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八章:杂院的逃难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二十二年的春天,北平的风里带着股说不出的沉。杂院老椿树的新芽刚冒头,嫩绿色的叶尖上总沾着层薄土——是从东北方向飘来的沙尘,跟着逃难的人群,落在了琉璃厂的胡同里。孟明漪刚从聚宝阁下工,就看见杂院门口围着一圈人,张姐正扶着个穿灰布短衫的女人,女人怀里抱着个小姑娘,两人身上的衣服沾着尘土,头发里还夹着草屑,像是走了很远的路 。

“明漪,你回来了正好,快来帮忙。” 张姐朝她招手,声音里带着点急。孟明漪快步走过去,才看清那女人的模样——三十多岁,眼角有未干的泪痕,嘴唇干裂起皮,怀里的小姑娘约莫五六岁,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羊角辫,攥着女人的衣角,怯生生地躲在她身后,大眼睛里满是惶恐。“这是赵阿姨和她女儿小玲,从东北来的,山海关陷了,家乡被日本人占了,房子烧了,一路逃到北平,想投奔亲戚,可亲戚早就搬走了,实在没地方去,我就把她们领回杂院了 。”

孟明漪心里一揪,想起前几天沈砚青跟她说的“山海关沦陷后,东北逃难者挤满了北平的车站”,没想到现在,逃难的人竟走到了自己住的杂院。她赶紧上前,接过赵阿姨手里的破旧包袱——包袱皮是打了补丁的粗棉布,里面裹着几件单衣,还有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赵阿姨,您别着急,先跟我们进院,喝碗热粥暖暖身子。” 她说着,帮着张姐扶着赵阿姨,往杂院走,小玲攥着母亲的衣角,亦步亦趋地跟着,路过王大爷堆在门口的城砖时,好奇地抬头看了看,又赶紧低下头,把脸埋进母亲的衣襟 。

张姐把自己的房间腾了出来,在靠窗的位置搭了个小铺,铺着她从纱厂带回来的旧棉絮,又找了块干净的蓝布当床单。“您娘俩先住这儿,地方小是小了点,但能遮风挡雨。” 张姐边铺床边说,“我跟对门的赵婶挤挤,不碍事。” 孟明漪跑回自己屋里,从衣柜里翻出两件旧衣服——一件是母亲改小的青灰色旗袍,一件是她穿旧的短衫,都是洗得干干净净的,又去厨房端了碗刚煮好的红薯粥,粥里还卧了个鸡蛋,是母亲特意给她留的。

“赵阿姨,您先喝碗热粥,这衣服您和小玲试试,要是不合身,我再帮您改改。” 孟明漪把粥和衣服递过去。赵阿姨接过粥碗,滚烫的碗沿烫得她手指发颤,却舍不得放下。她舀了一勺粥,吹了吹,先喂给小玲,小玲饿坏了,小口小口地喝着,嘴角沾了粥沫,赵阿姨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擦去,眼泪突然“吧嗒”滴在粥碗里。“谢谢你们……我们从东北逃出来,走了半个月,一路上吃了上顿没下顿,到了北平,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要是没你们,我们娘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

“快别这么说,谁还没个难的时候。” 王大爷拎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几个刚买的糖糕,还有一块他捡的城砖——是块带浅痕的碎砖,他用布擦得干干净净。“小玲,来,爷爷给你糖糕,甜的。” 王大爷把糖糕递到小玲手里,又把城砖放在窗台上,“这砖是从正阳门城墙根捡的,北平的砖,结实,放在屋里,就像有个靠山,别怕。” 小玲接过糖糕,看了看母亲,见母亲点头,才小口咬了一口,糖霜的甜味在嘴里散开,她紧绷的嘴角,终于轻轻弯了弯 。

小桃听见动静,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攥着个布娃娃——是张姐用纱厂边角料给她做的。她走到小玲身边,把布娃娃递过去:“我叫小桃,你叫小玲是吗?这个娃娃给你玩,我们以后可以一起在院里跳皮筋。” 小玲怯生生地接过布娃娃,小声说了句“谢谢”,两个小姑娘很快就熟络起来,坐在床边,一起摆弄着布娃娃,杂屋里的气氛,终于少了点悲伤,多了点孩子的热闹 。

晚上,杂院的煤油灯都亮了起来。张姐找了针线,帮赵阿姨缝补破了的单衣;周玉茹坐在一旁,教赵阿姨怎么用碎布拼补丁,说“碎布拼起来的补丁,又结实又好看”;王大爷蹲在院门口,一边抽旱烟,一边看着两个小姑娘在椿树下追着玩,时不时喊一句“慢点跑,别摔着”;孟明漪站在厨房门口,看着院里的景象,突然想起沈砚青白天跟她说的“北平的老百姓,就像这杂院的人,再难也会互相搭把手” 。

赵阿姨缝着衣服,突然开口,声音轻轻的:“我们家乡的房子,被日本人烧得一干二净,我男人留在那儿打游击,让我们娘俩先逃出来,说等把日本人赶跑了,就来北平找我们。” 张姐停下手里的针线,拍了拍她的肩膀:“赵姐,你放心,有我们在,你娘俩在北平不会受委屈。等你男人来了,咱们杂院再腾个地方,一起过日子 。”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屋里的城砖上,砖面泛着淡淡的光。小玲抱着布娃娃,靠在赵阿姨怀里睡着了,小脸上还沾着糖霜的痕迹。孟明漪端来一盆热水,让赵阿姨洗脸,热水的雾气里,赵阿姨的眼睛亮了些,不再是刚来时的惶恐。杂院的夜晚,依旧是熟悉的烟火气——针线的“沙沙”声、孩子的笑声、王大爷的旱烟袋“吧嗒”声,只是多了一对逃难的母女,多了份跨越地域的牵挂,也多了份在动荡年月里,普通人互相守护的温暖 。

临睡前,孟明漪站在院门口,看着王大爷堆在门口的城砖,砖堆旁边,多了赵阿姨和小玲的包袱。她想起沈砚青说的“北平是座包容的城,容得下逃难的人,也容得下抗日的火种”,突然觉得,这杂院的一砖一瓦、一粥一饭,比“新北平”的标语更实在,比宽马路的规划更动人——因为在这里,不管是北平人,还是逃难来的东北人,都能在彼此的帮衬里,找到活下去的勇气,找到家的感觉 。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