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刚和小翠抵达南滨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海关。过程并不顺利,层层关卡,多方打听,费尽周折,才终于拿到了那份至关重要的检测报告。
报告上,不合格的项目赫然写着——“菌落总数超标”!
“菌落总数?”王大刚看着这个陌生的名词,一头雾水。小翠也蹙紧了眉头。
他们带着报告,找到了港商那边的负责人。对方这次态度还算客气,解释道:“王先生,不是我们刁难。出口产品,尤其是食品,对微生物指标要求非常严格。你们的酱油风味很好,但可能是生产工艺或者包装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引入了杂菌,导致菌落总数超出了限值。”
问题根源似乎找到了,但解决方案在哪里?
王大刚和小翠拿着报告,站在南滨繁华的街头,感到一阵茫然和无助。这与他们熟悉的、靠经验和手感把控的生产完全是两个世界。
“刚子哥,别急。”小翠轻声安慰,她比王大刚更细心,“咱们去找找看,南滨有没有能做这种检测的地方,或者懂行的专家?光知道问题不行,得知道怎么改啊!”
一句话点醒了王大刚。对啊!不能白来!他们开始穿梭于南滨的各大研究所、检测机构咨询。由于人生地不熟,且“菌落总数控制”在当时的国内食品界也算比较前沿的问题,他们屡屡碰壁。
几天下来,两人身心俱疲,带来的钱也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却进展甚微。住在廉价的招待所里,王大刚看着窗外闪烁的霓虹,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难道“刘氏”的出海之路,还没开始就要夭折了吗?
就在王大刚和小翠几乎要绝望放弃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王小花在老家多方奔走,终于通过省外贸局那位干部的关系,联系上了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的一位老专家,姓顾。顾专家对传统发酵食品很有研究,听说了“刘氏”的情况后,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刘金凤立刻让王小花将厂里所有的生产工艺记录、原料样本、甚至是发酵用的老酱引子,紧急送往省城。
同时,在南滨的王大刚和小翠,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一位在合资食品厂做技术顾问的退休老师傅。老师傅听说了他们的困境,好心提醒:“菌落总数超标,问题往往出在细节上。灌装环节的空气洁净度、瓶子的无菌处理、甚至操作工人的手部卫生,都可能是关键!”
两边获得的信息汇总到刘金凤这里,她敏锐地抓住了关键点——无菌化生产和过程控制!这正是他们传统手工生产和初期半自动化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
她立刻做出决定:
第一,不惜代价,请省城的顾专家尽快来厂里进行一次全面的“诊断”。
第二,新生产线立刻停产整顿,按照顾专家和那位老师傅提示的方向,重点排查和改进灌装车间的环境、包装物的消毒以及操作规范。
第三,王大刚和小翠留在南滨,继续跟进海关那边的手续,并尽可能多地学习合资厂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
几天后,顾专家来到了“刘氏酱园”。他仔细考察了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指出了几个被忽视的致命细节:灌装车间没有有效的空气净化措施;玻璃瓶清洗后仅靠晾干,未经过高温或紫外线消毒;部分操作工在接触产品前手部清洁不到位……
这些问题,在传统的、小规模的生产中或许不明显,但在规模化生产和对卫生要求极高的出口标准面前,就被无限放大了。
找到病因,就能对症下药。刘金凤雷厉风行,立刻投入资金改造灌装车间,加装简易的空气过滤装置,购置高温消毒柜处理包装瓶,并制定了极其严格、可追溯的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整个“刘氏酱园”如同经历了一场旨在自我革新的“手术”,虽然阵痛,却方向明确。
泽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ZT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