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时,己是深秋。坤宁宫的玉兰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倒像幅写意的水墨画。苏氏站在廊下,看着小禄子指挥宫人把从黄河岸边带回来的黍子装进陶罐,预备着酿新酒。
“娘娘,柳先生派人送了信来。”小禄子捧着封信进来,信封上沾着些泥土,“说是承志堂的地基己经打好了,就等开春上梁。”
苏氏拆开信,柳如烟的字迹比从前更有力了,信里说河工的孩子们己经会背《治水谣》,还画了许多堤坝的草图,其中有张画得格外认真,旁边写着“送给苏爷爷”。
“把这个收好,”苏氏将信纸折好,放进父亲的书稿里,“明年开春,我们亲自去给承志堂上梁。”
萧景琰走进来,身上还带着朝会的寒气,手里拿着个锦盒:“你看这是什么?”
打开锦盒,里面是那支重新镶过的凤钗。银丝沿着裂痕缠绕,末端铸成几朵含苞的杏花,花蕊处嵌着细小的珍珠,在灯下闪着柔和的光。“银匠说,这叫‘破茧’,”萧景琰拿起凤钗,轻轻插在她发间,“裂痕里开出的花,才最经得住风雨。”
苏氏对着铜镜摸了摸发间的凤钗,忽然想起先皇后脉案里的那句话——“愿她一生锦绣,不染尘埃”。或许真正的锦绣,从不是无瑕的绸缎,而是像这凤钗一样,带着伤痕,却依旧绽放出独有的光彩。
冬至过后,京城下起了罕见的桃花雪。细碎的雪花混着零星的雨丝,落在承志堂的工地上,给刚立起的梁柱镀上了层白霜。柳如烟裹着厚棉袄,指挥工匠们给木料刷防腐漆,鼻尖冻得通红,却笑得眉眼弯弯。
“柳先生,皇后娘娘派人送了炭火来!”一个小杂役跑过来,手里捧着个红泥小火炉。
柳如烟接过火炉,暖意顺着掌心蔓延开来。炉边还放着包杏仁酥,是苏氏亲手做的。她掰了块放进嘴里,甜香混着炭火的气息,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在太医院的药炉边给她烤杏仁吃。
“告诉皇后娘娘,多谢她的心意。”柳如烟对小杂役道,“等开春杏花谢了,我给她送些新制的杏仁茶。”
除夕夜,坤宁宫的暖阁里摆了桌家宴。没有山珍海味,只有些江南的腌菜,黄河岸边的黍米糕,还有柳如烟做的馄饨。承佑和承泽穿着新做的虎头鞋,围着桌子跑,抢着给萧景琰和苏氏拜年。
“父皇母后,明年我想去承志堂教书!”承佑举起酒杯,里面装着果汁,“我教他们背《江南水利志》!”
承泽也跟着举杯子:“我……我教他们画凤凰!”
众人都笑了。萧景琰揉了揉承泽的头:“好,到时候让你柳先生教你们认药材,将来做个能治病救人的好大夫。”
柳如烟的眼眶热了热,低下头喝了口酒。她知道,萧景琰是在圆她母亲的梦——那个太医院药童毕生的心愿,就是让儿女能堂堂正正地行医救人。
守岁时,萧景琰带着苏氏去了太庙。昭烈皇后的牌位前,那支“破茧”凤钗被供奉在锦盒里,银丝在烛火下泛着光,像极了流动的月华。
“姐姐,”苏氏轻声道,“您看,我们做到了。河晏海清,百姓安康,您的心愿,都实现了。”
萧景琰握住她的手,指尖相触,带着彼此的温度。“还有一个心愿没实现,”他低声道,“等承佑再大些,我们就去太湖边住,种杏花,酿米酒,像寻常百姓一样。”
苏氏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烛火还要亮:“好。”
开春后,承志堂上梁那日,苏氏和萧景琰亲自去了黄河岸边。柳如烟穿着新做的湖蓝色布裙,站在梁木下,指挥孩子们撒五谷杂粮。承佑和承泽举着“承志堂”的匾额,像两只骄傲的小孔雀。
“一拜天地,风调雨顺!”
“二拜师长,薪火相传!”
“三拜百姓,国泰民安!”
喝彩声中,梁木稳稳落定。苏氏看着匾额上的“承志”二字,忽然发现不远处的坡地上,竟有几株野生的杏花,在春风里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落在新修的窗棂上,像一封封迟到的信。
柳如烟也看到了,笑着说:“是苏尚书和先皇后来看我们了。”
苏氏点了点头,眼角有温热的液体滑落。她知道,那些曾经以为无法弥补的裂痕,那些深夜里辗转难眠的伤痛,都在这杏花绽放的春日里,化作了滋养新生的泥土。
就像这支“破茧”凤钗,就像这座承志堂,就像她和萧景琰走过的每一步路——伤痕仍在,却早己不再是束缚,而是成长的印记,是岁月赠予的勋章。
春风拂过,杏花簌簌落下,落在每个人的肩头,温柔得像一个漫长而圆满的梦。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朱墙玉碎庶女谋功(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