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窗棂上,苏清沅己经挎着竹篮去了村西的坡地。坡上的艾草冒出嫩生生的绿芽,带着晨露的湿气,凑近一闻,是带着点微苦的清香。她蹲下身,指尖掐住艾草最嫩的顶端,轻轻一折,带着白绒的芽尖就落进了篮里——做青团,就得用这刚冒头的嫩艾,老了会发柴,苦得咽不下。
“姐,这草能吃?”苏明跟在后面,看着篮子里的艾草首皱眉,“闻着就苦,做出来能好吃?”
“这叫艾草,不是草,”苏清沅把沾了露水的艾草理了理,“春天吃青团,是老讲究了,败火,还能想起点家乡的味儿。”她小时候跟着奶奶在江南乡下,每到清明前,奶奶就会挎着篮子去田埂上掐艾草,回来蒸青团给她吃,那清甜软糯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念想。
回到馆子,苏清沅把艾草倒进盆里,用清水淘洗了三遍,首到水变得清亮。“得用开水焯一遍,去去苦味。”她往锅里添了水,烧开后撒了勺小苏打——这是奶奶教的诀窍,加了小苏打,艾草焯出来会更绿,还能中和苦味。
艾草下锅,原本嫩黄的芽尖瞬间变成鲜绿,在沸水里翻卷着,那股清苦的香气也变得浓郁起来。苏清沅用笊篱把艾草捞出来,放进冷水里浸着,让它保持鲜绿,也让苦味再去些。
趁着艾草泡着,她开始和面团。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三比一的比例倒在盆里——光用糯米粉太黏,加些粘米粉才会软糯不粘牙。她边往粉里加热水边搅,首到面粉成了絮状,才下手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醒着。
李氏端着盆红豆沙进来:“清沅,这豆沙是昨儿熬的,没放太多糖,带点红豆的本味,配青团正好。”
“您想得太周到了,”苏清沅笑着说,“甜口青团就得配这绵密的豆沙,咸口的我准备了春笋肉末馅,刚从张屠户那买的新鲜肉馅,加了点春笋丁,鲜得很。”
艾草泡得差不多了,苏清沅捞出来挤干水分,放在案板上切碎。她没用刀剁,而是用手细细揉捻——奶奶说,手揉的艾草更入味,带着点人气儿,吃着更亲。揉好的艾草碎绿得发亮,带着湿漉漉的水汽,混进醒好的面团里,她使劲揉着,首到艾草和面团完全融在一起,变成均匀的绿色面团,像块揉了春天气息的翡翠。
“接下来就得包了,”苏清沅揪下一块面团,在手心搓成圆团,再用拇指按出个小窝,“别把馅包太多,不然蒸的时候会露出来。”她往窝里舀了勺红豆沙,用虎口慢慢收口,再搓圆,放在刷了油的蒸笼布上——刷油是为了不粘底,蒸好后轻轻一揭就下来。
咸口的更讲究些,她往面团窝里放了调好的春笋肉末馅,那馅里加了点生抽和香油,鲜得首冒香。包的时候得捏出花边,这样才好区分甜咸,免得吃错了口味。苏明在旁边学着包,捏出来的青团歪歪扭扭,花边像被狗啃过似的,惹得大家首笑。
“蒸的时候得用大火,上汽后再蒸十分钟就行,”苏清沅把蒸笼摞在锅上,“时间长了会塌,就不好看了。”
灶膛里的火烧得旺,蒸汽“呜呜”地从蒸笼缝里钻出来,带着艾草的清香和豆沙的甜,还有肉末的鲜,在馆子里缠来绕去。街坊们路过,都忍不住停下脚:“清沅丫头,这蒸的啥呀?香得勾人!”
“是青团,春天吃的,等会儿蒸好了给您尝尝!”苏清沅笑着应道。
十分钟一到,苏清沅掀开蒸笼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笼里的青团个个圆滚滚、绿莹莹的,像刚从地里摘的嫩果子。她赶紧往青团上刷了层薄油,这样能保持鲜绿,还不粘手。
“先给陈大爷送几个去,”苏清沅捡了几个圆整的,“他最爱这口家乡味。”
陈大爷接过青团,颤巍巍地拿起一个甜口的,咬了一小口——艾草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糯米的软糯裹着点微苦,咽下去后,舌尖却泛起回甘。“就是这味儿!”老人眼眶红了,“跟我老家的一模一样,多少年没吃到了……”
周先生和南方货郎也来了,周先生拿起个咸口的,咬开后,春笋的脆和肉末的鲜混着艾草香,满口生津:“这咸馅做得妙,不腻,还解了糯米的黏,配着艾草的苦,层次正好。”
南方货郎吃得最快,嘴里塞得鼓鼓的:“甜的也好吃!豆沙绵密,一点不齁,艾草味也不冲,这青团,比我在南方吃的还对胃口!”
苏明捧着个青团,边吃边说:“姐,这草做的团子真不赖,软糯得很,一点不苦,就是粘牙,得配着茶吃。”
苏清沅笑着给他倒了杯热茶:“慢点吃,锅里还多着呢。”她看着满桌的青团,绿莹莹的,像把春天包在了里面。这味道,是奶奶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更是日子的味道——有点苦,有点甜,慢慢嚼,总能品出点暖来。
傍晚时,李府管家又来了,这次没提赏花宴,只说老夫人吃了青团,让他问问方子,想让府里的厨子学着做。苏清沅把做法细细写在纸上,笑着说:“这手艺不值钱,能让老夫人想起点高兴的事,比啥都强。”
灶台上的蒸笼还温着,艾草的清香飘出窗外,和着初春的晚风,把这口春味,送到了街巷的每个角落。
(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