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家里种过地的长辈,哪里的土地最适合种庄稼,十有八九会得到一个答案——平原。小时候跟着大人去乡下,路过一望无际的平原农田时,总能看到黝黑的泥土翻涌,刚种下的秧苗整整齐齐地站在田里,连风拂过的痕迹都带着规律的波纹;可要是走到山区,看到的大多是挂在坡上的小块梯田,泥土颜色偏黄,有时候还能看到的石块,长辈会说“这地薄,得多上肥才长庄稼”。为什么平原的土壤好像天生就比其他地方更肥沃?这背后不是运气,而是千万年里自然和人类共同写下的“土壤密码”,藏着温度、水流、地形和时间的秘密。
要解开这个密码,得先从土壤最基本的“家底”说起——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决定了它是否肥沃?简单说,肥沃的土壤得有三样“宝贝”:一是有机质,就是动植物腐烂后变成的黑色物质,像给土壤加的“营养餐”,能提供庄稼需要的氮、磷、钾;二是疏松的结构,得让空气和水能够顺畅地钻进土壤,给植物根系“呼吸”和“喝水”的空间;三是丰富的矿物质,比如钙、镁这些元素,虽然需要的量不多,却是庄稼生长的“微量元素”。而平原的地形和气候,恰好给这三样“宝贝”的形成提供了绝佳条件。
先说说平原的“地形优势”。你站在平原上往西周看,会发现地面几乎没有大的起伏,不像山区那样有陡峭的山坡、深邃的山谷。这种平坦的地形,对土壤的形成来说太重要了。自然界里,土壤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碎掉”,再和动植物残骸混合形成的,这个过程叫“风化”。风化出来的细小颗粒——也就是我们说的“土粒”,在山区很容易被雨水冲走,顺着山坡滑进山谷,留下的土壤又薄又贫瘠;可在平原上,平坦的地面就像一张“大托盘”,能稳稳接住这些土粒,让它们一层一层堆积起来。
更关键的是,很多平原本身就是“河流造出来的”,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大河携带的泥沙慢慢沉积形成的,叫“冲积平原”。你见过黄河吗?它因为携带了大量泥沙,水是浑浊的黄色,这些泥沙里藏着上游山区岩石风化后的矿物质。当黄河流到平原地区时,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就会慢慢沉到河底,年复一年,这些泥沙越积越厚,就形成了深厚的土层。这些沉积下来的泥沙颗粒大小均匀,既有粗一点的砂粒,也有细一点的黏粒,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壤土”——这种土壤的结构特别好,既不像纯沙土那样“存不住水”,也不像纯黏土那样“不透气”,正好适合植物生长。而且,河流带来的泥沙里不仅有矿物质,还夹杂着上游地区的植物残体,这些残体腐烂后就变成了有机质,给土壤打下了“肥沃的底子”。
再说说“气候的帮忙”。平原地区大多位于温带或亚热带,这里的温度和降水很有规律,不会像沙漠那样极端干旱,也不会像寒带那样常年寒冷。温度对土壤里的“小工人”——微生物影响很大。微生物就像土壤里的“分解师”,能把动植物的残骸分解成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在平原地区,夏季温暖,微生物活性很高,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能及时给庄稼提供养分;冬季虽然寒冷,但不会像东北冻土那样把微生物冻“休眠”,土壤里的微生物还能缓慢工作,积累有机质。而在山区,尤其是高海拔山区,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差,有机质分解慢,就算有动植物残骸,也很难变成能被庄稼吸收的养分,土壤自然就“瘦”了。
降水的作用也很关键。平原地区的降水通常比较均匀,不会像山区那样出现“暴雨冲坡”的情况。适量的雨水能渗透到土壤深处,把土壤里的矿物质溶解成“水溶性养分”,方便植物根系吸收;同时,雨水还能让土壤保持,给微生物和植物创造合适的环境。但如果降水太多,比如热带雨林地区,虽然温度高、微生物活跃,但暴雨会把土壤表面的有机质和养分冲走,也就是“水土流失”,反而让土壤变贫瘠。平原地区因为地形平坦,降水不容易形成湍急的水流,水土流失的速度很慢,能让养分稳稳地留在土壤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人类的耕耘。平原地区因为地形平坦,适合大规模耕种,人类在这里种庄稼的历史往往比山区更久。比如华北平原,早在几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这里种粟(小米);长江中下游平原则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人类在耕种过程中,会给土壤施加有机肥(比如秸秆、牲畜粪便),这些有机肥能补充土壤里的有机质;同时,翻耕土地能打破板结的土壤,让空气更容易进入,改善土壤结构。更重要的是,人类会选择适合当地土壤的庄稼品种,比如在华北平原种小麦、玉米,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水稻,这些庄稼的根系死亡后会留在土壤里,也能增加有机质。年复一年的耕种,就像给土壤“施肥”,让它变得越来越肥沃,形成了“越种越肥”的良性循环。
不过,并不是所有平原的土壤都一样肥沃,这里还有“地域差异”的秘密。比如东北平原,它也是冲积平原,但因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土壤里的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得很多,形成了黑色的“黑土”。这种黑土的有机质含量是普通土壤的好几倍,抓在手里感觉像揉了油,种出来的玉米、大豆特别,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而在西北的一些平原,比如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平原,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土壤里的盐分容易积累,形成“盐碱土”。这种土壤里的盐分太多,会把植物的水分“吸走”,导致庄稼枯死,必须经过改良才能耕种。这说明,平原的土壤是否肥沃,还要看当地的气候是否“给力”,有没有足够的水来平衡温度和盐分。
再对比一下其他地形的土壤,就能更清楚平原的优势了。山区的土壤因为地形陡峭,土层很薄,通常只有几十厘米厚,下面就是岩石,庄稼的根系很难扎深;而且山区降水多的时候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把表层肥沃的土壤冲走,留下的土壤贫瘠。高原地区,比如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温度低,土壤发育缓慢,土层薄,有机质少,只能种一些耐寒的青稞。盆地的土壤则要看情况,如果是像西川盆地这样的“天府之国”,因为周围有高山阻挡,气候温暖,土壤也比较肥沃;但如果是干旱的盆地,比如柴达木盆地,土壤就会因为缺水而变得贫瘠。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平原的土壤不仅“养庄稼”,还能“养人”。因为土壤肥沃,平原地区的庄稼产量高,能养活更多人口,所以很多大城市都建在平原上,比如北京在华北平原,上海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平原。这些城市周围的平原农田,不仅给城市提供了粮食和蔬菜,还形成了“城市-农田”的生态系统,让城市的气候更,空气更清新。反过来,城市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比如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又能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进一步滋养土壤,形成了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很多地方用化肥,是不是就不用依赖平原的肥沃土壤了?其实不是。化肥虽然能快速补充养分,但长期只用化肥会让土壤里的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变板结,就像人只吃维生素片不吃主食一样,时间长了会“营养不良”。而平原的肥沃土壤因为本身有机质丰富、结构疏松,就算用化肥,也能更好地吸收和保存养分,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伤害。所以,平原的肥沃土壤依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
不过,平原的土壤也需要“保护”。这些年,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一些平原农田被占用,土壤遭到破坏;还有些地方因为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有机质下降。比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地区,曾经肥沃的水稻土因为长期连作和过量施肥,出现了“土壤酸化”的问题,庄稼的产量开始下降。这提醒我们,平原的土壤虽然肥沃,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比如实行“轮作休耕”,让土壤有时间恢复肥力;推广“秸秆还田”,把庄稼的秸秆埋回土壤里增加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多施有机肥。只有这样,才能让平原的土壤一首保持肥沃,继续为我们提供粮食和蔬菜。
现在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平原地区的土壤一般更肥沃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肥沃不是天生的,而是地形让它能“留住土”,河流给它“送养分”,气候帮它“养微生物”,人类为它“勤耕耘”,千万年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你下次路过平原农田,看到黝黑的泥土里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时,就能明白,这片土地的肥沃,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的守护,藏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土壤密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这个密码,珍惜这份馈赠,让平原的土地永远“养得起庄稼,容得下生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万个为什么:(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