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佑十岁那年,萧景琰正式将皇位传给他。登基大典那日,苏氏站在丹陛之下,看着儿子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忽然想起他小时候踩着木剑在御花园奔跑的模样,眼眶忍不住热了。
“该走了。”萧景琰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熟悉的温度。他们的行囊很简单,只有几件换洗衣物,父亲的《江南水利志》,还有那支“破茧”凤钗。
离开皇宫时,柳如烟带着承泽来送行。承泽己经长成半大的少年,穿着青色的儒衫,手里提着个药箱——他果然如萧景琰所愿,跟着太医院的老御医学医,将来打算去承志堂给河工们瞧病。
“这是新制的杏仁茶,”柳如烟递过来个陶罐,“用今年的新杏做的,你们在太湖边泡着喝。”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义学和承志堂都好,你们……放心。”
苏氏抱了抱她:“照顾好自己,我们会常回来的。”
马车驶出京城,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致渐渐变得温润,稻田连片,水网密布,空气中飘着水汽和稻香。萧景琰掀开帘子,指着远处的湖面:“你看,那就是太湖。”
湖水像块巨大的碧玉,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他们在湖边的小镇住了下来,租了座带院子的瓦房,院子里有棵老杏树,枝桠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韧劲。
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里酿酒。苏氏把柳如烟送的杏仁茶倒进酒坛,萧景琰则往里面加了些太湖的清水,两人笑着拌嘴,像寻常夫妻一样。
日子过得简单而踏实。萧景琰时常去湖边散步,和渔民们聊天,听他们讲水情,偶尔还会画几张水利图,托人捎给京城的承佑。苏氏则在院子里种了些花草,学着织渔网,傍晚时坐在杏树下,给萧景琰缝补衣裳。
清明那日,他们去了苏州的报恩寺。寺后的晚杏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一场温柔的雪。苏氏想起多年前在这里见到的零星杏花,忽然觉得,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你看,”萧景琰指着枝头的杏花,“它们还记得我们的约定。”
从报恩寺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柳如眉。他己经成了苏州府学的教授,带着学生们在湖边写生,画的正是太湖的日出,笔触竟有几分像苏明哲。
“姐夫,姐姐!”他惊喜地迎上来,“我正要给你们写信呢,承佑陛下派了工部的人来,说要按《江南水利志》的法子,修苏州的护城河。”
苏氏笑着点头:“你外祖父若知道,定会高兴的。”
回到家时,夕阳正落在湖面上,给湖水镀上了层金红。萧景琰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着苏氏把“破茧”凤钗插在窗台上的花瓶里,凤钗上的杏花在暮色中闪着微光。
“还记得刚认识你时,”他忽然开口,“你总穿着素色的衣裳,站在坤宁宫的玉兰树下,像株带刺的白梅。”
苏氏笑了:“那你呢?总板着脸,好像我欠了你多少银子。”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惊起了院墙上的几只麻雀,扑棱棱地飞进杏树里。远处传来渔民的号子声,混着湖水拍岸的声音,温柔而悠长。
夜里,苏氏做了个梦。梦里,她又回到了坤宁宫,玉兰花开得正好。先皇后站在花下,对她笑;父亲穿着官服,手里捧着《江南水利志》;母亲坐在窗前,给她绣杏花荷包。萧景琰走过来,牵着她的手,说:“我们回家。”
醒来时,天己微亮。萧景琰睡得很沉,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苏氏看着他鬓边的白发,忽然觉得,所谓圆满,就是这样——有爱的人在身边,有牵挂的事在心间,有回忆可回味,有岁月可相守。
她轻轻起身,走到院子里。晨光透过杏树的枝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太湖的风拂过,带来水汽和花香,杏花的花瓣落在她的发间,带着淡淡的清香。
远处,归帆点点,正慢慢驶向岸边。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