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院的小厨房挤在西墙角,只有一扇小窗,傍晚的光透过窗棂,落在孟明漪握着锅铲的手上。红薯粥在铁锅里“咕嘟”冒泡,米香混着红薯的甜意,从窗缝钻出去,绕着院里的老椿树转了一圈,飘到王大爷的糖葫芦车旁 。
“吱呀——吱呀——” 王大爷推着空车进院时,车轱辘的响声划破了杂院的安静。他的枣红色糖葫芦靶子上,只剩最后两串糖葫芦,糖霜在暮色里泛着微光。看见孟明漪在厨房门口添柴火,他放下车,笑着往这边走,棉鞋踩过院里的碎石子,发出“沙沙”响:“明漪丫头,你这粥熬得真香,我从胡同口就闻见了,肚子立马就叫了。”
孟明漪赶紧首起身,锅铲上还沾着粥沫:“王大爷,您卖完糖葫芦了?我这就盛碗热粥给您。” 她刚要转身进厨房,王大爷就摆手:“不用不用,我刚在胡同口买了个烧饼,垫过肚子了。” 他说着,从靶子上取下最后两串糖葫芦,塞到孟明漪手里,“给你和你娘的,今天最后两串,糖霜熬得厚,甜。” 糖葫芦的糖霜沾在孟明漪的指尖,凉丝丝的,甜意顺着指尖,悄悄漫到心里 。
“明漪,火别烧太旺,粥要溢出来了。” 母亲周玉茹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她手里捧着件青灰色的衣裳,慢慢走到厨房门口。孟明漪回头,看见母亲手里的衣裳——料子是她以前穿的旗装,原本宽宽的袖口被收窄,长长的下摆裁去了一截,领口改成了小立领,衣襟上的盘扣也换了小巧的铜扣,不再是以前繁复的银质缠枝扣。“这是用你那件靛蓝旗装改的,” 周玉茹把衣裳递过来,指尖拂过衣襟的针脚,“我拆了原来的旗装腰带,改了领口和袖口,现在穿起来利落,你在古玩店干活,蹲起擦柜台也方便。”
孟明漪接过改好的旗袍,料子还是熟悉的触感,只是版型变了——以前的旗装穿在身上,要挺首腰杆,走路都得轻手轻脚,生怕裙摆扫到东西;现在这件改短的旗袍,刚过膝盖,抬手擦玻璃、弯腰整理古玩,都不会绊到。她摸了摸衣襟上的铜扣,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西合院的西厢房,母亲坐在炕边,给她系旗装的银质腰带,手指灵巧地绕着绳结,说“咱们旗人姑娘穿旗装,要的就是这份端庄”。如今端庄的旗装变成了利落的旗袍,就像西合院的体面,变成了杂院的烟火,变了样,却也得接着往下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玉茹姐,明漪妹妹,我回来了!” 张姐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她肩上搭着个蓝布包,手里攥着几小块花花绿绿的布片,是纱厂的边角料。刚进院,她就把布片往孟明漪手里塞:“今天纱厂裁剩下的,都是细棉布,你看这块浅蓝的,做鞋面正好,这块带碎花的,缝个荷包也好看。” 孟明漪捏着软乎乎的棉布,想起昨天夜里缝鞋底时,针脚歪歪扭扭,张姐笑她“得慢慢来,我教你”,心里暖烘烘的 。
张姐凑到厨房门口,闻了闻粥香:“哟,熬红薯粥了?我今天在纱厂,听工友说正阳门的城墙暂时不拆了,老人们天天去城墙根守着,市政厅的人没辙,只好先停工。” 王大爷坐在糖葫芦车旁,边抽旱烟边搭话:“我下午卖糖葫芦路过正阳门,还看见那几个穿长袍的老人,搬了小马扎坐在城墙根下,说要守着砖,不让人砸。” 孟明漪握着锅铲的手顿了顿,想起那天掉下来的城砖,还有爷爷说的“城墙护着北平人”,心里松了口气——至少眼下,那堵记着日子的城墙,还在 。
周玉茹把改好的旗袍叠放在石桌上,转身进厨房盛粥:“张姐,你也没吃饭吧?一起喝碗粥。” 张姐也不客气,找了个粗瓷碗,坐在石桌旁等着。孟明漪把王大爷送的糖葫芦放在桌上,给每个人分了一串,红薯粥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映着院里渐渐亮起的煤油灯光,暖得晃眼 。
王大爷咬了口糖葫芦,糖霜粘在胡子上,笑着说:“咱们这杂院,虽然挤了点,可热热闹闹的,比我以前一个人住舒坦。” 张姐喝着粥,说:“可不是嘛!往后咱们互相帮衬着,日子总能过下去。” 孟明漪喝着甜丝丝的红薯粥,看着石桌上的改款旗袍、纱厂边角料,还有剩下的那串糖葫芦,突然觉得,杂院的炊烟虽然简单,却比西合院的杏仁茶更暖——那是乱世里,普通人互相搭着的手,是日子里最实在的温度 。
暮色渐浓,杂院的煤油灯一盏盏亮起,小厨房的烟囱里,最后一缕炊烟慢悠悠地飘出来,绕着老椿树的枝桠,融进北平初冬的暮色里。孟明漪坐在石桌旁,手里捏着张姐给的浅蓝棉布,跟着张姐学缝鞋面,针脚还是有些歪,但她不急,慢慢缝着,就像杂院里的日子,虽然没了以前的体面,却在这一针一线、一粥一饭里,慢慢有了新的模样 。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