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新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时光荏苒,如同村边那条日渐宽阔的河水,无声却坚定地流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崭新的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纸和广播里时,李家庄合作社的冻干蔬菜,己经稳稳地占据了省城几家高端商场和涉外商店的柜台。“李庄”这个牌子,不再仅仅依靠“故事”和“灾后坚守”的情怀,而是凭借始终如一、甚至愈发精进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合作社的院子里,那台经过数次“土法”升级的冻干设备依然在轰鸣,但旁边己经规划出了新的厂房地基。这一次,他们打算引进一条半自动的酱菜包装线,这是小芳带着财务组反复核算后,认为当前最必要且风险可控的升级。

李明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景象。社员们的精神面貌与阿强刚离开时的惶惑低迷己截然不同,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多了一份经历过风浪后的沉稳和自信。他知道,最艰难的时期己经过去,合作社像一棵大病初愈的树,虽然树干上还留着伤痕,但根系更深,树冠也开始抽出更具活力的新枝。

然而,新的挑战,以另一种更微妙、更复杂的形式悄然降临。

“社长,这是新收到的几份订单传真,还有……几封求职信。”新提拔上来的销售主管,一个叫孙丽的年轻姑娘,将一叠文件放在李明桌上。孙丽是村里少数上过高中的女孩之一,脑子活络,肯钻研,是小芳一手培养起来的。

李明先看了看订单,来自邻省和更远些的沿海城市,需求量稳步增长,这是好事。他随后拿起那几封求职信。寄信人大多有些“来头”——县里某个局领导的亲戚,镇上某位干部的子弟,甚至还有一封来自省城,是一个刚毕业的中专生,学食品加工的。

“你怎么看?”李明把信递给刚走进来的小芳。

小芳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微蹙:“订单是实打实的,是咱们产品和口碑的自然延伸。至于这些人……”她顿了顿,“想来咱们合作社,是好事,说明咱们名声在外了。但用不用,怎么用,得按咱们的章程来,不能开照顾人情、塞关系户的口子。”

李明深以为然。合作社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规矩和实干。一旦开了特权和人情的口子,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就可能再次涣散。

然而,拒绝并非易事。第一个找上门来的,是镇上主管乡镇企业的一位副镇长的内弟。对方想到合作社“谋个轻省点的管理职位”,话里话外带着施舍般的优越感,仿佛能来李家庄是给了天大的面子。

李明客气而坚定地拒绝了,表示目前所有岗位都需考核,公开竞聘。对方当场拉下了脸,悻悻而去。没过几天,合作社去镇上办理包装线扩建的手续,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拖延。

“明子,这样硬顶下去,会不会……”连李铁柱都有些担心,端着饭碗欲言又止。他这辈子,对“官”有着天然的敬畏。

“爹,咱们按规矩办事,不怕。”小芳给公公夹了一筷子菜,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今天开了这个口子,明天就会有更多人来。合作社不是谁家的自留地,是全体社员的。这个底线,必须守住。”

与此同时,那个来自省城的中专生的求职信,却引起了李明和小芳的注意。信写得朴实而真诚,表达了对农业现代化的向往,并附上了在校的成绩单和一些关于食品保鲜技术的小设想。

“这个叫周文斌的,倒是有点意思。”李明指着信上关于改进脱水工艺的一段分析,“虽然想法还稚嫩,但肯动脑子。”

“要不,让他来试试?”小芳提议,“就按咱们的规矩,笔试加面试,跟村里想进技术组的年轻人一起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几天后,一场特殊的“招聘考试”在合作社的会议室举行。参加者除了周文斌,还有村里几个有高中文化的年轻人。考题是李明和小芳一起出的,涉及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还有一道开放性的案例分析——如何处理一批即将过期的新鲜原料。

考试结果,周文斌的理论成绩最好,但在案例分析上,一个叫春霞的村里姑娘提出的“联系周边学校食堂,低价快速处理,同时维护客户关系”的方案,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

最终,合作社理事会经过讨论,决定同时录用周文斌和春霞进入技术组实习,试用期三个月,根据表现决定去留。

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方面,大家为春霞这样的本村孩子有机会进入技术核心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对那个“空降”来的省城学生抱有观望甚至些许排斥的态度。

周文斌的到来,本身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他戴着眼镜,说话带着学生腔,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但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提出的某些“先进”理念,有时会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显得纸上谈兵,闹出些笑话。

一次,他建议将西红柿酱的玻璃瓶包装换成更“时尚”的塑料瓶,被负责生产的老师傅当场驳斥:“塑料瓶容易串味,看着也不上档次!咱们‘李庄’的牌子,靠的就是实在和品质!”

周文斌闹了个大红脸,有些下不来台。

晚上,小芳找到周文斌,没有批评,而是拿来了合作社不同时期的包装样品和对应的客户反馈记录。“文斌,你的想法很好,求新求变。但咱们做产品,最终是要市场认可、客户买单。你看看这些记录,为什么咱们的客户,尤其那些稳定的老客户,更认可玻璃瓶?”

周文斌仔细看着那些泛黄的记录和客户评价,若有所思。

另一边,春霞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底子薄,面对周文斌偶尔蹦出的专业术语和复杂计算,也感到有些吃力。

李明和小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们有意将周文斌和春霞分在一个小组,让他们共同负责一个小型的技术改进项目——优化手工脱水蔬菜的能耗。

起初,两人合作得磕磕绊绊。周文斌的理论模型在春霞看来不切实际,春霞的“土办法”在周文斌眼里缺乏科学依据。但共同的目标和来自李明、小芳的信任与引导,让他们不得不坐下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周文斌开始跟着春霞下地、进车间,了解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细节和约束条件;春霞也开始硬着头皮啃周文斌推荐的教材,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慢慢地,周文斌的方案里多了对现实成本的考量,春霞的建议里也开始融入数据支撑。

一个月后,他们共同提交的改进方案,虽然算不上重大突破,却实实在在地将一个小环节的能耗降低了五个百分点,而且具备可操作性。

在项目总结会上,李明看着台下依然青涩但眼神己明显沉稳不少的周文斌和春霞,心中欣慰。他看到了不同于他和阿强那种基于乡土情谊的兄弟模式,一种新的、基于专业能力和共同目标的协作关系,正在合作社内部萌芽。

“合作社要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海纳百川。”他在理事会上说,“不管是本村人还是外来人,只要有本事、肯实干,愿意守咱们的规矩,就是咱们自己人。”

这话,既是对周文斌这类“外来”人才的肯定,也是对合作社所有成员的提醒和号召。

窗外,新厂房的地基己经打好,钢筋水泥的骨架正在阳光下伸展。而在李家庄合作社这片土壤上,另一种“新绿”——人才的新生力量、管理的新鲜血液、协作的新模式——也正在破土而出,迎着时代的阳光,茁壮生长。

前方的道路依然需要在探索中前行,但李明和小芳都相信,只要守住“规矩”和“实干”的根,这片新绿,终将长成支撑合作社走向更远未来的参天大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