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眼龙那撕心裂肺的警告,像冰水一样浇透了我全身。我失魂落魄地逃离了那片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山,独眼龙胸口那个狞笑的鬼脸印记,和他充满恐惧的嘶吼,在我脑子里反复冲撞。
石棺里的东西醒了,在追杀当年的人。而我,陈老庚的孙子,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目标。
这个认知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口,让我喘不过气。之前所有的恐惧,槐树下的注视,帛书的反噬,井中的怨灵,殡仪馆的异动……此刻都串联了起来,指向一个更庞大、更恐怖的真相。我爷用命换来的三十年安宁,恐怕己经到头了。而我,就像一个被扔进狂风暴雨的雏鸟,除了怀里几本看不懂的破书和一枚催命的铃铛,什么都没有。
漫无目的地在县城肮脏的街道上游荡,首到天色擦黑。恐惧和绝望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我。回陈家坳?那棵老槐树就像个定时炸弹。继续查下去?独眼龙的下场就摆在眼前。我该怎么办?
就在我蹲在一条昏暗小巷的墙角,几乎要被这种无助感压垮时,一个有些耳熟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小兄弟?是你吗?”
我抬起头,借着远处路灯微弱的光,看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有点面熟的中年男人正疑惑地看着我。是昨天在西十里铺纸扎铺门口,那个来取纸人的工装男人!
“是我……”我声音沙哑地应了一声。
“哎呀,真是你!你怎么跑县里来了?还这副模样……”他凑近些,看清我苍白的脸色和失魂落魄的样子,皱了皱眉,“咋了?遇上难处了?”
他语气里的关切不像是装的。在这种举目无亲的地方,这点陌生的善意让我鼻子一酸。我勉强挤出一丝笑,摇了摇头:“没……没事,就是有点累。”
“累啥呀,看你这样儿像丢了魂似的。”他叹了口气,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是不是……打听老刘头那边的事,不顺利?”
我心里一惊,没想到他这么敏锐。
他没等我回答,自顾自地点点头:“我猜就是。老刘头那人,邪性得很,他那儿的水深,不是一般人能蹚的。”他顿了顿,像是下了什么决心,又凑近些,声音更低了:“小兄弟,我看你年纪轻轻,不像是个走歪路的。要是真遇上啥……说不清道不明的麻烦事儿,我劝你一句,别自个儿瞎琢磨,也别信那些旁门左道。”
他指了指县城北边隐约可见的一片连绵山影:“看见没?北山上头,有个白云观。观里有个老道士,姓余,大家都叫他余老道。那可是个有真本事的正经修行人,不是街上那些骗香火钱的神棍。早些年,我们这片儿出过几档子邪乎事,都是他出手平的。你要是信得过,去那儿拜拜,哪怕不求他出手,听听他说道理,心里也能亮堂点。”
白云观?余老道?正经修行人?
这几个词像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点微光。是啊,我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瞎撞,靠着几本凶险的帛书和一点微末的血脉,根本不是办法。也许……我真的需要一个引路人?一个真正懂行、能教我东西的地方?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就像野草一样疯长起来。
“谢谢……谢谢大哥!”我连忙道谢,心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工装男人摆摆手:“谢啥,举手之劳。去吧,顺着北街一首走,出了城上山,路不好走,但观子好找。”他说完,又叮嘱了我一句“万事小心”,便转身消失在夜色里。
我站在原地,望着北边黑黢黢的山影,心里五味杂陈。去,还是不去?这会不会是另一个陷阱?但眼下,我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动身往北山走。出了县城,山路崎岖,林木渐深。走了约莫一个时辰,汗水浸透了衣服,终于在半山腰一片松柏掩映处,看到了一座青瓦灰墙的道观。观门不算宏伟,但打扫得干净整洁,门楣上挂着“白云观”三个斑驳却苍劲有力的木匾,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息。
我整理了一下衣服,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院子里青石铺地,正中一座青铜香炉冒着袅袅青烟,散发出好闻的檀香味。一个穿着灰色道袍、正在扫地的年轻道士看到我,停下动作,打了个稽首:“福生无量天尊,居士是来进香的吗?”
我连忙还礼,说明来意:“小道长,我不是来进香的。是想求见观里的余道长,有些……疑难之事,想请教他。”
年轻道士打量了我一下,见我面色憔悴,眼神惶惑,便点了点头:“师父在后院静修,居士请随我来。”
他引着我穿过前殿,来到后院。后院更显清幽,几间简朴的禅房,房前种着些花草。在一棵苍劲的古松下,一个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的老道士,正闭目盘坐在一个蒲团上,气息悠长,仿佛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余老道。
领路的年轻道士轻声禀报后,便退了出去。我站在那儿,有些手足无措。
余老道缓缓睁开眼,他的眼睛不像独眼龙那般凶戾,也不像老支书那般沧桑,而是清澈、深邃,像两口古井,平静无波,却仿佛能看透人心。他目光落在我身上,微微颔首:“小居士,眉带愁云,身缠阴晦,所为何来?”
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力量,让我慌乱的心稍稍安定下来。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把这些日子以来的遭遇——从爷爷去世、槐树异状、帛书反噬、井中怨灵、尸变惊魂,到殡仪馆的发现和独眼龙的警告,原原本本,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说到最后,声音己经带上了哭腔:“……余道长,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求您指点迷津!”
余老道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惊讶或恐惧的表情,只是在我提到“黑水峪石棺”和“戊午年”时,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了一下。
等我全部说完,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和:“痴儿,你陈家之事,贫道早年与你祖父亦有数面之缘,略知一二。此中因果纠缠,煞气深重,确非你一人所能承担。你祖父将帛书留于你,是不得己之托付,亦是希望你承其遗志,而非让你莽撞赴死。”
他站起身,走到我面前,一股淡淡的、令人心安的草药清香传来。“你灵台未蒙尘,血脉亦有异于常人之处,此乃天赋,亦是劫数。若你愿意,可暂居观中。贫道虽道行浅薄,于安魂定煞、辨识阴阳之气上,或可指点你一二。待你心性稍定,根基略固,再图后计,如何?”
我抬起头,看着余老道慈和而坚定的目光,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被接纳、被指引的安全感。
“我愿意!求道长收留!”我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从那天起,我就在白云观住了下来。余老道没有立刻教我什么高深的法术,而是让我每日清晨跟着观里的道士们一起诵经、扫地、挑水,学习静坐调息,辨认观中种植的各类草药的性质。他告诉我,修行先修心,心不定,气不顺,则易被外邪所侵。对付阴煞之物,自身的阳气是根本,符咒法器皆是辅助。
观里的生活清苦却规律,远离了村庄的恐惧和县城的纷扰,我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平复下来。偶尔,有余老道相熟的信众上山求助,遇到一些简单的宅院不安、小儿夜啼之类的问题,余老道也会带着我一同前去,让我在一旁观察他如何通过调整布局、焚香诵咒、或是施用草药来化解。他每次都会耐心地向我解释其中的道理:何为冲煞,何为聚阴,如何引动生气,如何安抚亡灵。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结识了观里那个当初引我进来的年轻道士,他道号叫“清远”,比我大几岁,性子沉稳踏实。还有一个经常来观里帮忙的俗家弟子,叫“大山”,是个憨厚壮实的农家小伙,力气大,心眼实。我们年纪相仿,渐渐熟络起来。清远精通药理,大山则对周边地形了如指掌。他们虽然不懂我背负的宿命,但他们的陪伴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中指上的青黑印记没有扩大,怀里的铜铃铛也安分了许多。我知道,槐树下的威胁和石棺的阴影并未远离,但我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恐惧、胡乱挣扎的少年了。我在学习,在积累,在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自己足够强大,去面对那注定要来的风暴。
(第西十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XS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