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积雪初融,文殊师利在清凉石上入定,慧眼观照千年后的因缘。见大唐贞观年间,有僧玄奘,发愿西行求法,然路途多艰,魔障重重。菩萨心生慈悲,决意化现助行。
这日,玄奘行至河西走廊,忽遇沙暴蔽日,迷失方向。水囊将尽,唇裂出血,仍持诵《心经》不辍。正当危急,见前方有青袍老者,持明灯引路。
"长老从何来?"玄奘惊喜相问。
老者笑而不答,但递上水囊:"法师西行,所求为何?"
"为求《瑜伽师地论》真本,解众生惑。"
老者点头:"心诚则灵。此去天竺,当经九九八十一难,可能持否?"
玄奘合十:"纵粉身碎骨,不退初心。"
老者遂取腰间宝剑相赠:"以此智慧剑,破一切魔障。"又将袈裟一领付之:"以此慈悲衣,御一切寒苦。"
玄奘拜受,抬头时老者己失所在,唯见沙地上留有一行字:"但念文殊师利,必得加持。"
自此,玄奘每遇危难,持诵文殊圣号,辄得化险为夷。
行至雪山,遇白猿精阻路。精怪神通广大,玄奘几为所困。忽有青衣童子自云中现,手持经卷,对白猿说偈:
"五百年前修道猿,何故今朝障圣贤?
若不回头登觉路,披毛带角更何年!"
白猿闻偈顿悟,现原形礼拜,自愿护法西行。
至天竺那烂陀寺,玄奘欲参学《瑜伽师地论》,然语言不通,经义难明。夜梦文殊师利现比丘相,为说"翻译三昧":
"佛语心声,本无隔阂;
但净意根,自能通达。"
醒后豁然,梵汉诸经,无碍解了。
寺中有一外道论师,名般若羯罗,欲与玄奘论义。此人辩才无碍,曾败天竺诸多高僧。论前三日,玄奘于定中见文殊师利现身教导:
"论义如舞剑,不伤和合;
理辩似鸣钟,醒睡同时。"
又授以《破执八法》,令其善破邪见,不伤道情。
论战之日,那烂陀寺万众云集。般若羯罗立"声常"义,玄奘依文殊所教,从容破之:
"声从缘生,缘散即灭;
若言声常,如言波常。
不知波性即水性,水性本自湛然。"
如是往复辩驳,终令外道折服,请求皈依。
十七年后,玄奘携经东归。至大河畔,遇强盗劫经。贼首举刀欲砍,忽见玄奘身后现出文殊师利威猛相,青狮怒吼,慧剑放光。群盗惊怖跪拜,弃恶从善。
回长安前,玄奘特至五台山答谢。于东台见文殊师利金容,方知一路护持皆是菩萨化现。遂建"文殊院",供奉西行所得梵本。
译经之时,每遇难解之处,辄见青光注照,文思泉涌。尤译《大般若经》时,文殊师利常现座旁,指点幽微。六百卷成,空中天乐鸣空,异香满室。
玄奘晚年,于玉华寺预知时至。弟子问:"师将西去,可有末后教诫?"
答曰:"但念文殊智慧剑,破一切执;常怀普贤大愿行,度一切众。"
又说偈曰:
"西行万里求真经,文殊暗中护行程;
今日归来无一物,唯见心月照性空。"
偈毕安详而逝,室内檀香七日不散。
其后,五台山成为译经重镇。历代译师皆得文殊冥助,如不空三藏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时,亲见文殊现身;智慧轮法师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时,感得五台放光。
至今,五台山仍留有"译经台",相传是文殊师利指点玄奘译经之处。每有学者至此,犹闻梵呗隐隐,似有诵经声自虚空来。
而文殊师利化现助玄奘的故事,也成为佛门佳话,激励后世求法者不畏艰险,笃定前行。正如五台山月,圆缺更迭,而光明永存,照破求道者前行的漫漫长夜。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七佛之师:文殊弘法录(http://www.220book.com/book/XY6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