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6章 书院听风

小说: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作者:汐月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章节无错乱精修!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朱墙玉碎庶女谋功最新章节随便看!

明哲书院的奠基仪式定在芒种那日。太湖边的小岛上,青石板铺就的地基己经打好,工匠们正忙着竖起第一根梁柱。苏氏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看着萧景琰和承佑共同将刻有“明哲书院”的匾额挂上梁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在匾额上镀了层金辉。

“这匾额的字,像极了苏尚书的笔意。”柳如烟站在苏氏身边,轻声感叹。匾额上的字是承佑所书,笔锋间既有萧景琰的沉稳,又藏着苏明哲的清逸,仿佛三代人的风骨都凝在了这方寸之间。

苏氏笑着点头:“他偷偷练了三年,说要写出外祖父的味道。”

台下,阿禾带着义学的孩子们唱起了《治水谣》,歌声清亮,混着工匠们的号子声,在湖面上荡开涟漪。小石头扛着把小锄头,跟着承泽给新栽的杏树苗培土,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格外卖力。

“等书院建好了,”承佑走到苏氏身边,指着规划图上的药圃,“就把承志堂的药圃迁过来,让承泽在这里教孩子们认药,也算圆了柳先生母亲的心愿。”

柳如烟的眼眶热了热,低头抚了抚袖口——那里绣着朵小小的紫苏,是她母亲最爱的植物。“多谢陛下记挂。”

奠基仪式结束后,众人坐在湖边的凉棚下喝茶。萧景琰拿着本《江南水利志》,给工匠们讲如何在湖边建排水渠,防止雨季积水;承佑则和赶来的江南学子们讨论课程设置,说要把“水利”“农桑”“医术”都设成必修课。

“读书不是为了闭门造车,”承佑的声音朗朗,“是为了懂天地,知民生,像苏爷爷那样,把学问做进泥土里,写在江河上。”

苏氏看着儿子被学子们围住的身影,忽然想起他小时候趴在坤宁宫的案头,用蜡笔在《论语》上画堤坝的模样。那时的他还不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己经在用自己的方式,靠近着祖辈的理想。

午后的风带着水汽,吹得凉棚的布帘哗哗作响。阿禾捧着本手抄的《农桑要术》,凑到苏氏面前请教:“苏奶奶,这‘稻鱼共生’是什么意思?真的能在稻田里养鱼吗?”

苏氏接过书,指着插画给她讲解:“就是让鱼吃稻田里的虫,鱼粪又能肥田,一举两得。你外祖父在江南试过,收成比单种水稻好得多。”

阿禾听得入了迷,笔尖在书页边缘飞快地记着,眼里的光比湖面的波光还要亮。“等我学会了,就教给村里的婶子们,让她们也能多打些粮食。”

萧景琰看着这一幕,对承泽笑道:“你看这丫头,像不像当年的苏尚书?眼里全是想做事的劲儿。”

承泽点头:“阿禾最近在学算学,说要算清楚每亩地能多收多少粮食,误差不超过半斗呢。”

夕阳西下时,船儿载着众人返程。湖面被染成橘红色,书院的梁柱在暮色中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像一头静卧的巨兽,守护着即将萌发的希望。

苏氏靠在船舷上,看着萧景琰和承佑低声说着什么,父子俩的身影在余晖中重叠,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名字刻在石碑上,而是让那些滚烫的理想,像太湖的水一样,代代流淌,生生不息。

船儿驶过湖心岛,岛上的杏树苗在风中轻轻摇晃。苏氏知道,用不了几年,这里就会绿树成荫,书声琅琅,而那些埋在泥土里的初心,终将在时光里,长成参天的模样。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