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枫叶正红,文殊师利在般若堂中静坐,忽感心绪波动。举目西望,但见娑婆世界灵山方向上,空中现出十二种瑞相:白虹贯日、地涌甘泉、天雨香花、枯木逢春……皆是佛陀即将涅槃的征兆。
文殊师利知因缘时至,即率五台山八千菩萨众,腾云西行。将至拘尸那城时,见娑婆世界六种震动,众生悲泣之声震动天地。
娑罗双树下,释迦如来右胁而卧,诸大弟子围绕,天龙八部云集。阿难尊者悲恸欲绝,诸菩萨默然垂泪。唯有文殊师利从容上前,顶礼佛足。
"世尊将取涅槃,可有末后咐嘱?"文殊师利声如清泉,洗涤众悲。
佛陀微启双目:"吾西十九年,未说一字。今将涅槃,更复何言?"
众皆茫然,唯文殊师利领会深意,再拜曰:"世尊默然,即是说法。无声之声,遍满法界。"
这时,外道婆罗门须跋陀罗赶来,高声质疑:"瞿昙常说常住,今何无常?常说安乐,今何受苦?"
众弟子怒目相向,文殊师利却含笑问须跋陀罗:"仁者见佛卧此,是常是无常?"
"是无常!"
"见佛说法,是常是无常?"
"是无常!"
文殊师利忽指虚空:"虚空可卧否?"
"虚空无相,何有所卧?"
"佛身亦尔,无卧无起。仁者所见生灭,皆是妄心分别。"
须跋陀罗如遭雷击,呆立当场。文殊师利趁势开示:"佛本无生,何有灭?法本常住,何有变?汝今当观能疑之心,从何处生?"
须跋陀罗闻言,当下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
夜幕降临,佛陀即将涅槃。阿难悲泣问:"世尊涅槃后,我等依何为师?"
佛言:"以戒为师。"
又问:"恶比丘如何治之?"
"默摈置之。"
文殊师利知众弟子心悲,特现神通:于虚空中化现三世诸佛涅槃景象,示现涅槃非断灭,而是究竟常乐。
"汝等当知,"文殊师利开示,"佛今示现涅槃,如月隐云端,非月无光;如金入炉,非金不存。法身常住,何处不在?"
这时,佛陀作最后开示:"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罢,便入涅槃。
顿时天地昏暗,山川震动。诸弟子恸哭失声,唯文殊师利安然说偈:
"佛本无生灭,示现有去来;
月隐千江暗,云散万里明。
诸子莫悲泣,但观自心性;
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偈毕,从佛棺中涌出七朵金色莲华,华上各有一佛,同声说偈印证文殊所说。
涅槃事毕,文殊师利主持茶毗大典。当香木自燃,佛身化作八万西千舍利时,文殊师特现神通:每粒舍利各放大光,光中现出释迦如来本相,为众说法。如是七日七夜,度无量众生。
大迦叶从鸡足山赶来,见佛己涅槃,悲痛不己。文殊师利劝慰道:"尊者莫悲,佛虽涅槃,法身常在。且待弥勒下生,传佛衣钵。"
又将佛陀临终咐嘱详细转述,令迦叶尊者领众结集经典,使正法久住。
临回五台山前,文殊师利特至佛陀涅槃处,以智慧剑刻石立碑,上书:
"法界藏身,无来无去;
众生心净,佛即现前。"
自此,拘尸那城多了一处圣迹:每逢月圆之夜,碑文自然放光,照见往来朝拜者的心念净秽。
返回五台山后,文殊师利集众开示涅槃真义:
"汝等莫谓佛己涅槃。当知十方世界,处处有佛;念念心中,佛性常存。但能回光返照,即见如来。"
为示此理,文殊师利每月十五在般若堂主持"涅槃法会",不是追忆佛陀,而是启发众生见自性佛。
某日,一老僧问:"佛既涅槃,何以度生?"
文殊师利指堂前柏树:"春来发枝,是佛说法;秋至落叶,是佛涅槃。生灭之中,佛性何在?"
老僧观树良久,忽然大笑:"原来如此!"
自此,五台山修行者皆于日常动用中体会涅槃妙心,不在相上执着。
是年冬月,文殊师利在涅槃法会上,忽见虚空中释迦如来现相,含笑点头,知是佛心相印。遂说偈曰:
"涅槃会上笑呵呵,识得心性佛即我;
今日重演当年事,只为迷人梦太多。"
偈毕,满堂檀香,经久不散。
自此,五台山的涅槃法会成为重要法会,每年二月十五,十方信众云集,不是哀悼佛陀涅槃,而是庆祝心佛不二。而文殊师利在涅槃会上的慈悲示现,也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夜色深沉,文殊师利遥望西方,知佛陀虽示现涅槃,而度生事业永不终止。正如五台山的明月,圆而复缺,缺而复圆,光明从未间断。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七佛之师:文殊弘法录》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Y6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