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秋色正浓,文殊师利在般若堂中静坐,慧眼遍观汉地佛法流布。自东汉佛法东传,至唐宋鼎盛,再历明清沧桑,文殊信仰己如涓涓细流,渗入汉传佛教的血脉之中。
这日,文殊师利化现为云游僧,手持青莲,开始巡礼汉地各大丛林。首至洛阳白马寺,见寺中供奉的文殊像略显斑驳,香火稀疏,心生感慨。
寺中老僧见其驻足良久,近前问讯:“大师从何方来?”
云游僧答:“从智慧处来。”
“往何方去?”
“往愚痴处去。”
老僧疑惑:“既出智慧门,何入愚痴地?”
云游僧指文殊像:“为此像来。”遂以袖拂像,像身忽然放光,照亮殿宇。老僧惊悟,顶礼不己。自此,白马寺重兴文殊法会,成为中原文殊信仰重镇。
次至终南山,访道宣律师。时道宣正在撰写《广弘明集》,对天台、华严等宗派弘扬文殊颇有微词。
云游僧问:“律师持戒精严,可知文殊戒体?”
道宣肃然:“愿闻其详。”
“文殊三昧,即是无作戒体;智慧心光,即是无相戒相。持戒若不见性,终是外道。”
道宣闻之,汗流浃背,遂在律宗道场增供文殊,著《文殊戒本》流通于世。
至天台山国清寺,适逢灌顶大师讲《法华经》。云游僧入座听讲,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问:
“经中多赞药王,文殊何在?”
灌顶答:“文殊是诸佛之师,何须赞叹?”
“既云诸佛之师,何以经中不显?”
灌顶语塞。云游僧即说偈曰:
“药王烧身是表法,文殊智慧方是真;
但会法华实相义,字字句句文殊心。”
灌顶大悟,后注《法华文句》,特彰文殊妙智。
巡至曹溪,谒六祖惠能真身。于祖殿前,见学人争辩“风动幡动”。
云游僧问:“仁者心动,可知心在何处?”
众皆茫然。僧乃指殿额“曹溪”二字:
“曹是慧剑斩烦恼,溪是智水润菩提;
若问文殊何处住,风幡不动自如如。”
时有小沙弥忽笑曰:“我知也!心动即是文殊动。”
云游僧抚其顶:“汝堪嗣法。”
至宋明时期,文殊信仰己深入各宗。云游僧见:
净土宗寺院中,念佛不忘诵《文殊般若》;
禅宗道场内,参禅必礼文殊像;
天台教观中,止观不离文殊智;
华严法界中,十玄尽是文殊用。
尤在五台山,文殊信仰达至巅峰。每年六月初六文殊圣诞,十方信众云集,香火绵延百里。有盲者虔诚朝拜,忽得眼见光明;哑者至诚祈求,忽然开口诵经。
明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梦文殊示现,发心重建显通寺。工程浩大,经费不足。忽有青衣童子献宝,自称“山西煤商”,捐银十万两。工毕童子不见,唯见文殊殿梁上留诗一首:
“帝王护法非为奇,百姓诚心最堪贵;
但得人间敬三宝,不劳天雨散金花。”
清初,顺治皇帝出家五台,更添传奇。传说其在菩萨顶遇文殊化现老僧,问:
“陛下舍江山,求何事?”
“求了生死。”
“生死在何处?”
顺治不能答。老僧指山下云海:
“云来云去总是空,何须更觅空外空;
但能一念回光照,处处青山是灵山。”
顺治因此悟入,后于五台山终老。其闭关处“闭关洞”,至今犹存。
至近代,战乱频仍,佛法衰微。文殊化现知识分子,护持正法。欧阳竟无创办支那内学院,特设文殊研究室;太虚大师倡人生佛教,以文殊智慧导归人间。
最令人感动者,有比丘尼通愿法师,文革中冒险守护显通寺文殊像。红卫兵欲毁像时,忽见像身放光,惊惧而退。后改革开放,法师重兴道场,年逾古稀仍日日诵《文殊般若》。
云游僧巡礼既毕,回五台山文殊殿。于殿中现千手千钵文殊相,每手中持汉传佛教各宗经典:
一手持《法华》,彰天台实相;
一手持《华严》,显法界缘起;
一手持《金刚》,示禅门心要;
一手持《阿弥陀》,导净土归趣;
一手持《梵网》,明律宗规矩;
一手持《中论》,阐三论空义…
千手千法,归元不二。
遂说偈曰:
“汉传佛教多宗风,不离文殊般若功;
若能识得性空理,万派归源总是同。”
自此,汉地各宗寺院,无不供奉文殊。或为菩萨形,持剑持经;或为童子形,活泼自在;或为比丘形,朴实无华。而“嗡阿惹巴扎纳德”真言,成为各宗共修。
每月初一,五台山钟声响起,汉地万千寺院钟声应和,声声都是文殊智慧的呼唤。正如古德所言:
“五台钟声遍寰宇,尽是文殊说法音。”
这正是:
文殊信仰遍汉传,各宗共尊智慧王;
但得心开见本性,处处皆是文殊场。
七佛之师:文殊弘法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七佛之师:文殊弘法录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Y6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