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修车间的暖气管道发出咕噜噜的闷响,林宇哈出的白气在护目镜上凝成细雾。
他蹲在工作台前,指尖抚过刚冲压成型的车门内板——钢板边缘有道极细的褶皱,像条小蛇藏在阴影里。
"陈默,过来看看。"他摘下护目镜,指节叩了叩那道褶皱,"第三批材料还是软了半度,按这个损耗率,这个月的钢板配额得超支三成。"
陈默放下游标卡尺走过来,镜片上还挂着前会儿测量时的水汽。
他俯身用指甲轻划褶皱处,金属特有的冷意透过帆布手套渗进掌心:"上回找供应科老周批特供钢,他说这个月全省钢材都调给基建了......"话音未落,车间门被风撞开条缝,穿堂风卷着雪粒子扑进来,吹得桌上的图纸哗啦啦翻页。
林宇弯腰捡图纸,瞥见墙角的铁皮柜——那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三个空机油桶,是他们用了三个月攒下的边角料。
上个月为了做底盘承重测试,他带着徒弟小孙把报废卡车的传动轴锯成段,在炉子里烧红了重新锻打,可再巧的匠手也补不上巧妇无米的难。
"要不......"陈默欲言又止,手指无意识着工具箱上的铜锁——那是他父亲下放时留下的,"我去求求王主任?
上回他说技术科有批苏联进口的轴承图纸......"
"别。"林宇打断他,把图纸按在胸口压平。
老张昨天在食堂说的话还在耳边响:"技改明星?
等他把车间拆了炼钢,看刘书记还护不护着!"他望着窗外被雪压弯的杨树,树皮皲裂处结着冰棱,像极了他们现在的处境——看着硬实,里头全是裂开的缝。
"叮铃铃——"
门帘突然被掀起,李姐裹着蓝布棉袍挤进来,怀里抱着个搪瓷缸,白气从缸盖缝里钻出来,混着红豆香漫满屋。"小宇小默,我今早熬了红豆粥,温在灶上呢。"她把缸子放在工作台,手指戳了戳那道褶皱的钢板,"你们这是又遇上坎儿了?"
林宇鼻子突然发酸。
李姐是家属院的热心肠,丈夫在运输队跑长途,她总把熬多的粥端给加班的青工。
上个月他们偷着在仓库改焊机,是李姐帮着给保卫科老张送了两斤自家晒的干蘑菇,才没被抓个正着。
"李姐......"陈默把冷透的茶杯推到炉边,"我们缺特种钢板,供应科说配额卡得死,连边角料都要登记......"
李姐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突然压低声音:"我有个远房表弟在省工业厅当处长,叫张伟。
前儿我去省城看闺女,在火车站遇着他了。
他说现在上边正提倡'土法创新',要是能拿出实在的东西......"她从兜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条,"我昨儿写信问了,他说这两天能来厂子里看看。"
林宇的手指猛地一颤,纸条上的钢笔字洇着水痕,是"省工业厅技术处 张伟 135xxxx789"。
他想起上回在废品站翻到的《汽车制造》杂志,里面夹着张国外轿车的底盘结构图——要是能有工业厅的支持,他们说不定能搞到更精准的测量仪器,甚至......
"真的?"他声音发颤,把纸条攥得发皱,"李姐,您这是......"
"傻小子。"李姐拍他手背,红豆粥的热气熏得她眼角细纹都软了,"我男人跑运输时总说,咱开的解放卡车要是能换成自家造的小轿车,多体面?
你们干的是大事,能帮上忙我欢喜还来不及。"
三天后的晌午,林宇在车间门口搓着冻红的手。
陈默把实验室里唯一的藤椅擦了三遍,又把他们攒了半年的成果——三幅手工绘制的底盘图纸、十二块不同材质的冲压钢板、还有个用报废摩托车发动机改的小动力装置——整整齐齐摆了一桌。
"吱呀——"
铁门被推开,李姐领着个穿藏青呢子大衣的中年男人进来。
男人鼻梁上架着玳瑁眼镜,手里提着个黑色公文包,看见工作台的瞬间脚步顿住,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这是......"
"张处长,这就是林宇和陈默。"李姐忙介绍,"小宇是钳工,小默在技术科,俩孩子捣鼓这个半年多了。"
林宇往前一步,手在裤腿上蹭了蹭才伸出去:"张处长好,我们......"
"先别说话。"张伟己经弯腰凑近图纸,手指沿着底盘轮廓移动,"前悬双叉臂,后悬纵臂扭转梁......这结构比现在的组装车先进。"他抬头看向动力装置,"这是......"
"报废的长江750发动机改的。"陈默推了推眼镜,"我们把缸径扩了两毫米,压缩比调到8.5,测试时马力能到75匹......"
"75匹?"张伟猛地首起腰,公文包"啪"地砸在桌上,"你们测过热效率?"
"测过三次。"林宇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记录纸,"第一次45%,第二次加了隔热层到48%,前天换了新的活塞环......"
"51%?"张伟的手指在数据上发抖,"不可能,进口的丰田花冠也就52%......"他突然笑了,笑声震得眼镜滑到鼻尖,"好小子,好小子!"他转身握住李姐的手,"表姐,你可给我找着宝贝了!"
三天后,林宇在财务科拿到了第一张拨款单——五千元专项技改资金,还有一张盖着省工业厅红章的材料调拨单,上头写着:"特批鞍钢产60Si2Mn弹簧钢五吨,限用于红旗汽车厂自主轿车研发项目"。
车间里,陈默把调拨单举在灯下,红色公章像团跳动的火:"小宇,这够咱们做十套底盘测试件了。"
林宇摸着那张纸,手指触到公章的凹凸纹路。
他想起昨夜在宿舍,李姐塞给他一包晒干的红枣:"张伟说下个月带个专家来,是搞发动机的。
你们可得把本事都拿出来......"
"发动机......"他喃喃重复,目光落在墙角的动力装置上。
那台改过的长江750安静地躺着,可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要让轿车跑起来不难,要让它跑得又快又稳,得有颗更强劲的"心脏"。
窗外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调拨单上,把"60Si2Mn"几个字镀成金色。
林宇摸出兜里的铅笔,在图纸背面重重写下"发动机优化方案",笔芯断在纸里,像道刻进骨血的印记。
"陈默。"他转身看向发小,眼里的光比任何时候都亮,"今晚把国外那几份发动机资料找出来,咱们得......"
"找什么资料?"陈默从铁皮柜里抱出个牛皮纸袋,封皮上印着"SAE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论文集","张伟处长今早让人送来的,说是国外最新的发动机热效率研究报告。"
林宇接过纸袋,指尖触到纸张的重量——那是比钢材更珍贵的东西,是能让"星火"烧得更旺的火种。
他望着窗外逐渐融化的雪水,在地面汇成细流,突然想起李姐说的话:"水要流起来才不会冻,咱们的车,也得跑起来才行。"
车间外,不知谁吹响了下班哨。
林宇翻开资料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提高压缩比的关键在于......"他抬头看向陈默,两人同时笑了——这一次,他们的"星火",该烧到发动机里去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24L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