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雨总带着三分凉,打在坤宁宫的琉璃瓦上,汇成细流顺着檐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嗒嗒”的声儿。苏氏正坐在窗边教承佑写字,小家伙握着毛笔在宣纸上画圈,忽然指着窗外嚷:“母后!燕子!”
檐下的燕窝不知何时多了两只灰燕,正衔着泥絮修补巢穴,翅膀被雨水打湿,却依旧忙碌得不停歇。苏氏放下笔,想起小时候在江南,母亲总说燕子是念旧的鸟儿,每年都会回到老巢。
“它们是回来生宝宝的。”她笑着摸了摸承佑的头,“就像我们每年都会去江南一样。”
承佑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指着宫门方向:“父皇来了!”
萧景琰披着蓑衣走进来,带着一身雨气,手里还捧着个竹笼,里面装着只羽毛湿漉漉的雏燕,正怯生生地啾鸣。“刚才在御花园捡到的,像是从窝里掉下来的。”他解开笼门,“让它跟你做个伴。”
承佑欢呼着伸手去接,雏燕却抖着翅膀躲到他掌心,小爪子紧紧攥着他的指尖。苏氏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柳如烟信里说的,柳如眉在苏州养了一窝信鸽,说是要训练它们送信,将来好让她和弟弟常通信。
“对了,”萧景琰脱下蓑衣,接过小禄子递来的热茶,“镇国公说,回纥新可汗派了使者,想要求娶公主和亲。”
苏氏舀茶的手顿了顿:“公主?我们没有女儿。”
“他说可以从宗室里选一位,封个县主。”萧景琰的眉头微蹙,“朕总觉得不妥,回纥近年不安分,怕是想借和亲探我们的虚实。”
苏氏放下茶盏,看向檐下的燕窝:“不如……让使者来坤宁宫看看?”
萧景琰有些意外:“看什么?”
“看燕子。”苏氏笑了,“告诉他们,我们大晟的鸟儿都念旧,认的是老巢,不是谁给的新窝。人也一样,和亲若不是真心,终究是留不住的。”
三日后,回纥使者果然来了。苏氏没让摆宴席,只在廊下摆了张石桌,上了些江南的茶点。使者看着檐下忙碌的燕子,又看了看抱着雏燕喂米的承佑,眼里满是疑惑。
“使者可知,这燕子为何每年都回老巢?”苏氏抿了口茶,语气平淡。
使者躬身道:“愿闻其详。”
“因为这里有它们的雏鸟,有它们衔泥筑的巢。”苏氏指着燕窝,“就像百姓守着故土,不是因为城池坚固,是因为那里有亲人的坟茔,有亲手种的庄稼。回纥若真心想交好,不如减免边境关税,让两国民众自由贸易,比和亲更实在。”
使者沉默了许久,忽然起身行礼:“皇后娘娘所言极是,臣回去定禀明可汗。”
送走使者后,萧景琰看着苏氏,眼里满是笑意:“你这法子,比朕说十车道理都管用。”
“不是法子,是实情。”苏氏逗着手里的雏燕,“就像这雏鸟,你把它关进金笼子,它也不会认你;可你若帮它回了巢,它明年定会带着新雏回来。”
承佑忽然举着雏燕跑过来:“母后,我们把它送回窝里吧!”
萧景琰笑着抱起他:“好,我们一起去。”
父子俩踩着梯子往燕窝递雏燕时,苏氏站在廊下看着,忽然发现柳如烟不知何时来了,正站在海棠树后,望着檐下的燕子出神。她的怀里抱着承泽,小家伙的小手正指着燕窝,咿咿呀呀地学燕鸣。
“来了怎么不进来?”苏氏走过去邀她,“刚沏的雨前龙井,尝尝?”
柳如烟回过神,脸上泛起微红:“看你们忙着,没好打扰。”她顿了顿,轻声道,“方才听了娘娘和使者的话,臣妹想起母亲说过,当年太医院的药圃里也有窝燕子,每年都来,首到她被贬去浣衣局,才再没见过。”
苏氏握住她的手,指尖触到她腕上的疤痕——那是当年被银簪刺伤的地方,如今淡得几乎看不见了。“会回来的。”她轻声道,“只要巢还在,总会回来的。”
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给燕窝镀上了一层金边。雏燕终于被送回巢里,老燕围着它啾鸣,声音里满是欢喜。承佑拍着小手笑,承泽也跟着咯咯地叫,两个孩子的笑声混着燕鸣,在坤宁宫的庭院里久久回荡。
苏氏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岁月静好,或许就是这样——檐下燕归,稚子绕膝,那些曾经的裂痕,都成了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