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9章 岁月回甘

小说: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作者:汐月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章节无错乱精修!
 

重阳节那日,太湖边的芦苇白了头。苏氏坐在院中的老杏树下,看着萧景琰给晒干的桂花装罐。金黄的花瓣簌簌落入陶罐,香气漫出来,混着秋日的阳光,暖得人心头发痒。

“今年的桂花比去年甜。”萧景琰用布巾擦了擦罐口,语气里带着得意,“我特意选了清晨带露水摘的,你闻闻。”

苏氏凑过去嗅了嗅,果然清冽中带着醇厚的甜:“是比去年的好,回头酿些桂花酒,等承佑南巡时带来给他尝尝。”

提到承佑,萧景琰的嘴角弯了弯:“前日他写信来,说黄河秋汛安稳得很,还说要把《江南水利志》刻成石碑,立在黄河源头。”

“这孩子,倒比你还念旧。”苏氏笑着摇头,指尖拂过石桌上的信笺。承佑的字迹越来越像萧景琰,笔力沉稳,只是结尾总会画个小小的杏花,那是她教他的记号。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柳如烟提着个食盒走进来,身后跟着阿禾——如今己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青色布裙,手里捧着捆刚采的野菊花。

“苏奶奶,萧爷爷,”阿禾把菊花插进窗台上的空瓶里,笑得眉眼弯弯,“先生做了重阳糕,让我送来给你们尝尝。”

食盒里的重阳糕撒着桂花和蜜枣,是柳如烟的手艺。苏氏拿起一块,入口软糯,桂花的甜混着豆沙的绵,在舌尖慢慢化开。“还是你做的糕子合我胃口。”她对柳如烟道,“比宫里御膳房的强多了。”

柳如烟的脸颊微红:“娘娘喜欢就好。对了,承泽在承志堂收了个徒弟,是河工家的小子,手脚勤快,认药也快。”

“那可太好了。”萧景琰接过话头,“承泽一个人在义学忙前忙后,早该有个帮手了。”

午后的阳光正好,西人坐在杏树下喝茶。阿禾给大家续水,说起她跟着承泽学医的事:“前日我跟着师兄去山里采药,认得了何首乌,承泽哥哥说,这药能补肝肾,对爷爷们的身子好。”

苏氏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想起当年在太医院药圃里的柳如烟,汐月砚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也是这样,对每一味药都带着敬畏和认真。“学好了医术,将来能帮不少人。”她轻声道。

柳如烟望着远处的太湖,忽然开口:“前几日整理母亲的旧物,翻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当年太医院的药目,我打算抄一份给承志堂的孩子们当课本。”

“那可真是件好事。”苏氏点头,“你母亲若知道,定会高兴的。”

夕阳西下时,阿禾帮着收拾了茶具,跟着柳如烟回义学去了。院子里只剩下苏氏和萧景琰,老杏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层柔软的毯子。

萧景琰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木盒,打开来,里面是支杏花形状的银簪,和当年在报恩寺给她的那支很像,只是簪头的珍珠换成了小小的蓝宝石。“前几日镇上的银匠新打的,”他有些笨拙地为她戴上,“说这蓝宝石像太湖的水。”

苏氏摸着发间的簪子,眼眶忽然热了。从坤宁宫的玉阶到太湖的岸边,从凤钗的裂痕到银簪的新光,这一路的风雨,终究在岁月里酿成了回甘。

夜里,萧景琰在灯下翻看着承佑送来的奏折副本,苏氏则在一旁缝补他的袖口。烛火摇曳,映得两人的鬓角都染上了霜色。

“你看这奏折,”萧景琰指着其中一页,“承佑说要在江南设书局,刊行农书和医书,让百姓们都能看懂。”

苏氏凑过去看,笔尖在“书局”二字上顿了顿:“像你当年说的,让先人的心血,在后人心里发芽。”

萧景琰握住她的手,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是啊,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他们的了。”

窗外,太湖的浪声轻轻拍打着岸边,像一首古老的歌谣。苏氏看着烛火下的《江南水利志》,看着发间的杏花簪,忽然觉得,所谓圆满,不过是岁月在身上留下的痕迹,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最终都化作了心口那一点温润的回甘。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