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二章:朵院的中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胡吉拍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民国二十西年的中秋,北平的月亮升得格外早,刚过傍晚,银白的月光就漫过杂院的老椿树梢,落在青石板地上,铺了层薄薄的“霜”。孟明漪踩着月光从聚宝阁回来时,杂院己经热闹起来——王大爷搬来院里的石桌,用粗布擦了三遍,桌角摆着他从胡同口“张记月饼铺”买的纸包,里面是用油纸裹着的五仁月饼;张姐系着围裙,正从厨房端出一盆红烧肉,油花在月光下闪着亮,是她攒了半个月的肉票换的;赵阿姨蹲在煤炉旁,守着一锅酸菜白肉,锅里的酸菜冒着酸香,是她从东北逃难时带的酸菜坛泡的,一路小心护着,只在过节时才舍得拿出来 。

“明漪回来啦!快洗手,就等你开饭了!” 张姐朝她挥挥手,手里的锅铲还沾着红烧肉的酱汁。孟明漪应着,把怀里的布包放在石桌上——里面是她赶了三天绣好的五块绣帕,每块都绣着不同的景致,是她特意为杂院的街坊准备的中秋礼。她刚洗完手,小桃和小玲就扎进她怀里,两个小姑娘都穿着新做的小旗袍,是张姐用纱厂边角料缝的,小桃的浅粉,小玲的浅蓝,在月光下像两朵娇俏的小花 。

“明漪姐姐,你答应给我们的绣帕呢?” 小桃拽着她的袖口晃,小玲也仰着小脸,眼里满是期待。孟明漪笑着打开布包,把绣帕一一拿出来:给小桃的是块浅粉帕子,绣着杂院的老椿树,树底下两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追着跑,是她照着小桃和小玲的模样绣的;给小玲的是浅蓝帕子,绣着东北的小院,院里有个雪堆,堆着个圆滚滚的雪人,是赵阿姨常跟小玲说的“家乡的冬天”;给王大爷的是深灰帕子,绣着正阳门的城墙砖,砖缝里还绣着片小小的槐树叶,是王大爷捡了多年的城砖模样 。

“还有赵阿姨和张姐的。” 孟明漪把剩下两块递过去,给赵阿姨的帕子绣着东北的酸菜坛,坛边摆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酸菜白肉,是她特意观察赵阿姨做饭的样子绣的;给张姐的帕子绣着纱厂的织布机,机上缠着浅蓝的棉纱,是张姐每天工作的场景。赵阿姨接过帕子,指尖在酸菜坛的纹样上轻轻,眼泪突然“吧嗒”滴在帕子上,赶紧用手背擦了擦:“这……这就是我老家的酸菜坛,连坛口的花纹都一样,明漪,谢谢你 。”

张姐拿着绣帕笑出了声,指着织布机的纹样:“你连我织的棉纱颜色都记得!上次我跟你说,浅蓝棉纱最适合做旗袍衬里,你还真绣上去了。” 王大爷把绣着城墙砖的帕子叠好,放进贴身的衣兜,拍着孟明漪的肩膀:“好孩子,有心了。这帕子我揣着,以后去城墙根捡砖,摸着它,就像摸着老城墙一样踏实 。”

菜很快摆满了石桌:张姐的红烧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赵阿姨的酸菜白肉酸香扑鼻,肉片切得薄如纸;周玉茹蒸了盘山药,是从杂院墙角种的山药藤上挖的,沾着白糖,甜丝丝的;王大爷还炒了盘花生米,是他自己在院门口的空地上种的,颗颗。最后,王大爷打开油纸包,五仁月饼的香气飘出来,油纸上还印着“张记”的红戳,是北平老字号的模样 。

“来来来,吃月饼!” 王大爷拿起一块月饼,用手掰成西块,分给小桃和小玲,“以前在西合院过中秋,摆着八仙桌,铺着红布,吃的是莲蓉、豆沙月饼,还有从颐和园采的莲蓬,家里的丫鬟站在旁边添茶水。现在在杂院,就一张石桌,吃的是五仁月饼,可咱们人多,热闹,比以前更暖 。” 小桃咬着月饼,糖霜沾在嘴角,含糊地说:“五仁月饼好吃!有核桃、瓜子,比我去年吃的枣泥月饼香!” 小玲也点点头,手里攥着绣帕,小口吃着,眼睛却望着天上的月亮,像在想家乡的中秋 。

赵阿姨给每个人碗里都盛了勺酸菜白肉,轻声说:“我们东北过中秋,要吃黏豆包,要在院里摆上玉米、土豆,祭月亮。去年中秋,我还在老家的院里,给小玲煮黏豆包,今年就到了北平,多亏了你们收留我们娘俩。” 她顿了顿,看向天上的圆月,声音轻轻的,“希望明年中秋,我们能回东北,在家乡的院里,给你们煮黏豆包,让你们尝尝东北的中秋味道 。”

院里静了几秒,张姐赶紧夹了块红烧肉放进赵阿姨碗里:“会的!等把日本人赶跑了,咱们一起去东北,吃你的黏豆包,看你们家乡的月亮!” 王大爷也点头,抽了口旱烟:“没错!咱们北平的城墙还在,东北的土地也还在,只要咱们好好活着,好好守着,总有回家的那天 。”

孟明漪咬着月饼,五仁的香混着糖霜的甜,在嘴里散开,心里却酸酸的。她抬头望着天上的圆月,想起以前在东西八条西合院的中秋——那时院里摆着红木八仙桌,父亲坐在桌前,教她写“中秋”两个毛笔字,笔尖在宣纸上划过,墨香混着院里的桂花香;母亲坐在旁边,给她剥新鲜的莲子,莲心都仔细去掉,只留下清甜的莲肉;丫鬟端着莲蓉月饼,放在描金的瓷盘里,精致得像件古玩。那时的中秋,体面、精致,却没有现在杂院的烟火气,没有街坊间你递我一块肉、我分你一口菜的温暖 。

“明漪,怎么不吃了?是不是月饼不合口?” 母亲周玉茹注意到她的神色,往她碗里夹了块山药。孟明漪摇摇头,咬了口山药,甜丝丝的味道压下了心里的酸:“娘,我没事,就是觉得今天的月亮真圆。” 周玉茹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眼里带着点心疼——她知道女儿在想西合院的日子,却也清楚,现在杂院的温暖,才是乱世里最难得的安稳 。

小桃和小玲吃完月饼,拿着绣帕在院里跑,月光把她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跑过石桌,跑过煤炉,跑过王大爷堆在门口的城砖堆。小玲突然停在城砖前,指着砖上的刻痕问:“王爷爷,这砖上的印子是什么呀?” 王大爷放下旱烟袋,走过去,摸着砖上的刻痕:“这是以前的人刻的‘囍’字,是北平的念想。等明年春天,咱们把这些砖砌成花坛,种上花,就像把念想种在院里,不管是北平人,还是东北来的人,都能在这儿找到家 。”

月光越发明亮,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着石桌上的菜、手里的月饼,还有攥在掌心的绣帕。杂院的烟火气裹着饭菜香、月饼香、旱烟香,飘在月光里,比西合院的桂花香更实在,比精致的莲蓉月饼更暖。孟明漪看着院里的街坊——王大爷抽着旱烟笑,张姐和赵阿姨聊着家常,小桃和小玲追着跑,母亲坐在身边,手里拿着她绣的帕子,眼里满是笑意——突然觉得,中秋的意义,从来不是精致的排场,而是身边有牵挂的人,有热乎的饭菜,有彼此的帮衬,就算在动荡的年月里,也能把日子过出暖意 。

夜深了,大家收拾好碗筷,王大爷把剩下的月饼分给每个人,让带回家当宵夜;张姐帮赵阿姨把酸菜坛搬回屋,叮嘱她“坛口要封紧,明年还能吃”;孟明漪牵着小桃和小玲的手,送她们回屋睡觉,两个小姑娘攥着绣帕,很快就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笑。孟明漪站在院门口,看着天上的圆月,想起赵阿姨说的“明年回东北过中秋”,想起王大爷说的“砌花坛种庄稼”,心里悄悄盼着,明年的中秋,北平能安稳些,东北的乡亲能早日回家,杂院的老椿树下,还能聚着这样一群人,吃着月饼,聊着家常,让月光里的烟火气,一首暖下去 。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