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苏记鲁味馆的新松木幌子就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那“苏记鲁味馆”五个墨字被初阳镀上金边,旁边红绸系着的玉米串与红辣椒,在微凉的空气里透着鲜活的暖意。苏清沅站在后厨新砌的灶台前,指尖抚过那口张屠户送的铁锅——昨夜用猪油反复炼过三遍,锅壁泛着沉静的乌亮,像一块藏着故事的墨玉,正等着吞吐烟火。
“姐,前堂都收拾妥当了!”苏明拎着铜壶进来,壶里是刚烧好的热水,“王大叔带着街坊们在门口候着呢,说要抢头彩,还特意提了,就盼着你那道‘新式扬州炒饭’。”
苏清沅嘴角弯起笑意,转身看向案上码得整整齐齐的食材。土鸡蛋是张婆家芦花鸡刚下的,蛋黄橙得像落日;火腿是王掌柜托人从苏州捎来的陈腿,切成米粒大小的丁,透着陈年的咸香;青豆是前儿在菜园摘的嫩荚,剥出来翠得能滴出水;虾仁是凌晨去码头挑的活河虾,逐个剥壳去线,用姜丝与料酒腌着,此刻正泛着莹白的光。最要紧的是那盆米饭——昨儿傍晚蒸的籼米,晾了整夜,颗颗分明,捏在手里带着微硬的质感,正是她记忆里做现代扬州炒饭最讲究的“隔夜饭”。
“清沅,李婶送了筐新摘的小葱来,说给炒饭撒绿用。”李氏擦着手进来,围裙上还沾着揉面的白灰,“她特意交代,要看着你做那‘新式炒饭’,说听着就比老法儿精细。”
苏清沅笑着应下,往灶膛里添了把松柴。火苗“噼啪”舔上锅底,热浪顺着铁壁往上爬,她握着长柄锅铲,目光落在案上的食材,脑海里浮现出前世在美食纪录片里看过的画面——现代扬州炒饭讲究“颗颗分明,金包银,五色配”,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藏着门道。
“爹在门口放鞭炮了!”苏晓蹦跳着进来,辫子上还别着朵石榴花,“王掌柜带了好几位穿长衫的客人,说要尝尝你这‘改良版’炒饭呢!”
话音未落,前堂己传来鞭炮炸响的脆响,混着街坊们的欢笑声涌进后厨。苏清沅深吸一口气,将铁锅烧至冒烟,舀起一勺菜籽油沿锅壁淋下。油珠在高温下瞬间炸开,泛起细密的金浪,她手腕轻转,让热油均匀裹住锅壁,再将打散的蛋液“哗”地倒入。
铁铲在她手中灵活翻飞,蛋液遇热迅速膨胀,边缘泛起焦香的金黄,中间却仍带着嫩滑的溏心。“现代做法讲究蛋有层次,”她低声对凑过来看的李氏说,“不能炒太老,得保留几分润感,裹在米粒上才够香。”说话间己将蛋碎盛出,灶上的铁锅仍保持着旺火,热浪烫得她额角渗出细汗。
苏明蹲在灶前添柴,看着火苗窜得老高:“姐,你这火候比平时炒菜旺多了。”
“就得这样。”苏清沅舀起半勺油,待油冒烟,先倒入火腿丁煸炒。陈年火腿的油脂遇热析出,咸香瞬间漫开,引得前堂传来王大叔的吆喝:“清沅丫头,啥香味勾人呢?快把炒饭端出来让咱解解馋!”
她笑着应了声,倒入笋丁与香菇丁。笋丁是凌晨剥的鲜笋,切得与米粒一般大小,脆嫩中带着清甜;香菇丁用的是新晒的冬菇,泡发后挤去水分,炒起来带着浓郁的菌香。青豆随后下锅,翠色在热油中愈发鲜亮,最后倒入虾仁,翻炒至虾身蜷起如月牙,通体泛着莹白的光泽,这才连汤带料盛进白瓷盘里,暂放在旁。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苏清沅拿起那盆隔夜饭,手腕一抖,米粒簌簌落入锅中。铁锅“滋啦”一声轻响,她握着铁铲快速翻拌,将结块的米粒压散。这步最费力气,既要保证每粒米都散开不粘连,又不能压碎米芯,得用巧劲贴着锅壁推、翻、扬。米粒在高温下渐渐染上油亮的光泽,颗颗分明如碎玉,她额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灶台上,瞬间被蒸腾的热气卷成白雾。
“这米炒得真精神!”苏老爹掀帘进来,看着锅里蹦跳的米粒,忍不住赞叹,“比城里大馆子的看着还匀净。”
苏清沅手臂发酸,却不敢怠慢,将炒好的蛋碎与配料悉数倒回锅中。铁铲与铁锅碰撞,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像在奏响一首轻快的调子。她特意放慢动作,让蛋液均匀裹在每粒米上——这便是“金包银”的诀窍,每颗米粒外层都裹着金黄的蛋衣,中间却仍透着米的本白,在热气中闪着的光。
“少放些盐,”她一边翻炒一边对旁边记着配方的李氏说,“火腿本身带咸,蛋里又加了少许生抽,调味得清淡些,才显食材本味。”最后撒上一把切碎的小葱,翠色与金黄、莹白、赤红交织,像一幅流动的画。
“来喽——新式扬州炒饭!”苏明端着托盘过来,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炊香记:穿越农家厨女的菜系路》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小心翼翼地接过盘子。刚走出后厨,前堂就响起一片惊叹。王掌柜的朋友、那位穿月白长衫的周先生率先站起身,盯着盘中炒饭眯眼细看:“这米粒颗颗分开,蛋衣裹得匀匀的,配色也雅致,倒比我在扬州吃的更见功夫。”
苏清沅在后厨听见,嘴角扬起笑意,转身又舀起米饭。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映得她侧脸红扑扑的,铁铲起落间,第二盘、第三盘炒饭接连出锅。前堂的笑语声不断传来,夹杂着筷子碰碗的脆响与客人的赞叹:
“这饭嚼着带劲!每粒米都透着香,蛋味裹着米香,还有虾仁的鲜!”
“青豆脆生生的,火腿丁咸得正好,一点不腻口,比肉菜还下饭!”
“清沅丫头这‘现代做法’真不赖,看着简单,吃着却比老法儿精细多了!”
苏清沅听着,手上的动作愈发稳当。她想起前世在写字楼楼下的快餐店,每次加班晚了,总会点一份扬州炒饭,那时只觉得是果腹的吃食,此刻站在自家灶前,才懂这简单的炒饭里藏着的门道——现代烹饪讲究的不是繁复的调料,而是对食材的尊重,对火候的把控,对细节的较真。就像这新铺子的现代简约风,褪去花哨的装饰,留下的才是最本真的舒适。
“姐,李婶要学这炒饭呢!”苏明端着空盘回来,额上满是汗,“她说家里孙子不爱吃饭,学会了天天给他做。”
苏清沅笑着点头:“等忙完这阵,我教她。这炒饭本就是家常吃食,该让更多人学会。”她往锅里倒油,火苗窜得更高,“记得告诉李婶,米一定要用隔夜的籼米,蒸的时候水要少,晾透了才好炒;蛋要分两次炒,先炒出焦香的边,再留些嫩蛋裹米;配料切得越小越匀,吃着才不硌嘴。”
李氏在旁边记着,忍不住插言:“你这法子是真细致,连虾仁都要先用料酒腌半个时辰,说是去腥味。前儿我还说首接炒就行,看来是我老糊涂了。”
“娘这是经验多,”苏清沅一边翻炒一边笑,“只是现代做法更讲究食材的搭配,比如火腿的咸、青豆的甜、虾仁的鲜,得让它们互相衬着,而不是互相抢味。就像这新铺子的酒柜,看着简单,却让酒香和菜香融得更妙。”
正说着,王掌柜掀帘进来,手里举着空盘:“苏姑娘,再上五份炒饭!我这几位朋友吃疯了,说要打包带回去给家人尝尝。特别是周先生,说这炒饭让他想起在上海吃过的新式菜,清爽利落,透着股子时髦劲儿。”
苏清沅忙应下,手上的铁铲更快了。米饭在锅中跳跃,蛋香、米香、肉香、菜香交织在一起,顺着后厨的小窗口飘向前堂,又从敞开的门飘到街上。路过的行人被香味勾住脚步,探头往里看,见满堂宾客吃得热闹,纷纷走进来:“店家,给咱也来份那新式炒饭!”
苏明忙着招呼,苏晓踮脚给客人递茶水,苏老爹在柜台后算账,脸上的笑就没断过。李氏帮着切菜,看着女儿在灶前忙碌的身影,眼眶有些发热——当年丈夫总说,清沅这孩子手上有灵性,将来定能把饭馆撑起来。如今看着这满屋子的烟火气,听着客人们对女儿手艺的夸赞,她知道,丈夫的心愿,终究是实现了。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后厨的铁锅就没凉过。苏清沅换了三次围裙,额上的汗擦了又冒,手臂酸得几乎抬不起来,却一点不觉得累。每当铁铲碰撞铁锅的脆响响起,每当前堂传来客人满足的喟叹,她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烘烘的,甜丝丝的。
她想起前世在异乡的夜晚,也曾对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发呆,想念家乡的味道。如今站在自家的灶前,用记忆里的现代法子,炒出一碗带着家乡烟火气的炒饭,看着客人吃得欢喜,忽然觉得,那些跨越时空的思念,终究找到了归宿。
“清沅,歇会儿吧,我来炒几盘。”苏老爹走进来,接过她手里的铁铲,“你都站了西个时辰了,腿都该麻了。”
苏清沅笑着摇头,往灶里添了把柴:“爹,今儿是开张第一天,我得亲自把这炒饭做好。这不仅是道菜,更是咱新铺子的脸面,得让客人知道,咱苏家做买卖,用的是真心,下的是真功夫。”
火苗在灶膛里“噼啪”作响,映得她眼里亮闪闪的。铁锅里的炒饭腾起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却模糊不了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笃定——这碗现代扬州炒饭,就像这新开张的小饭馆,带着旧时光的温情,也藏着新生活的期许,定能在这镇上扎下根,开出花,把日子炒得热气腾腾,把岁月酿得有滋有味。
前堂又传来新客人的点单声,苏清沅握紧铁铲,迎着热浪,再次扬起了手臂。阳光透过格窗照进来,在她忙碌的身影上洒下金辉,与锅中跳动的米粒相映,成了这新馆开业第一天里,最动人的光景。
(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