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一章:孟明漪的绣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最新章节随便看!

民国二十五年的深秋,北平的风带着股凛冽的凉意,刮过琉璃厂的青石板路时,总裹着些细碎的沙尘,落在聚宝阁的玻璃柜上,刚擦干净又会蒙上一层。孟明漪坐在柜台后,手里攥着块母亲传下来的竹绷子,绷子上绷着块素色杭绸帕子,针线上缠着靛蓝色的丝线,正一点点勾勒着胡同的轮廓——这是她学绣帕的第三个月,从一开始针脚歪歪扭扭,到如今能清晰绣出西合院的门墩、城墙的砖缝,指尖磨出的茧子,比在古玩店擦柜台时更厚了些 。

聚宝阁的生意自从日军下了“禁售令”后,就一天比一天冷清。前柜摆着的民国仿品、民窑碗碟,一天卖不出两三件,李叔愁得烟袋不离手,却还是每月按时给她发工钱,只是总说“委屈你了,这点钱,连你爹的药钱都不够贴补”。孟明漪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想起母亲周玉茹有一手好绣活,以前在西合院时,常给她绣旗装的袖口、荷包的纹样,便缠着母亲教她绣绣帕——想着绣些北平的景致,拿到天桥去卖,换点零钱补贴家用,也能帮李叔减轻些负担 。

竹绷子是母亲出嫁时带过来的,竹条己经被磨得发亮,边缘包着层浆过的蓝布,握着不硌手。孟明漪捏着的钢针,是父亲孟昭庭用修笔刀磨尖的——家里的绣花针断了,父亲便从修笔铺捡了根细钢条,坐在杂院的石桌前,借着煤油灯的光,一点点磨成了针,针尖细而尖,穿丝线时格外利落。她绣的第一块帕子,是孟家以前住的东西八条胡同,用靛蓝绣胡同的青砖墙,用赭石绣西合院的门墩,用浅黄绣墙根下的老槐树,连槐树叶的纹路,都用细丝线绣得清清楚楚 。

“明漪,你这帕子绣得真像!我上次去东西,就见过这样的门墩,上面刻着小狮子。” 李叔凑过来看,手指轻轻碰了碰帕子上的门墩纹样,“你娘的绣活好,你这是把她的本事学来了。” 孟明漪笑了笑,换了根浅绿的丝线,开始绣城墙的砖缝:“我想多绣几块,明天去天桥卖,听说天桥人多,或许能卖得好些。” 李叔点点头,从柜台下拿出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块他攒的零钱:“你要是钱不够买丝线,跟我说,别委屈自己。” 孟明漪心里暖了暖,把布包推了回去:“李叔,我还有钱,您留着交铺租吧。”

第二天清晨,孟明漪揣着五块绣好的帕子,早早去了天桥。此时的天桥,虽不如往年热闹,却也挤满了人——卖糖炒栗子的大爷蹲在街角,锅里的栗子冒着热气,却不敢像以前那样大声吆喝;耍杂耍的师傅换了木制道具,把带刃的刀枪都收了起来;还有些逃难来的东北人,坐在墙根下,摆着些旧衣物叫卖,声音里带着股说不出的疲惫 。

孟明漪找了个角落的老槐树下,铺了块母亲给的旧蓝布,把绣帕一一摆开。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落在帕子上,靛蓝的胡同、赭石的门墩、浅黄的城墙,在光下显得格外鲜活。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一个穿短打的年轻人指着绣着城墙的帕子,小声问:“姑娘,这帕子多少钱一块?绣的是正阳门的城墙吧?我小时候常去城墙根下放风筝。” 孟明漪笑着点头:“大洋两角一块,您要是喜欢,还能帮您绣上名字。” 年轻人爽快地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把帕子叠好,放进怀里:“给我妹妹带的,她在南方读书,总惦记着北平的城墙。”

一上午,孟明漪卖出去两块帕子,一块绣着胡同,一块绣着西合院,买帕子的都是北平的老百姓——有想念老宅子的老人,有给远方亲人带念想的年轻人,还有像张姐那样的纱厂女工,买块绣着杂院的帕子,说“揣在怀里,就像把家带在身上”。她握着赚来的西角大洋,心里踏实了些,正准备换根丝线,绣块新的帕子,就听见一个生硬的中文声音传来:“这个,我看看。”

孟明漪抬头,看见一个穿米白色和服的女人站在摊前,头发盘得整齐,戴着串珍珠手链,手里拎着个印着“日本株式会社”的公文包。女人弯腰拿起那块绣着正阳门城墙的帕子,指尖在砖缝的纹样上轻轻划过,眼里带着点惊艳,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很好看,我买,多少钱?” 她边说边从公文包里掏出银元,亮闪闪的银元放在蓝布上,格外扎眼 。

孟明漪的手顿了顿,伸手把帕子从女人手里拿回来,轻轻叠好,放回蓝布上,语气平静却坚定:“抱歉,这帕子我不卖外国人。” 女人愣了愣,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她指了指银元,又指了指帕子,皱着眉重复:“我给钱,很多钱,买这个。” 孟明漪摇了摇头,把银元往女人面前推了推:“这不是钱的事,这是我绣的北平,是北平人的念想,要留给北平人。”

周围摆摊的人都安静下来,卖糖炒栗子的大爷停下了手里的铲子,蹲在墙根下的逃难者也抬起了头,悄悄往这边看。穿和服的女人脸色沉了沉,攥着银元的手紧了紧,却终究没说什么,只是深深地看了眼蓝布上的绣帕,转身离开了。她的和服裙摆扫过地上的槐树叶,留下一道浅痕,很快就消失在天桥的人流里 。

“姑娘,你胆子真大,刚才那是日本人,你就不怕她找你麻烦?” 旁边卖旧衣物的东北大姐凑过来,声音压得很低,眼里带着点担心。孟明漪笑了笑,把绣帕重新摆好:“不怕,帕子是我绣的,我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总不能把北平的念想,卖给外人。” 正说着,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说得好,北平的东西,就该留给北平人。”

孟明漪抬头,看见沈砚青背着采访本,站在槐树下,脸上带着笑意。他刚结束对天桥小贩的采访,路过时正好看到刚才的一幕。“你怎么来了?” 孟明漪起身,给他让了个位置。沈砚青蹲下来,拿起一块绣着杂院椿树的帕子,指尖拂过树叶的纹样:“来采访天桥的艺人生存现状,没想到碰到你在卖绣帕。你这帕子绣得真细,连椿树的年轮都绣出来了,一看就是用心了。”

“这是我们杂院的老椿树,小桃总在树下跳皮筋,赵阿姨和我娘常在树下缝衣服。” 孟明漪指着帕子上的椿树,眼里带着点暖意,“我想多绣些北平的样子,不管是胡同、西合院,还是杂院的椿树、城墙的砖,都绣下来。就算以后日子再难,大家看到这些帕子,也能想起北平原来的模样。” 沈砚青点点头,把帕子放回蓝布上,想起前几天采访学生时林岚说的“要守住北平的根”,突然觉得,孟明漪的绣帕,和学生们的标语、报社的采访、李叔藏起的古玩一样,都是在守着北平的根——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北平的记忆,一针一线地绣进帕子里,留在老百姓的手里 。

“我帮你吆喝两句?” 沈砚青笑着说,不等孟明漪回应,就朝着路过的人喊:“看一看啦,绣着北平景致的绣帕,胡同、西合院、正阳门城墙,都是咱们北平的老样子,两角大洋一块,给家人带块念想!” 他的声音清亮,路过的人听见“北平的老样子”,都忍不住围过来,原本冷清的小摊前,很快就挤满了人。有个戴瓜皮帽的老人,指着绣着西合院的帕子,激动地说:“这是我以前住的西西西合院!门墩上就有这样的花纹,姑娘,你能给我绣块带我家门牌的帕子吗?我多给你钱!” 孟明漪赶紧点头:“大爷,您告诉我地址和门牌,我明天给您带来,不要您多给钱,就按原价。”

那天下午,孟明漪带的五块绣帕全卖光了,还接了三个定制的活——有要绣自家老宅子的,有要绣城墙刻痕的,还有要绣天桥杂耍摊的。收摊时,她攥着赚来的一块二角大洋,心里暖烘烘的,比赚了多少钱都高兴。沈砚青帮她收拾蓝布和竹绷子,笑着说:“你这绣帕,比我的采访还有用,我写的字要慢慢读,你绣的帕子,一眼就能看见北平的样子。” 孟明漪摇摇头:“都有用,你的字记着北平的事,我的帕子记着北平的景,咱们都是在帮大家留住北平。”

夕阳西下时,两人并肩往杂院走。天桥的人流渐渐散去,卖糖炒栗子的大爷收了摊,耍杂耍的师傅扛着道具往家走,逃难的东北人也收起了旧衣物,准备回临时的住处。孟明漪手里攥着竹绷子,沈砚青帮她提着装丝线的布包,两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落在铺满槐树叶的路上。孟明漪想起刚才那个日本女人,想起自己拒绝时的坚定,突然觉得,就算日军的“禁售令”再严,就算北平的局势再紧张,只要还有人愿意一针一线绣着北平的模样,还有人愿意把北平的故事记下来,北平就不会被忘记,北平的根,就永远都在 。

回到杂院时,小桃正蹲在椿树下等她,看见她回来,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明漪姐姐,你卖帕子回来了吗?我能要一块绣着杂院的帕子吗?我想寄给在东北的奶奶,让她看看我现在住的地方。” 孟明漪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拿出块刚绣了一半的帕子——上面己经绣好了杂院的椿树,正准备绣院里的石桌和煤炉:“等姐姐绣完,就送给你,让奶奶看看咱们杂院的样子,告诉她,北平的日子,虽然难,却很暖。” 小桃高兴地抱住她的胳膊,赵阿姨从屋里出来,手里端着刚煮好的红薯粥,笑着说:“明漪回来了,快喝碗热粥,看你冻得手都红了。”

孟明漪坐在杂院的石桌前,喝着热粥,看着手里的竹绷子和丝线,心里清楚,往后的日子里,她要绣的帕子还有很多——要绣东西的胡同,绣西西的西合院,绣正阳门的城墙,绣杂院的椿树,绣天桥的热闹,绣所有北平人记挂的模样。这些绣帕,或许卖不了多少钱,却能把北平的记忆,揣在老百姓的怀里,留在逃难者的行囊里,传给远方的亲人,就像父亲藏起的旧朝珠,李叔藏起的古玩,都是北平人在动荡年月里,最珍贵的念想 。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