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明哲书院。青瓦上积着薄薄一层白,银杏枝桠托着雪,像开满了银花。苏氏推开窗,冷冽的空气带着雪的清新涌进来,远处的太湖被雾霭笼罩,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快关窗,小心着凉。”萧景琰披着棉袄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棉背心,“柳先生昨夜给你缝的,说这料子挡风。”
苏氏接过背心穿上,针脚细密,暖融融的。“她总记挂着这些,”她笑着说,“自己倒还穿着去年的旧棉袄。”
“我让承泽给她送了件新的,”萧景琰帮她系好带子,“那丫头说要省着布料给学子们做棉衣,真是随了她母亲的性子。”
正说着,阿禾顶着风雪跑来,手里捧着个食盒,头发上落满了雪,像个小雪人。“苏奶奶,萧爷爷,”她跺着脚进屋,“先生让我送些羊肉汤来,说是用新粮磨的粉做了饼,就着汤吃暖身子。”
食盒打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泛着油花,旁边是叠得整整齐齐的面饼,带着麦香。阿禾舀了碗汤递给苏氏:“这里面放了紫苏和生姜,是承泽哥哥教的方子,驱寒最管用。”
苏氏喝了口汤,暖意从胃里蔓延到西肢百骸。“还是你们年轻人手脚麻利,”她看着阿禾冻得通红的鼻尖,“雪这么大,怎么不撑把伞?”
“想着快点送来让你们趁热吃,”阿禾不好意思地笑了,“再说,书院的路我闭着眼睛都能走,不怕摔。”
她如今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跟着柳如烟整理农书,把各地的种植经验编成歌谣,让田埂上的农人也能听懂。前几日还写了篇《冬日储粮法》,贴在书院门口,引得附近的村民都来抄录。
午后,雪下得更大了。学子们没法去药圃,便聚在讲堂里听萧景琰讲黄河治水的故事。他坐在火炉边,竹杖在地上比划着,说当年如何用“水攻”的法子击退来犯的敌寇,如何在冰天雪地里抢修堤坝。
“那时候,河工们三天三夜没合眼,饿了就啃冻硬的饼子,渴了就抓把雪吃,”萧景琰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没人喊苦,因为身后就是家园啊。”
小石头坐在最前排,手里的本子记满了字,偶尔抬头问:“萧爷爷,你们用的‘水攻’,是不是和《孙子兵法》里说的一样?”
“道理相通,”萧景琰笑着点头,“但治水更得懂水性,就像打仗得懂兵法,读书得懂道理,万事万物都有规矩。”
柳如烟端着热茶进来,听着他们说话,眼里闪着光。“这些故事,该记下来编成书,”她对阿禾说,“让后世的学子们知道,安稳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阿禾连忙点头,拿出纸笔就开始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和窗外的落雪声混在一起,格外动听。
傍晚时,雪停了。夕阳透过云层,给雪地镀上了层金边。苏氏和萧景琰在院里散步,脚印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杏树的枝桠上积着雪,像开满了梨花。
“你看那讲堂的灯,”萧景琰指着远处,“还亮着呢。”
讲堂里,柳如烟在给学子们缝棉衣,阿禾帮着穿线,承泽在给大家讲冬季养生的法子,小石头则在给火炉添柴,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温暖而明亮。
苏氏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在坤宁宫的那个雪夜。那时她以为,温暖只在炉火边,在锦缎里。可如今才明白,真正的温暖,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是有人记得过去的苦,有人珍惜现在的甜,是这雪夜里的书声、笑声,和永不熄灭的灯火。
回到屋中,萧景琰在灯下写着什么,是给承佑的信。苏氏凑过去看,上面写着:“书院的雪很大,学子们都在温书,新酿的饼子很香,勿念。”
她忽然笑了,原来日子过到最后,最想说的,不过是这几句寻常的牵挂。
窗外的月光落在雪地上,亮得像白昼。苏氏知道,等明天太阳出来,雪会化,水会流,书院的书声会准时响起,就像那些从未改变的希望,永远都在。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朱墙玉碎庶女谋功(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