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子的话像颗石子,在学堂的平静水面上漾开圈圈涟漪。第二天一早,周先生就背着药箱进了山,说是要采些“百年好合”的草药,回来给新人做香囊。秦船长则拄着拐杖,指挥孩子们打扫院子,把落了灰的红灯笼重新挂起来,嘴里念叨着“当年沈兄弟成亲,可比这热闹多了”。
沈砚被这阵仗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却也没反驳。他去找苏清鸢时,正看到她在厨房帮柳嫂蒸喜糕,面粉沾在鼻尖上,像只受惊的小松鼠。
“别听他们瞎闹。”沈砚递过块干净的帕子。
苏清鸢接过帕子,擦了擦鼻尖,声音细若蚊蚋:“也……也不是瞎闹。”
沈砚的心猛地一跳,刚想说些什么,就看到柳嫂端着蒸笼出来,笑着打趣:“沈先生,苏姑娘,这喜糕得用红糖,甜甜蜜蜜的才好。”
两人的脸都红了,各自转过头去,却在转身的瞬间,偷偷相视而笑。
按照墨山的习俗,成亲前要在老梅树下立誓。沈砚和苏清鸢选了个晴好的午后,孩子们搬来两张竹凳,秦船长和周先生坐在旁边当见证,柳嫂则带着丫头们,用红线在梅树枝上系了些红绸,风一吹,像挂满了小小的火焰。
“墨山的规矩,得说句心里话。”秦船长清了清嗓子。
沈砚握住苏清鸢的手,她的指尖有些凉,却很用力地回握着。他望着老梅树新发的绿芽,声音沉稳而清晰:“我沈砚,愿守着墨山,守着你,守着这些孩子,首到梅树再开一百次花。”
苏清鸢的眼眶红了,吸了吸鼻子:“我苏清鸢,愿陪着沈砚,陪着墨山,把《大晟史》写下去,写到我们都老得动不了笔。”
孩子们拍手叫好,小豆子突然大喊:“沈先生,苏姑娘,要给喜糖!”
沈砚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从京城带来的酥糖,分给孩子们每人一颗。糖的甜味在舌尖散开,混着梅树的清香,成了墨山最甜的春天。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马蹄声。一个穿着驿站服饰的差役翻身下马,手里举着封信,对着学堂大喊:“沈砚先生在吗?有京城急件!穿成炮灰后我发现历史是本烂账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成炮灰后我发现历史是本烂账最新章节随便看!”
沈砚心里咯噔一下,接过信一看,是李大人的亲笔,字迹潦草得像是写在颠簸的马背上:“北狄可汗猝死,新汗年幼,其弟夺位,率残部袭扰雁门关,镇国公力战受创。王砚在边关发现魏党余孽与新汗勾结,似有更大图谋,速来!”
信末还有一行小字:“青鸟在边关现身,形迹可疑。”
学堂里的喜气瞬间被冲淡了。秦船长把拐杖往地上一顿:“这帮北狄,就不能让人安生几天!”
周先生皱着眉:“青鸟不是被贬为庶民了吗?怎么会去边关?”
沈砚握紧信纸,指节泛白。他想起“青鸟”在雁门关的绝望,想起他对父亲的执念,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他或许不是勾结,是想赎罪。”
“那也不能让你去冒险!”苏清鸢拉住他的胳膊,“京城到雁门关千里迢迢,太危险了。”
“我必须去。”沈砚看着她的眼睛,“镇国公是为了守护大晟受伤的,王砚是我们的朋友,还有那些在边关的百姓……我不能不管。”他顿了顿,补充道,“你留在这里,照顾孩子们,等我回来。”
“我跟你一起去。”苏清鸢的语气异常坚定,“从苏州到漳州,从京城到雁门关,我们从来都是一起的。”
秦船长拄着拐杖站起来:“也算我一个。我这条老腿,还能再帮你们挡几刀。”
周先生叹了口气:“我就不去添乱了,留在学堂守着。”他从药箱里拿出个小陶罐,“这里面是最好的金疮药,你们带上。”
柳嫂默默地收拾起行囊,往里面塞了足够的干粮和腌菜:“路上小心,我和孩子们等你们回来吃喜酒。”
孩子们似懂非懂,小豆子把手里的酥糖塞进沈砚怀里:“沈先生,带上糖,甜的能壮胆。”
沈砚握紧那颗糖,又看了看老梅树上的红绸,心里清楚,这场喜宴,怕是要推迟了。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守护的,正是能让喜宴安稳举行的家国。
《大晟史》的纸页在行囊里轻轻作响,仿佛在为这场未完成的约定而叹息,又在为即将踏上的征途而蓄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XT9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