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章:琉璃厂的珐琅与采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孟昭庭的手指在李叔递来的银元上捏了捏,那几块银圆边缘己经磨得发毛,凉意在指腹蔓延开,却暖不了他发颤的手。他抬眼看向那对掐丝珐琅瓶——瓶身是孔雀蓝的釉色,缠枝莲纹用赤金掐丝,最底下那圈莲瓣纹里,还留着孟明漪五岁时碰掉的一点小釉,当时他还笑着说“这是咱们家的印记,摔不掉”,如今这“印记”要跟着瓶子,落到外人手里了 。

“李兄,”孟昭庭的声音比刚才更低,“这瓶子在孟家摆了三代,光绪爷万寿那年,我祖父还捧着它去宫里贺过寿,就……就不能再添点?” 李叔叹了口气,往柜台外凑了凑,压低声音:“昭庭,不是我压价,现在兵荒马乱,本地人哪敢收这么贵重的东西?也就这些洋人敢接,可他们精着呢,知道咱们旗人急着用钱,压得狠。我给的这个数,己经比别家多两成了。” 他说着,指了指玻璃柜里摆着的铁皮铅笔盒,“你看,现在来店里的,不是买洋货的学生,就是卖东西的旗人,收上来的老物件,十件有八件要运去上海、天津,再转口出国,咱们留不住啊。”

孟明漪站在柜台边,指尖攥着素色旗装的衣角,把李叔的话一字不落地听进耳里。她的目光落在珐琅瓶的瓶底——那里刻着一个小小的“孟”字,是祖父亲手刻的,小时候她总趴在桌边,指着那个字问“为什么要刻咱们家的姓”,祖父说“这样不管瓶子到哪,都记得自己的根”。可现在,穿西装的洋人正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捧起来,指尖划过瓶底的“孟”字,却像没看见一样,转头用流利的中文对李叔说:“这对瓶的釉色很正,下周我要回上海,你帮我打包好,走海路运过去,运费我来出。”

“同学,你还记得这瓶子陪你度过的事吗?” 沈砚青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孟明漪回头,看见他手里的采访本摊开着,刚才她那句“以前摆着看,现在换钱买米”己经被记在纸上,字迹工整,却带着点潦草的急切。她顿了顿,目光又落回洋人手里的瓶子上,轻声说:“我十岁那年冬天,院里的煤炉灭了,我冻得睡不着,爹就把这对瓶子搬到我屋里,说孔雀蓝的釉色看着暖。我抱着瓶子坐了半宿,真的不觉得冷了。” 她说着,突然红了眼眶,赶紧低下头,怕沈砚青看见 。

沈砚青把这句话快速记下来,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又问:“那现在把它卖了,你……”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孟昭庭的声音打断——孟昭庭己经把银元贴身揣好,拉着孟明漪的胳膊说:“明漪,咱们该走了,得去粮店买米,晚了怕又涨价。” 孟明漪被父亲拉着往外走,路过洋人身边时,她飞快地看了一眼那对珐琅瓶,洋人正把瓶子放进铺着红布的木盒里,盒盖合上的瞬间,孔雀蓝的釉色彻底消失在眼前,像一场暖过她半宿的梦,醒了 。

沈砚青跟在他们身后,走出聚宝阁的门。琉璃厂的街风比东西更急,卷着地上的槐树叶,打在青砖墙上,发出“沙沙”的响。他看见孟昭庭拉着孟明漪,走进斜对面的“同福粮店”,粮店门口挂着新写的木牌,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日小米:每斗大洋一元五角”,比上周他采访时贵了两角。孟明漪站在粮店门口,抬头看了一眼聚宝阁的招牌——“聚宝阁”三个烫金大字,在初冬的光里显得有些暗淡,她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父亲的袖口,像怕被风刮走一样 。

“沈记者?你也来采访古玩店?” 李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沈砚青回头,看见他送洋人出来,正站在台阶上抽烟。沈砚青走过去,指了指粮店的方向:“刚才那对珐琅瓶,真的要运去上海?” 李叔吐了个烟圈,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叹着气说:“可不是嘛!这半年来,我收了二十多件旗人家里的老物件,不是运去上海,就是转去天津,有几件还被洋人买去了国外。你说咱们北平的宝贝,怎么就留不住呢?” 他说着,用烟杆指了指街对面的“文宝斋”,“那家上个月收了个康熙年间的青花碗,没过三天就被日本人买走了,听说要运去东京展览。”

沈砚青把“北平古玩外流”几个字写在采访本的扉页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他抬头看向街面,琉璃厂的胡同里,穿中山装的学生三三两两走过,手里拿着新买来的钢笔和笔记本;穿旗装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悠悠地逛着,却很少走进古玩店,大多是在门口站一会儿,就摇摇头离开;还有些挑着担子的小贩,叫卖着“洋胰子”“洋火”,担子上的铁皮盒印着洋文,在光下闪着晃眼的光 。

粮店里,孟昭庭正跟掌柜的讨价还价:“掌柜的,上周还是一元三角,怎么又涨了?您通融通融,我买两斗,给孩子过冬吃。” 掌柜的摇着头,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孟先生,不是我涨的价,是进货价涨了!现在兵荒马乱,粮道不通,我这米都是从天津运过来的,运费就贵了不少,我也是没办法。” 孟明漪站在父亲身边,看见粮店的货架上,除了小米、玉米面,还摆着几袋“洋面粉”,袋子上印着她不认识的洋文,标价是每袋大洋五元,比小米贵了三倍多 。

最终,孟昭庭还是买了两斗小米,付了三元大洋——那是卖珐琅瓶所得的大半。掌柜的用粗布口袋把米装好,递给他时说:“孟先生,往后要是还想卖老物件,就去‘宝昌当’,那边给的价能比古玩店高些,就是得按月付利息。” 孟昭庭接过米袋,攥着口袋的麻绳,点了点头,没说话。孟明漪帮着父亲托着米袋的底,袋子很沉,勒得她的手指发疼,她想起刚才那对珐琅瓶,那么轻,却装着孟家三代的体面,如今换成了沉甸甸的两斗米,压在手里,也压在心里 。

沈砚青站在粮店对面,把这一幕记在采访本上:“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初七,琉璃厂同福粮店,前清笔帖式孟昭庭,以三代珐琅瓶(估价大洋十五元)换得大洋五元,购小米两斗(耗三元),余两元拟购过冬煤。粮店现售洋面粉,价高,旗人阶层无力消费。” 他刚写完,就看见孟昭庭和孟明漪提着米袋往胡同口走,孟明漪走在后面,时不时回头看聚宝阁的方向,风把她的旗装裙摆吹得飘起来,像一片要被吹落的槐树叶 。

李叔还站在聚宝阁的台阶上抽烟,看见沈砚青在记录,走过来说:“沈记者,你写这些有什么用啊?能拦住这些老物件外流吗?能让粮价降下来吗?” 沈砚青合上采访本,把钢笔别在口袋里,看着孟家父女远去的背影,轻声说:“写下来,至少让往后的人知道,1924年的北平,有旗人在卖传家宝换米吃,有古玩正一批批流出城去。这些事,不能忘了。” 风又吹过来,卷起地上的一片槐树叶,落在他的采访本上,刚好盖住“北平古玩外流”那几个字,像给这段沉重的记录,盖了片薄薄的遮羞布 。

孟明漪跟着父亲走到琉璃厂胡同口,回头最后看了一眼聚宝阁。初冬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招牌上,“聚宝阁”三个字的金边依旧发亮,可她知道,那里面再也没有属于孟家的孔雀蓝珐琅瓶了。父亲提着米袋,脚步匆匆地往家走,嘴里念叨着“得赶紧去买煤,不然晚上该冻着你娘了”,她跟在父亲身后,踩着地上的槐树叶,每一步都走得很轻,像怕踩碎了什么——是踩碎了祖父刻在瓶底的“孟”字,还是踩碎了那个抱着瓶子取暖的冬天,她自己也说不清 。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