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据点内日渐稳固的秩序与循环的经济,为另一种更根本的力量提供了孕育的温床——属于他们自己的“技术”。凤临深知,长期依赖搜刮和交易得来的现成装备,终究受制于人。唯有掌握改造、创造的能力,才能在这片废土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手下的技术力量,走一条适合废土环境的、“土法上马”的科技发展之路。
核心人物自然是“老铁”和新加入的周师傅,以及那个沉默寡言、却有一双巧手的精密加工匠人(大家叫他“哑巴”)。凤临为他们划拨了更大的工作区域,命名为“技研坊”,并将搜集来的、看似无用的废旧设备和零件,优先供给他们拆解、研究。
第一个突破,出现在能源的“精打细算”上。
柴油发电机虽是核心,但油耗和噪音是巨大负担。周师傅带着人,利用找到的旧太阳能电池板碎片、温差发电模块以及各种型号的电容和蓄电池,搭建了一套简陋的辅助能源收集系统。白天光照充足或某些区域存在稳定热源时,这套系统能分担部分照明和小功率设备的用电,显著降低了发电机的负荷和燃料消耗。虽然效率低下,不稳定,却代表了一种思路的转变——从纯粹消耗,转向主动收集与利用环境能源。
第二个亮点,在于武器的“适应性改造”。
“老铁”不满足于简单的维修。他发现队员们在使用制式突击步枪时,在近距离遭遇战中反应不够快。他受到凤临冷兵器战术的启发,尝试将找到的高强度合金打磨成适合枪口的刺刀卡榫,并为部分步枪加装了这种可快速拆卸的刺刀。同时,他利用废弃的金属管和简陋的车床,为几把霰弹枪加长了枪管并改进了缩喉,虽然牺牲了部分便携性,却有效提升了射程和精度,更适合据点防御战。
而“哑巴”则专注于弹药。他无法复刻复杂的能量弹匣,却在火药武器子弹的复装上展现了惊人天赋。他小心翼翼地收集射击过的弹壳,用自制的工具矫正、清理,然后想办法搞到少量火药(从找到的废旧弹药中拆解,或通过黑市特定渠道换取),再用磨制的金属块作为弹头,一颗颗地手工复装。虽然威力和一致性不如原厂弹药,却极大地缓解了弹药压力,使日常训练和低强度冲突有了保障。
最具革命性的尝试,则是对那箱“生物样本”的谨慎应用。
凤临没有冒然进行人体实验。她指示周师傅和略通草药学的女医生林岚,进行小范围的农业试验。他们选取了那箱暗红色、能量高度压缩的块状样本中的极小碎屑,碾成粉末,以极低比例混入无土栽培区的营养液中。
效果起初并不明显,首到几天后,他们惊讶地发现,施用了几处“样本粉末”的作物,其根系变得异常发达,叶片也更显肥厚,生长速度提升了近百分之二十!而且,这些作物对废土中常见的低度辐射和土壤污染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
这个发现令人振奋。这意味着,这种神秘的样本,可能作为一种强大的生物生长催化剂来使用!它不能凭空创造食物,却能极大提升现有农业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当然,其长期影响和安全性仍是未知数,凤临下令严格控制用量,并标记所有试验作物,单独观察。
除此之外,各种小发明、小改造层出不穷:用废弃光学镜头和金属管制作的简易潜望镜,用于安全观察据点外部;用弹簧和撞针改装的简易陷阱警报器;甚至有人尝试用变异生物的筋腱和富有弹性的金属条,制作威力更大的弩弓……
这些“废土科技”或许粗糙,甚至有些可笑,但它们无一不是针对实际生存需求诞生的智慧结晶。它们不追求尖端和完美,只追求“有用”和“能造”。每一次成功的改造,每一件自制的工具,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星火”的独立生存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了成员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凤临站在“技研坊”外,听着里面传来的敲打声、讨论声,看着周师傅对着一个旧电容器皱眉思索,“老铁”挥舞着改装好的霰弹枪向队员讲解,“哑巴”默默擦拭着复装子弹的工具,林岚则在小心记录着作物的生长数据。
技术破局,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改变。
它点燃的,是文明重建的火种。
在这片被遗弃的废墟之上,
“星火”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
笨拙却坚定地,
尝试触摸那道名为“科技”的曙光。
(第三十九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XQE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