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秦淮旧梦,家书里的山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成炮灰后我发现历史是本烂账 http://www.220book.com/book/XT9P/ 章节无错乱精修!
 

秦淮河边的雨,总带着脂粉气的缠绵。沈砚和苏清鸢撑着油纸伞,踩着青石板路上的水洼,在鳞次栉比的画舫与酒肆间穿行。柳先生的旧书坊藏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弄里,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芸香阁”匾额,门环是两只铜制的书简,透着股文人的清寂。

“柳先生在吗?”苏清鸢叩响门环,雨声里传来一阵咳嗽,门“吱呀”开了道缝,露出半张布满皱纹的脸。

“二位是……”老者眯眼打量着他们,目光落在沈砚怀里的《大晟史》上,忽然了然,“是曲阜的老执事让来的吧?进来吧。”

书坊里弥漫着檀香与旧纸的气息,西壁摆满书架,连房梁上都悬着卷轴。柳先生引他们到里间,煮上一壶雨前龙井,才慢悠悠道:“老执事的信收到了,你们要找的义军家书,在那只樟木箱里。”

木箱锁着,钥匙孔是枚铜钱的形状。沈砚掏出从应天府砖缝里找到的半枚洪武通宝,进去正好对上——想必是当年义军的暗号。箱盖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封家书,纸页泛黄发脆,墨迹却依旧清晰。

“这是崇祯年间,江北义军写给家人的信,”柳先生拿起最上面一封,信纸边缘有火烧的痕迹,“写信的是个叫赵五的农夫,被抓去当差,后来投奔了义军。你看这句‘俺在军中甚好,每日能吃上两顿饭,就是想娃他娘,想地里的麦子’——哪是什么义军首领,就是个惦记家的庄稼汉。”

沈砚展开信纸,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实在的暖意。信末画了个歪歪的小人,扛着锄头,旁边写着“等俺回来种麦子”。

“这封更特别,”苏清鸢拿起另一封,信纸是用账本纸背面写的,“是个叫陈巧儿的女子写的,她丈夫在义军里当文书,她带着孩子在后方缝补衣裳。信里说‘城破那日,俺把娃藏在菜窖,自己往火里扔了三捆柴——那些鞑子想抢粮,俺就让他们连锅端!’”

信纸中间有个焦洞,想必是被火燎过,却偏偏把“连锅端”三个字留得完整。沈砚看着那焦黑的边缘,仿佛能看见火光里那个举着柴捆的身影。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封,”柳先生叹了口气,递过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字迹稚嫩,汐月砚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像是个少年写的,“‘娘,俺学会射箭了,昨天射中一只兔子,分给了小张和老李。他们说俺是好样的,不像个娃娃。娘,等把鞑子打跑,俺就回家娶翠儿,给您盖三间瓦房’——后来才知道,这孩子死的时候才十五,连翠儿长什么样都没看清。”

沈砚将信抚平,指尖触到纸页上淡淡的泪痕,不知是少年写时掉的泪,还是后来收藏者的。他翻开《大晟史》,提笔写道:“义军非枭雄,皆为黎民。或为田亩,或为妻儿,执戈而起,非图霸业,只为‘回家种麦子’‘给娘盖瓦房’。其情也真,其志也坚,虽名不见经传,亦为山河立骨。”

正写着,巷口突然传来喧哗,有人喊“搜书坊”。柳先生脸色一变,迅速将家书塞进墙洞:“是锦衣卫,他们早就盯着这儿了!你们从后门走,顺着秦淮河边的水榭,能到白鹭洲,那里有人接应。”

“那您怎么办?”沈砚急道。

“俺一把老骨头,他们能奈我何?”柳先生推着他们往后门走,“记住,这些信不是用来藏的,是用来传的。等你们把故事写全了,记得烧给俺看看。”

后门通向秦淮河边的水榭,雨丝落在水面上,溅起一圈圈涟漪。沈砚和苏清鸢跳上一艘乌篷船,船娘撑起长篙,小船悄无声息地滑入雨幕。

回望芸香阁,己被火把包围,柳先生的咳嗽声混在雨声里,渐渐远了。苏清鸢将拓印的家书紧紧抱在怀里,泪水混着雨水滑落:“他们明明只是想种麦子、盖瓦房,为什么这么难?”

沈砚望着秦淮河上的灯火,轻声道:“因为总有人想抢走他们的麦子,拆了他们的瓦房。但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信,记得他们的愿望,就不算输。”

乌篷船穿过石桥,雨帘里隐约传来歌声,不是画舫上的靡靡之音,而是低沉的民谣:“小麦青青大麦黄,谁家女儿哭断肠……”

沈砚知道,这歌声里,藏着赵五惦记的麦子,陈巧儿守护的菜窖,还有那个十五岁少年没盖成的瓦房。而他和苏清鸢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去把这些歌声里的故事,一个一个,写进历史里。

船行渐远,《大晟史》在行囊里微微发烫,像是在应和着河面上的歌声,将那些细碎的、温暖的、带着烟火气的愿望,一点点收进纸页深处。



    (http://www.220book.com/book/XT9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成炮灰后我发现历史是本烂账 http://www.220book.com/book/XT9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