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分,院子里的梧桐树新叶叠翠,嫩得能掐出汁水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越过院墙的枝桠己爬满邻居家的晒衣绳,风一吹,叶片轻晃,在晾着的衣物上投下细碎的绿影,像绣了满身的春痕。林砚之在树下的小木桌上,摆了邻居送来的新制青团,青团上印着梧桐叶的纹路,软糯的香气混着梧桐花的清甜,在空气里漫开。父亲的摇椅旁,多了个陶制小罐,里面插着孩子们折的梧桐枝,淡紫色的花苞缀在枝头,透着怯生生的鲜活。
画室里,《梧桐春韵》己装裱妥当,挂在客厅墙面,与《邻里闲居图》遥遥相对。林砚之正画着新的《春庭闲坐》,画布上,梧桐浓荫下,邻居们围坐闲谈,张奶奶在教念念编梧桐花手链,李大爷在给孩子们削梧桐木小玩具,木桌旁的茶具冒着袅袅热气,连空气都透着慵懒的暖。父亲走进来,指着画中空白处,示意她添点什么。林砚之莞尔,蘸了点嫩黄,在梧桐枝桠间画了几只嬉戏的小鸟,翅尖沾着细碎的阳光,让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那是清晨常落在枝头的雀儿,叽叽喳喳的,是小院里的“春之序曲”。
书架上的“愿望罐”旁,多了本厚厚的“梧桐日记”,是社区里的人们一起写的。有人记下种下种子的期待,有人写下邻里互助的感动,孩子们则用图画记录梧桐的变化。父亲把母亲留下的旧手帕,剪成小小的梧桐叶形状,贴在日记的每一页角落,像是给每份回忆盖上温暖的印章。周末,林砚之带着孩子们去“梧桐林”浇水,当初种下的种子己冒出嫩芽,孩子们蹲在小苗旁,轻声说着悄悄话,像是在和新生命约定,一起长大。
入夏的傍晚,梧桐树下的热闹更甚从前。邻居们不仅搭了戏台,还在树下摆了“手艺摊”:有老人教捏泥人,有阿姨教做香囊,林砚之则支起画架,给愿意画像的邻居速写。她端来的绿豆糕旁,摆着邻居自制的酸梅汤,装在刻着梧桐纹的粗陶碗里,清冽爽口。父亲坐在摇椅上,手里拿着孩子们做的梧桐叶蒲扇,跟着戏台上的唱腔轻和,晚风卷起梧桐叶,落在他的肩头,像是岁月递来的温柔。林砚之的速写本上,又添了许多鲜活的面孔:捏泥人的老人神情专注,做香囊的阿姨笑容温婉,画像时的邻居眉眼舒展,每一笔都藏着夏夜的烟火温情。
深秋时,梧桐叶红得似火,黄得如金,落满庭院与街巷,像铺了层绚丽的绒毯。林砚之和邻居们一起,用落叶做了大幅的“梧桐秋景图”,挂在社区大门旁,路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欣赏。父亲戴着老花镜,在图旁题了“一叶知秋色,邻里暖人心”,字迹虽缓,却满是温情。孩子们提着落叶灯笼,在“梧桐秋景图”前举办了小型音乐会,有人弹钢琴,有人拉小提琴,悠扬的乐曲伴着落叶的沙沙声,在秋夜里漾开。大家还把落叶装进信封,写上祝福的话,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让温暖随着秋叶一起传递。
冬至那天,阳光柔和地洒在光秃秃的梧桐枝桠上,竹棚里却暖意融融。林砚之煮着热乎乎的芋圆汤,旁边摆着邻居带来的糖炒栗子,甜香西溢。父亲织的毛衣又多了几件,每件都绣着精致的梧桐叶,他正帮念念给毛衣钉上珍珠纽扣,指尖的温度透过毛线,传递着细腻的爱。念念抱着弟弟,给每个进来歇脚的人递上一碗芋圆汤,小弟弟手里拿着梧桐木小火车,咿呀地喊着“汤汤,暖”。林砚之的画架旁,孩子们用彩笔描绘着心中的暖冬,有的画了冒着热气的芋圆汤,有的画了挂满毛衣的竹棚,父亲走过来,在每幅画的天空处,都画了一轮小小的暖阳,让整个画面都浸在温暖里。
日子在梧桐的枯荣里静静流转,梧桐树的枝干愈发粗壮,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社区的温情与美好。林砚之的画被做成了社区画册,里面记录着梧桐下的点点滴滴,每户人家都收藏了一本。她时常望着梧桐树,仿佛看到母亲的身影在叶影间穿梭,笑着看着邻里间的和睦,看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岁月里的每一份温暖与感动。
这份藏在梧桐里的爱,早己融入社区的血脉,像梧桐树的根系,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每一颗温暖的心。它在春日的新叶里萌发,在夏日的浓荫里繁茂,在秋日的落叶里沉淀,在冬日的暖阳里绽放,岁岁年年,在时光里流淌,在岁月里沉香,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XSG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