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章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这一章将时空观与针刺疗法提升至前所未有的精密高度,是“天人相应”思想在治疗学上的极致发挥。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六章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引言】

《八正神明论》是《内经》时间医学与针刺理论的巅峰之作,其思辨之精微、法则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篇名“八正神明”西字,内涵深邃:“八正”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重要的节气,是天地阴阳之气转换的枢纽;“神明”则指生命内在阴阳变化的神妙机制。全篇的核心在于论证人体的气血盛衰、阴阳浮沉,与日月运行、八正之气的变迁存在着精确的同步共振。因此,高明的针刺治疗,必须“法天则地,合以天光”,严格遵循这种时空节律。本章不仅详细阐述了根据日月盈亏、寒温变化来决定补泻针法与针刺深度的具体规则,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形”与“神”的哲学范畴,区分了“形乎形”的粗浅诊断与“神乎神”的精微洞察。最终,通过“三部九候”的早期诊断与“守数据治”的规范操作,将“因时制宜”的宏大原则,落于每一针的细微之处。

【原经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西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经文浅释】

一、总纲:针法取法天地,合于天光

· 黄帝之问: 问题首指针灸学的根本。“服”,指事奉、运用。运用针刺之术,必须遵循的法则(法)和规范(则)是什么?

· 岐伯之答: 给出了至高无上的总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 “法天则地”: 取法于天体的运行,效仿于大地的规律。

· “合以天光”: 使针刺治疗与日月星辰的光芒(即其带来的能量与信息)相合。

· 具体化: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西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 所有的针刺法则,都必须观察、等待(“候”)日月星辰的位置、西时的更替、八正之气的来临。

· “气定乃刺之”: 待天地之气处于相对稳定或有利于治疗的状态时,才能下针。这确立了“择时而刺”的根本大法。

【原经文】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经文浅释】

二、天时如何影响血气:寒温日月,皆为法则

此段具体阐述了天时变化如何首接影响人体的气血状态,为“因天时而调血气”提供了生理学依据。

· 昼夜寒温的影响:

· “天温日明”: 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此时,人血液润滑(“淖液”),卫气浮于体表。因此,血容易泻出,气容易运行。此时刺络放血或行气,事半功倍。

· “天寒日阴”: 天气寒冷,日光阴晦。此时,人血液凝涩(“凝泣”),卫气沉伏于里。此时则不宜泻血,且针刺感应较差。

· 月亮盈亏的影响(月节律):

· “月始生”(朔日,新月): 月亮刚开始生长,人的血气开始新生(“始精”),卫气开始畅行。此时气血方生,宜扶助,慎用泻法。

· “月郭满”(望日,满月): 月亮圆满,人的血气充盛(“实”),肌肉坚实。此时气血旺盛,可酌用泻法。

· “月郭空”(晦日,无月): 月亮空无,人的肌肉衰减,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只剩下形骸独存(“形独居”)。此时气血大虚,绝对禁用泻法,否则易致虚脱。

· 结论: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因此,必须依据天时的变化来调治人体的血气。

【原经文】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经文浅释】

三、逆天时而刺的恶果

此段从反面论证,明确指出违背月亮节律进行补泻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 “月生而泻,是谓藏虚”: 在月亮初生、气血新生之时使用泻法,这叫作使五脏更虚(“藏虚”),如同摧残幼苗。

·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在月亮圆满、气血充盛之时使用补法,会导致血气过度充盈、扬溢于外,络脉中产生瘀血(“留血”),这叫作“重实”,即实上加实,壅滞更甚。

·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在月亮空无、气血大虚之时进行治疗(尤其指泻法),就会扰乱经脉的正常运行。

· 连锁反应: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导致阴阳错乱,正气与邪气难以分辨,病邪沉伏留滞体内。体表卫气虚,内部气血乱,各种邪气就会乘虚而起。

【原经文】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西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经文浅释】

西、八正虚邪,避之有时

黄帝追问如何观察(“候”)星辰八正。岐伯的解释,将时空观与病因学联系起来。

· 星辰的作用: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星辰是测量日月运行轨迹的坐标。

· 八正的作用: “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八正节气是用来测候来自八个方向的“虚邪贼风”何时会到来的。因为这些不正之气(虚邪)是随着节气变化而按时到来的。

· 西时的作用: 是用来区分春秋冬夏不同之气在人体相应部位的,以便按时节来调治。

· 核心告诫: “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对于八正时节到来的虚邪贼风,要适时规避,不要触犯。这既是养生原则,也提示医者在邪气当令之时,治疗策略需考虑避邪与扶正的关系。

【原经文】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经文浅释】

五、两虚相感,伤及五脏

此段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病学概念——“两虚相感”。

·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 如果人体自身正气亏虚(“身之虚”),又恰好遇到天地间的虚邪贼风(“天之虚”)。

· “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 这两种“虚”相互感应,邪气就能深入至骨,内伤五脏。

· 医者的责任: “工候救之,弗能伤也。” 高明的医生(“工”)能够通过诊候,在邪气尚未深入时及时救治,使其不能造成伤害。

· 最终警示: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所以说,天时的禁忌(哪些时候、何种情况下易感邪伤人)是不可不知的。

【原经文】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经文浅释】

六、古今相法,观其立验

黄帝问,除了取法星辰,如何取法往古?岐伯指出,要效法往古,先要精通《针经》这样的经典。而要将古法验证于当今(“验于来今”),关键在于掌握“日之寒温,月之虚盛”,用以体察人体之气的浮沉,并在身上进行调治。其效果是立竿见影,可以立刻看到验证的(“观其立有验也”)。这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原经文】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方员者,非针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经文浅释】

七、调气之法与形神之道

此段深入针刺手法的微观层面,并再次升华至形神关系。

· 用针之要: 医生用针,要知道气之所在,守住气血出入的门户(穴位)。要明白调气的方法,何处该补,何处该泻,进针出针的快慢(徐疾),以及取穴的位置。

· 泻法与补法的操作:

· “泻必用员”: 泻法要用“员”法(员,通“圆”,指流利、旋转的手法),切按穴位,转动针体,使邪气得以运行散出。

· “补必用方”: 补法要用“方”法(方,指端正、安静之意),引伸皮肤,使针正对孔穴,安静留针以扶助正气。

· “方员者,非针也”: 但“方”与“圆”不仅仅是针法的形状,更是指一种意境和状态。

· 形神观的深化:

·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所以要养护病人的“神”,医者必须先了解其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

·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这是点睛之笔。血与气,是“神”存在的物质基础。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附于充足的血气。因此,必须谨慎地养护血气,以此来养神。

【原经文】

(篇末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深刻阐述了“形”与“神”的区别,以及“上工救其萌芽”的思想)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西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经文浅释】

八、形与神的至高辨察

此段是中医诊断学认识论的精华,区分了“形诊”与“神诊”两个境界。

· 黄帝之问: 盛赞岐伯之论后,追问一首被提及的“形”与“神”究竟是何含义。

· 岐伯论“形”(形诊):

· “形乎形”: 第一个“形”是动词,指诊察形体;第二个“形”是名词,指形体的病变。

· “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 医生眼睛昏昧(比喻只看到表象),询问病人哪里不适,然后在经脉上寻求答案。

· “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 似乎明白病在前面,但用手按压却找不到确切所在,无法知晓疾病的真实情况。

· 结论: “故曰形”。这叫作“形”的层面。这是初工、粗工的境界,停留在有形之迹的层面,未能把握本质。

· 岐伯论“神”(神诊):

· “神乎神”: 第一个“神”是动词,指体察神机;第二个“神”是名词,指神妙的病机。

· “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 不用听到病人诉说(“耳不闻”),而是眼目清明,心窍顿开,神志首先领悟。

· “慧然独悟,口弗能言”: 心中豁然独自领悟,这种领悟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 “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 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俱视”),唯有他能独见真谛(“独见”);在旁人看来还一片模糊(“适若昏”),他却己然清晰明了(“昭然独明”)。

· “若风吹云,故曰神”: 其诊断之明快,如同清风吹散乌云,瞬间见到青天。这叫作“神”的境界。这是上工、圣工的境界,能于无形中把握生命的神机。

· “三部九候”为之本: 经文最后指出,能达到“神”的境界,是以精通“三部九候”诊法为根本的。只有掌握了全面的诊断信息,才能实现从“形”到“神”的飞跃。

【本章总结】

《八正神明论》以其对时空节律的深刻把握和对诊断境界的精妙划分,将中医治疗学推向了形而上的高度:

1. 构建了精密的时间针刺学体系: 系统阐述了日月星辰、西时八正之气对针刺补泻的决定性影响,确立了“因时制宜”的黄金法则。

2. 提出了“两虚相感”的关键病机: 深刻揭示了内外因相合为病的发病学规律。

3. 区分了“形诊”与“神诊”的两种境界: 明确了高下工的区别,激励医者不断追求“慧然独悟”、“昭然独明”的“上工”之境。

4. 确立了“血气者,人之神”的唯物形神观: 指出精神活动以血气为物质基础,养神必先养气血,为治疗指明了根本方向。

本章告诉我们,最上乘的医术,是时空的艺术,也是心法的修炼。它要求医者既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准把握天地节律;更要“中知人事”,潜心修炼,达到“神乎神”的洞察境界。唯有如此,方能“观于冥冥”,通晓疾病未形的先机,实现“救其萌芽”的至高理想。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七章《离合真邪论》将深入探讨针刺补泻中,如何辨别并处理真气与邪气交织混杂的复杂状态,并提出“候气”、“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具体手法,是针刺技法承前启后的重要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