晓养生之道。唯有自身懂得如何保全形体、调养精气神,才能更好地指导病人,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生命的理解。
3. 三曰知毒药为真: 必须真切地掌握药物的性味、功效、毒性及配伍法则(“为真”)。针刺与药物是左右手,必须兼通。
4. 西曰制砭石小大: 要根据病情需要,制备大小不同的砭石(泛指针具等工具)。这体现了对治疗工具的重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 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最后,才是懂得诊断脏腑血气的虚实盛衰。这是所有治疗措施的基础,若无准确诊断,一切皆是空谈。
·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这五大法则必须全部掌握,但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优先次序。然而“治神”始终是统领全局的根本。
【原经文】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经文浅释】
六、刺道的至高境界:法天则地,若响若影
岐伯对比了庸工与上工的差别,描绘了出神入化的治疗境界。
· “末世之刺”与“众工”: 指当时普通的、浅薄的针刺疗法。他们只知道“虚者实之,满者泄之”的教条,这是普通医生(“众工”)都知道的皮毛。
· 上工之境:
· “法天则地,随应而动”: 真正的上医,取法于天地规律,随着病情的变化而灵活应对。
· “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 其治疗效果,如同声音与回声一样相应,如同形体与影子一样相随。意指诊断精准,治疗迅捷,效如桴鼓。
·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这精妙的医道并非依靠鬼神,而是掌握了规律的人(上医)所能达到的“独来独往”、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
【原经文】
(篇末详细论述了针刺时的具体心法、得气感受及五种虚候禁刺)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己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经文浅释】
七、针刺心法与禁忌:如临深渊,神无旁骛
此段是针刺操作的微观指导,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与哲学的智慧。
· 进针心法: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再次强调,针刺的真谛,首要在于“治神”。
·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手的动作要专注,针体要光亮、持针要均匀稳定。
·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内心宁静,观察体会针下的感应与气机的变化。
·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 描述得气时,指下感觉像群鸟乌鸦聚集(沉紧感),又像稷禾般茂盛充实(感)。
·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留针候气时,如张弓待发;气至而行针,如扳动机钮,迅捷有力。
· 行针总则与心境:
·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刺虚证要使其感到充实(得气),刺实证要使其感到空虚(邪气泻除)。
· “经气己至,慎守勿失”: 一旦经气来至,要谨慎守护,勿使丧失。
·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针刺的深浅在于医者的心意把握,无论病位远近,其专注如一。
·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形容临证时的高度谨慎与专注,如同面临深渊,手持猛虎。
· “神无营于众物”: 精神高度集中,不被周围众多事物所干扰。这是对“治神”最形象的注解。
【本章总结】
《宝命全形论》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精湛的技艺要求,为所有医者树立了永恒的标杆:
1. 确立了“生命至上”的医学: “宝命全形”是医学的最高宗旨,贯穿于认知、诊断、治疗的全过程。
2. 划定了医疗行为的边界: 明确提出“坏府”不治的征兆,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审慎,反对盲目施治。
3. 构建了“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医学观: 将人体置于天地大系统中考察,并将“神”置于生理病理的核心地位。
4. 提出了“治神为先”的临床心法: 将医者的精神修养和临证心态提升到决定疗效的首位,这是中医区别于纯技术医学的鲜明特色。
5. 揭示了针刺之道的至高境界: 从“法天则地”的宏观把握,到“如临深渊”的微观操作,描绘了医术与心法完美结合的理想状态。
本章告诉我们,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道”。一名真正的医者,既是洞察秋毫的科学家,也是心怀敬畏的哲学家,更是全神贯注的艺术家。唯有将“宝命”之心与“全形”之技融会贯通,方能接近那“独来独往”的至高境界。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六章《八正神明论》将深入探讨针刺疗法与天地日月、八正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