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月色如水,文殊师利在清凉石上静坐,观照唐代净土宗法照禅师的殊胜因缘。此僧一生精进,专修念佛三昧,然于般若空慧尚有微碍,文殊决意亲往指点。
唐大历年间,法照禅师于南岳云峰寺精进念佛。一日用斋时,忽见钵中显现五台圣境:大圣竹林寺金碧辉煌,文殊菩萨与万圣正在说法。法照心生向往,遂发愿朝礼五台。
行至太原境内,忽遇一老僧,形貌古朴,拄杖而来。老僧问:“法师何往?”
法照答:“欲往五台,朝礼文殊。”
老僧笑曰:“文殊在五台乎?在汝心中乎?”
法照未及回答,老僧己失所在,唯留地上金色“阿”字,光明赫奕。
继续北行,至五台山东麓,忽见白光引路。循光而行,果见钵中所现竹林寺。入寺礼拜,见文殊菩萨坐青狮座,为众说法。法照悲喜交集,五体投地。
文殊问:“汝从何来?”
“从南岳来。”
“来此何为?”
“求见文殊。”
“见文殊何为?”
“求智慧,了生死。”
文殊微笑,伸金色臂,摩法照顶:“汝既念佛,当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不二,生死即涅槃。”又说偈曰:
“念佛念心念即佛,求生求净土求心;
但得心净佛土净,何劳十万亿程途。”
法照闻之,心中疑滞豁然冰释。正欲再问,忽见寺宇隐去,唯见空中文殊金容,渐化入西方云彩之中。
法照知是文殊示现,遂在五台山建“念佛堂”,专弘净土法门。其念佛方法与众不同:不计数目,不观形相,但以一心,契合真如。
有僧问:“不观佛相,何以念佛?”
法照答:“汝今问话,是何心念?”
“是求法心。”
“此求法心,即是佛心。但能念念觉照,念念是佛。”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又有人问:“不计数目,何以精进?”
法照指庭前柏树:“柏树生长,可曾计数?”
“不曾。”
“然日夜不息。念佛亦尔,但得念念相续,即是精进。”
最令人称奇者,法照常于定中得见文殊指点。一次修观时,见自身念佛声遍满法界,每一念化作一莲华,华上坐一佛。正惊喜间,忽见文殊现前,以智慧剑斩碎所有莲华。
法照惊问:“菩萨何故如此?”
文殊答:“汝执圣境,反成障碍。念佛本为无念,求生原是无生。”又说偈曰:
“有念即凡夫,无念即是佛;
念佛至无念,方名真念佛。”
法照因此悟入念佛三昧,得无生忍。
后于五台山创立“五会念佛”法门,以五种音声节奏,象征五智五佛。念佛时,感得空中天乐应和,地涌金莲,异香满室。
唐代宗闻其神异,诏入宫中。法照为说简易念佛法:“但以信心,念阿弥陀佛。不假观想,不劳计数。如子忆母,自然相应。”
代宗问:“可得效验否?”
法照即于宫中念佛,声震殿宇。忽见西方三圣现于空中,放大光明,照彻宫闱。代宗及诸大臣皆发菩提心。
晚年,法照预知时至,集众念佛七日。至第七日,告众曰:“吾今往生,汝等当勤精进。但能一心念佛,必得文殊指引。”
言毕,合掌称佛名而逝。室内异香七日,肉身柔软,顶温不散。
其弟子慧日继主法席,夜梦法照乘金莲自西而来,谓曰:“吾己得生安养,蒙佛授记。汝等但依文殊教诲,专修念佛,他日必当相见。”
自此,五台山净土法门大兴。每年佛七法会,常有念佛者见文殊现前,或闻空中圣号自鸣。而法照禅师得见文殊的事迹,也成为净土宗重要公案,激励后世行人精进不懈。
这正是:
念佛圆通最为深,文殊亲指西来意;
但能一心称圣号,何愁不见弥陀佛。
(http://www.220book.com/book/XY6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