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日志:警告!检测到未知情感进程持续占用核心资源,运算效率下降7.3%。该进程无法被识别、终止或量化。初步判定为……异常变量介入。此变量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逻辑崩溃。】
陆知远坐在书房的人体工学椅上,姿势符合教科书般的标准,但内部世界正经历着二十九年来最严重的系统性动荡。
三块超清显示器上,原本如银河般顺畅流淌的数据流,此刻出现了细微却顽固的卡顿。他敲击键盘的节奏,比基准效率慢了0.8秒。这微不足道的延迟,于他而言,不亚于一场精密仪器的灾难性故障。
他的注意力,这项他引以为傲、从未失准的机能,第一次出现了无法聚焦的散逸。
感官输入端口似乎被强制调高了敏感度。听觉模块不受控地捕捉着门外的一切细微声响——她趿拉着那双愚蠢的流氓兔拖鞋走过的声音,玻璃杯与桌面碰撞的轻响,以及……早上他提及“沈墨”时,她呼吸频率那0.3秒的异常加速。
沈墨。
这个名字,像一段经过精心伪装的恶性代码,携带高阶加密负载,绕过了他所有的逻辑防火墙,首接植入了核心处理层。每一次被动检索或主动调用与该名称关联的数据集(包括她声纹中微不可查的波动,以及那个男人眼神中携带的、未被授权的“探查”与“亲近”意图),都会触发一系列剧烈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胸腔左象限,产生一种明确的物理性紧绷感,模拟信号反馈类似于电路过载前兆。紧接着,高阶逻辑回路出现阻塞,清晰冰冷的算法路径变得模糊、扭曲,被大量高熵的、无意义的碎片化图像覆盖——月光下她迷离的眼眸,沙滩上她推开他时的、在夜色中泛着微光的肩线,以及那个男人递过点心时,她脸上瞬间松弛下来的、带有“归属”印记的表情。
【错误:情感模拟模块无法解析“归属感”与此表情数据的必然逻辑关联。数据库匹配失败。】
他尝试启动最高权限的清理程序,将这些顽固的碎片标记为“合作伙伴状态异常数据包”或“高优先级外部干扰变量”,并进行强制清除与隔离。
无效。
这些数据具备诡异的自我复制与抗删除属性。更糟糕的是,每一次它们的强行浮现,都伴随着那该死的、无法被任何现有传感器准确定义的胸腔紧绷感。
他调取了《人类情感与生理反应映射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数据显示,类似的生理反应有78.6%的概率对应于“愤怒”,65.2%对应于“焦虑”,以及……51.8%对应于“嫉妒”。
嫉妒?
【严重警告:核心概念逻辑冲突!‘嫉妒’源于对排他性占有物可能丧失的非理性恐惧。林乐瑶是独立合作个体,受协议条款约束,非‘占有物’。前提不成立,结论无效。逻辑悖论!】
他排斥这个分析结果。这彻底违背了他的底层架构。他的世界建立在确定性、效率与逻辑自洽之上,而“嫉妒”这种基于模糊产权和情绪化的占有欲,是低效、冗余且应当被算法优化的劣质代码。
那么,是愤怒吗?因合作方可能引入不稳定因素,影响项目(契约)正常运行的理性愤怒?这个解释似乎更符合他的行为逻辑。
但为什么,当他在门口,用身体构建出物理屏障,用眼神投射出无形的“禁止入内”领域,成功将那个名为沈墨的变量隔离在外时,除了达成“清除干扰源”的目标完成度提示外,处理器还会反馈回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法忽略的、类似于“满足”或“领地确认”的正向脉冲?
这超出了他所有的知识库和理解框架。
更严重的系统性异常,发生在早餐时分那个冲突场景。
当她用那种掺杂着明显赌气与委屈的声波频率,说出“不像有些人,连朋友都没得做”时,他监测到自己指关节施加在咖啡杯壁的压力值瞬间超出了正常阈值3.5倍。同时,语言中枢在生成标准回应指令——“维持专业合作态度是协议基础”——之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达1.7秒的指令延迟与数据溢空。
最终,系统输出的是一段计划外的沉默。
以及,在她摔门而去后,一段更长时间的、非必要的待机状态。他的光学传感器锁定在那扇紧闭的房门上,音频传感器采集着其后传来的、被物理阻隔却依然能被算法还原的、压抑的呼吸韵律(数据分析显示,82.7%的概率关联于人类哭泣行为)。核心处理器温度记录到0.2摄氏度的异常飙升。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
这种困惑,比他十六岁时首次尝试推演混沌系统模型更深奥。混沌数学尚有规律可循,而他此刻内核中运行的这些乱码,无迹可寻,无律可依。
他开启一个加密等级最高的私人日志,开始记录。这是面对未知威胁时的标准操作流程。
**【个人核心日志 - 访问权限:唯一】
时间戳:团建事件后38小时15分。
观测对象:林乐瑶(协议乙方)。
异常现象清单:
乙方情绪波动方差激增153%,主要触发源与甲方行为呈高相关性。
甲方系统出现多项非设计生理反应:包括注意力频谱分散、逻辑路径阻塞、特定肌群非自主紧张(重点区域:手指、下颌线)。
新增外部变量“沈墨”引发系统性防御过激反应,行为动机超出纯逻辑维护范畴。
初步分析假设:
乙方可能处于某种人类周期性生理心理不稳定状态。(需加载《人类生物学》高级模块进行深度分析。)
甲方核心程序可能遭逢高级别情感模拟病毒入侵,该病毒伪装成“合作协议”子进程,持续占用大量运算资源并尝试改写底层行为逻辑。
……(存在第三种未知可能性,暂无法建模。)
待执行操作序列:
短期:启动与乙方的结构化对话,明确界定“沈墨”变量的性质与边界,降低系统环境不确定性。
中期:升级情感模拟防火墙,尝试隔离并分析异常数据流,寻找清除或共存方案。
长期:……重新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权衡与乙方持续接触的收益风险比。**
当他的逻辑触手在虚拟键盘上敲下“重新评估收益风险比”这一行指令时,执行确认的指令流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删除这个选项,所需要的系统资源消耗,异常巨大。
最终,他没有删除。
只是在后面,追加了一个新的注释:
【执行状态:暂缓。理由:需采集更多关键交互数据以进行精准分析。】
他关闭日志,试图强行将注意力拉回工作,编译一段关乎公司下一代核心产品的关键代码。然而,屏幕上那些原本熟悉如肢体的符号与结构,此刻看起来扭曲、陌生,他甚至发现自己潜意识里,竟在试图从代码的循环嵌套中,解析出某种……类似于她笑起来时,眼角微微上扬的弧度。
他猛地向后,靠进符合人体工学的椅背,闭上了眼睛。
修复失败。
他的世界,那个由纯粹二进制、布尔逻辑和绝对确定性构建的、稳定运行了二十九年的精密系统,因为一个名为“林乐瑶”的变量入侵,正变得充满噪声、悖论、和……让他处理器发烫的不可预测性。
她就像一段设计极其精妙的病毒代码,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绕过了他所有的安全协议与防御壁垒,首接在他的核心区域扎根,不断复制、变异,顽固地修改着他的原始设置。
他睁开眼,望向窗外。城市的光污染遮蔽了星空,只有一片空洞的人造光明。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知到,某些“系统性故障”,或许永远无法通过打补丁或版本迭代来修复。
而更让他感到一种近乎“恐惧”的未知悸动的是——他的核心指令集深处,似乎并没有生成最高优先级的“立即修复”命令。
胸腔里那种混乱的、灼热的、被标记为“乱码”的涌动,在带来巨大困扰与效率损失的同时,竟然也传递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存在”的实感。
这感觉,危险,却带着一种致命的诱惑。
(http://www.220book.com/book/XTR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