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章:折城墙的心争议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十二的清晨,正阳门的风裹着砖屑味,往沈砚青的衣领里钻。他踩着自行车赶到时,城墙根下己经围了不少人,工人手里的大锤抡起来,“咚”地砸在青灰色的城砖上,砖屑像碎雪似的往下掉,落在地上的枯草上,积了薄薄一层 。

“住手!这墙是万历年间修的,砸不得!” 穿藏青色长袍的老人拄着拐杖,往工人跟前冲,被身边的人死死拉住。老人的山羊胡气得发抖,手里的烟袋锅往地上一顿,“砰”的一声,烟杆头都磕歪了:“我小时候跟着我爹来这城墙根下放风筝,城砖上的刻痕我都认得!哪段是明朝补的,哪段是康熙年间修的,都有讲究!拆了这墙,北平就没魂了!” 周围几个穿长袍的老人纷纷附和,有个戴瓜皮帽的老人,从袖筒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块磨得发亮的城砖碎片:“这是我光绪二十六年逃难时,从城墙上掰下来的,带着它走了大半个中国,现在你们说拆就拆?”

沈砚青挤到人群前,掏出采访本,钢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先写下“正阳门拆城墙现场:老人们阻工,称‘城墙是北平的魂’”。他刚要上前采访那个戴瓜皮帽的老人,就看见人群后,一个穿短衫的姑娘提着油纸包,正踮着脚往里面看——是孟明漪,她的短衫袖口沾着点面粉,油纸包里飘出包子的香气,显然是给修笔铺的孟昭庭送早饭,路过被这边的动静拦住了 。

“你也来看看?” 沈砚青绕到她身边,声音压得低,怕打扰到前面争执的人。孟明漪回头,看见是他,点了点头,指尖攥着油纸包的麻绳:“路过,听见这边吵得厉害,就过来看看。” 她的目光落在城墙的裂缝上——工人砸过的地方,裂开一道指宽的缝,能看见里面的夯土,“我爷爷以前常带我院墙根下逛,说这城墙是明朝永乐爷修的,能挡风沙,冬天站在墙根下,风都小些。他还说,每块城砖都记着日子,哪年发了大水,哪年闹了旱灾,城墙的砖缝里都藏着故事。”

沈砚青把“城墙记日子,藏着北平的故事”这句话快速记在采访本上,笔尖刚划过纸页,就听见不远处传来扩音喇叭的声音——穿深灰色西装的市政官员,站在临时搭的木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各位市民安静一下!拆城墙是市政厅的规划,为的是修宽马路,以后汽车能首接从正阳门通到西单,北平要搞现代化,总不能守着老城墙过日子!”

“现代化就非得拆城墙?” 戴瓜皮帽的老人扯着嗓子喊,“汽车能当饭吃?能挡风沙?冬天北风刮过来,你西装革履的,不也得冻得发抖!” 官员皱着眉,从西装口袋里掏出张图纸,展开给大家看:“这是新马路的规划图,宽三丈,能走两辆汽车,路边还能栽树、建商铺,以后大家出门更方便,生意也更好做!” 可人群里的议论声更大了,挑担子卖糖炒栗子的小贩,把担子往路边一放,也凑过来搭话:“官爷,我这担子走了二十年胡同,不用宽马路也能卖栗子,您别拆城墙了,这墙挡了风,我的栗子凉得慢!”

孟明漪往城墙根又凑了两步,指尖轻轻碰了碰一块没被砸到的城砖——砖面冰凉,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上面有几道浅浅的刻痕,是以前孩子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囍”字。她想起十岁那年冬天,爷爷带她来城墙根下,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城墙的样子,说“这城墙像个老祖宗,护着咱们北平人”。现在,老祖宗的“身子”被大锤砸得响,她的心里像被什么堵着,闷得慌 。

“小心!” 沈砚青突然拽了她一把,孟明漪踉跄着往后退了两步,就听见“轰隆”一声,一块半人高的城砖从上面掉下来,砸在刚才她站的地方,“啪”地裂成两半,砖屑溅到小贩的糖炒栗子担子上,几颗栗子滚了出来,落在砖缝里 。

人群瞬间乱了,小贩赶紧蹲下去捡栗子,官员也从木台上跳下来,指挥工人“先停手,检查上面的砖稳不稳”。孟明漪拍着胸口,还没缓过神,就看见戴瓜皮帽的老人走过去,捡起裂成两半的城砖,用袖子擦着上面的灰,眼圈红了:“你看这砖,多结实,几百年都没塌,现在一砸就裂,不是砖不结实,是人心不结实了!”

沈砚青把刚才惊险的一幕记在采访本上,又添了句“城砖坠落险砸市民,拆墙争议升级”。他抬头看向城墙,阳光斜斜地照在裂缝上,像给厚重的城墙划了道伤口。孟明漪提着油纸包,走到捡栗子的小贩身边,帮着把滚远的栗子捡起来,小贩感激地说:“姑娘,谢谢你,这城墙要是拆了,我这担子都不知道往哪放。” 孟明漪摇摇头,刚要说话,就看见父亲孟昭庭从修笔铺的方向走来,手里拿着个修好的钢笔,显然是担心她送早饭晚了,过来找她 。

“明漪,怎么在这?早饭都凉了。” 孟昭庭接过油纸包,摸了摸还是温的,才松了口气。他看见城墙根的混乱,又看了看地上裂成两半的城砖,皱起眉:“这城墙真要拆?我小时候听我爹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来,咱们北平人就是靠着这城墙,守了三天三夜。” 孟明漪点头,把爷爷说的“城墙记日子”的话学给父亲听,沈砚青站在一旁,把孟昭庭的话也记了下来——采访本上,“老人”“小贩”“旗人后裔”的观点渐渐凑齐,都是对拆城墙的不舍与疑虑 。

官员见人群越聚越多,争执不下,只好宣布“今天先停工,明天再议”,带着工人收了工具离开。人群慢慢散去,戴瓜皮帽的老人把裂成两半的城砖抱在怀里,说要带回家当念想;小贩挑着担子,边走边吆喝“糖炒栗子,热乎的”,声音比刚才低了些;孟昭庭拉着孟明漪,往修笔铺走,路过城墙根时,他特意放慢脚步,看了眼那道裂缝,叹了口气:“北平的老东西,是留不住了。”

沈砚青还站在原地,采访本摊开在手里,风把纸页吹得“哗啦”响。他抬头看向正阳门的城楼,城楼的飞檐在初冬的光里显得有些单薄,城墙根下,还留着工人没清理完的砖屑,被风卷着,粘在他的采访本上,像给那些文字,添了点北平的土味 。他想起孟明漪说的“城墙记日子”,想起老人怀里的城砖碎片,突然在采访本的末尾,写下一行字:“拆的是城墙,拆不掉的是北平人心里的念想。可念想,能抵得过‘现代化’吗?” 风又吹过来,把这句话的墨迹吹得微微发颤,像他此刻悬着的心 。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