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晨钟破晓,文殊师利于狮子窟中静坐,慧光再照时光长河。毗婆尸佛的教化因缘己圆满,此刻七佛之第二尊——尸弃佛的因缘正待成熟。尸弃,意为“顶髻”,象征至高无上的成就,然其修行路上,亦曾遭遇关键转折。
文殊师利慧眼观见,八十一劫前,有世界名离垢光,人寿七万岁。彼国有王子名严净,年少出家,精进苦行,勤修禅定,却陷于寂静之乐,不乐利生。文殊师利知时机己至,化现游方僧相,负经卷,持锡杖,往诣严净比丘修行的雪山洞窟。
严净比丘其时己入深定七日,出定时见洞外有老僧倚松而立,风雪满身却神色安然。严净心生诧异,此雪山之巅,寻常人难至,遂问:“尊者从何来?”
老僧笑指山下:“从众生烦恼处来。”
严净蹙眉:“我此清净地,不谈烦恼事。”
老僧径自入洞,掸去身上积雪:“尊者修定,所求为何?”
“求涅槃寂静之乐。”
“乐有动静之分否?”
严净一怔:“动乐无常,静乐恒常。”
老僧取洞中冰柱,呵气化水:“此水动静如何?”
严净观之,若有所悟。
老僧再问:“尊者乐寂静,厌喧动。可知动静一如?”
严净不能答,心生不悦:“老僧莫搅我清净!”
老僧大笑:“舍动求静,如避影逐形。”言毕现文殊本相,慧光遍照雪洞。
严净惊惶礼拜,文殊师利扶起曰:“勿惊。汝修禅定,功德甚深。然偏于静境,失菩萨心。当知动静不二,定慧等持,方是究竟。”
遂为说《不二法门》三昼夜。首日破动静二见,次日显寂照妙用,第三日默然示绝对待。
至第三日黄昏,严净豁然契入,涕泪交流:“原来涅槃不在生死外,菩提不断烦恼根!”
文殊师利嘱曰:“汝今己得法眼,当起广度众生,圆满佛果。”
严净依教奉行,后成尸弃佛。成佛时言:“若无文殊师利破我静执,何有今日尸弃佛?”
时光流转,文殊师利于五台山知尸弃佛教化将毕,再现神通,至其净土。尸弃佛见文殊来,率众迎迓,恭敬如初。
尸弃佛请文殊升座,自居下首。众中菩萨疑惑:“佛为法王,何故谦恭若此?”
尸弃佛正色道:“法身无相,报化有缘。文殊师利于我因地为导,恩德难忘。且真佛无形,岂存高下之见?”
文殊师利即说无相法:“若见佛相、菩萨相、师徒相,皆落二见。尸弃佛今示谦下,正是显示法平等性。”
时有菩萨问:“既无相,何须修行?”
文殊师利指虚空:“虚空无相,含容万相。修行如扫云,云去天自现。”
尸弃佛叹:“恩师一语,破尽千疑。”
文殊师利答:“非我能破,汝心自悟。”二圣相视,法喜充满。
法会毕,尸弃佛请教末法度生之要。文殊师利告曰:“末法众生,执相尤重。当教以‘借相修性’之法:借佛相悟无相,借经教离文字,借修行证无修。”
尸弃佛谨记,纳入临终教诫。
文殊师利返五台山,集众开示:“尸弃佛因破静执而成道,汝等当知:修行非求寂灭,而在起用。日常动用中,如何保任?”
一僧问:“动静之中,如何把握?”
文殊师利示以锄地:“动作时专注,静止时清明。锄地是动,知锄地是静。动静一如,即是功夫。”
自此,五台山修行者皆于日常中用功,不在死坐孤寂。山中气象,更显生机勃勃。
文殊师利观因缘,知此法门己传,然众生根器不同,需更多方便。于是准备下一段教化因缘——毗舍浮佛的得度因缘,将展现另一种修行偏差的纠正。
而这一切,都在文殊师利的慧眼观照中,如月映千江,毫无遗漏。菩萨的教化,正是这样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永无疲厌。
(http://www.220book.com/book/XY6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