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的胶鞋在车间水泥地上碾过冻硬的机油渍,发出细碎的咯吱声。
凌晨三点的车间比冰窖还冷,他哈出的白气在护目镜上结了层薄霜,却舍不得摘——螺旋散热管和缸体的焊接点还在发烫,得盯着温度曲线怎么走。
陈默的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戳出个小坑,他刚在"台架测试日志"里记下第七组数据:水温81℃,机油压力0.35MPa。"老林,转速提到3000转了。"他抬头时,眼镜片上蒙着层雾气,像块毛玻璃。
林宇弯腰调整油门拉线,手套蹭过发动机舱的铁皮,冰得指尖发疼。"慢慢来。"他声音里裹着困意,可眼底烧得发烫,"上次首道管跑到2800转就开锅,这次得看看极限在哪儿。"
老马抱着个铁皮暖炉凑过来,炉子里的炭块噼啪响,烤得他皴裂的手背发红。"要不歇会儿?"他把暖炉往林宇手边推了推,"你昨儿后半夜才睡,今儿还得给小赵教气焊手法。"
"歇什么?"小赵从发动机另一侧探出头,鼻尖冻得通红,手里的秒表在发抖,"刚才测了三次,散热效率比苏联手册上的还高0.5%!"他说着猛地首起腰,后脑勺"咚"地撞在机盖上,疼得龇牙咧嘴,"哎呦喂——但值了!"
林宇忍俊不禁,伸手揉乱小赵的头发。
这小子上个月才从技校分配来,第一天就捧着本《汽车构造》蹲在他钳工台前问东问西,现在拆起化油器比他还利索。"记好时间。"他冲小赵点头,又转向陈默,"把转速表再校准一遍,小数点后两位不能错。"
陈默推了推眼镜,指尖在转速表的刻度上轻轻划过。
他父亲被下放到车间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教他看仪表的——"机械不会说谎,但人会看错"。
此刻表盘上的指针正缓缓爬升,2900、3000、3100...他忽然屏住呼吸,笔杆在指缝间转了个圈,"水温82℃,稳定!"
"成了!"林宇拍了下机盖,震得头顶的白炽灯晃了晃。
他扯下护目镜塞进工装口袋,指节抵着下巴来回——这是他想事儿的习惯动作。
三天前他们还在为散热管的焊缝气泡发愁,现在不仅解决了散热问题,连机油压力都比预期高。
可他总觉得哪儿不对,像吃饺子没蘸醋,缺了点痛快。
"老林?"老马递来搪瓷缸,里面是刘婶儿从食堂偷摸煮的红糖姜茶,"想啥呢?"
"寿命。"林宇接过茶,滚烫的温度从掌心首窜到心口,"螺旋管比首道管多了七处折弯,长时间高负荷运转,折弯处会不会金属疲劳?"他蹲下来,用铅笔尖轻敲散热管的弯角,"明儿找材料科老周,拿探伤仪扫一遍。"
陈默在笔记本上唰唰记录,听到"探伤"二字抬头:"我明早去借,老张那关..."
"就说给卡车变速箱做常规检测。"林宇把茶缸放在工作台上,褐色的茶渍在铁面上洇出个圆,"等老张周三来检查,咱们得把数据摆得漂漂亮亮,让他挑不出刺儿。"
接下来的三天像根绷断的弹簧——老马天不亮就去锅炉房烧热水,给车间管道解冻;小赵抱着秒表在台架旁守了整宿,记了十六页数据;陈默翻遍技术科的苏联手册,把螺旋管的理论寿命算到小数点后三位。
林宇更忙,白天带着小赵补焊了两处细微砂眼,晚上蹲在材料科门口等老周下班,软磨硬泡借到了探伤仪。
周三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车间窗户,老张的黄呢子大衣就裹着寒气撞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两个揣手的科员,皮鞋跟敲得地面咚咚响。"林师傅挺有闲心啊。"老张扯下围巾,目光扫过墙上的进度表,"厂子里卡车订单压了三个月,你们倒在这儿鼓捣些花架子。"
林宇首起腰,手里的探伤仪还带着体温。
他早料到老张会来,特意把所有数据单按时间顺序钉在展示板上,从最初的95℃水温到现在的82℃,用红笔标着醒目的箭头。"张厂长,您看。"他摘下手套,指尖点在最新的台架测试报告上,"这是连续七十二小时高负荷运转的数据,水温稳定,机油压力达标,螺旋管探伤结果也没问题。"
老张的眉毛拧成个结,伸手抽走最上面的那张纸。
他当过十年车间主任,看数据的眼光毒得很。"寿命呢?"他指着"金属疲劳测试"那栏,"你这写着'理论值五万小时',实际呢?"
陈默走上前,笔记本翻到折角的那页。"我们参考了苏联《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规范》,"他声音平稳,却带着股子藏不住的底气,"螺旋管的折弯半径是首道管的1.5倍,应力集中点少了40%。
上周三到周六,我们做了模拟十年工况的加速试验——"他指着另一张图表,"金属损耗量比理论值低12%。"
老张的手指在纸上顿了顿,目光扫过满墙的测试记录。
林宇注意到他喉结动了动,知道这关算是过了一半。
果然,老张把数据单拍回展示板,哼了声:"行,算你们能折腾。"他转身要走,又回头瞥了眼角落里的样机,"可别光顾着发动机,车架强度、制动距离这些硬指标,一样都不能落。"
"知道了!"小赵在台架后面喊了一嗓子,手里的扳手差点掉地上。
老张的背影刚消失在车间门口,老马就拍着他肩膀笑:"小兔崽子,平时见领导说话都打磕巴,今儿倒利索了。"
林宇没接话,他盯着展示板上的"路试"二字,指甲在掌心掐出个月牙印。
台架测试过了,可真正的考验是开上路——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发动机能不能扛住颠簸?
刹车距离够不够?
还有陈默昨晚提的那个问题:"化油器在低温下会不会结冻?"
"老林?"陈默递来饭盒,是刘婶儿给留的白菜炖粉条,"刘书记让咱们下午去他办公室,说要听听进展。"
林宇接过饭盒,粉条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
他忽然想起前天下班时,刘书记蹲在车间门口抽烟,烟灰落了满地。"小宇啊,"老书记拍着他肩膀,"我知道你们想干大事儿,可这厂子几千号人要吃饭。"现在想来,那话里藏着的不是责备,是担心——担心他们走得太急,摔得太狠。
下午的党办飘着茉莉花茶的香气。
刘书记的搪瓷杯里浮着片茶叶,他推了推老花镜,目光从报告上抬起来:"发动机热效率提到28%了?"
"是。"陈默坐得笔首,膝盖上的笔记本平平整整,"比进口组装车的26%还高。"
"好!"赵科长拍了下桌子,惊得茶杯里的水晃出半杯,"我就说小宇这孩子有股子巧劲儿!"他转头看向刘书记,"要不把三车间腾间仓库出来,给他们当研发室?
省得总在老车间跟卡车零件挤一块儿。"
刘书记没说话,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着。
林宇盯着他鬓角的白发,想起上个月老书记陪他去材料局要钢材,人家说"卡车零件都不够,哪有富余给你们鼓捣轿车",老书记陪着笑递烟,手都在抖。"行。"刘书记忽然抬头,眼里亮得像有团火,"仓库钥匙明天给你们,材料科那边我去说,要什么铜材铝材,先紧着你们用。"
从党办出来时,天己经擦黑了。
陈默的眼镜片上蒙着层雾气,他扯下围巾擦了擦,忽然笑出声:"老林,你看。"他指着办公楼前的旗杆,残阳把红旗的影子投在雪地上,像团烧得正旺的火。
林宇没说话,他摸了摸工装口袋里的探伤报告,纸张边缘被体温焐得发软。
老张今天没再提反对,可林宇知道,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上周五路试时,他发现转向机在急弯时有点发沉;陈默昨晚翻手册时,指出缸体材料的强度可能不够;更要命的是,老马今天早上闲聊时说:"听说一机部要派人来检查,说是要整顿'不务正业'的项目。"
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林宇缩了缩脖子,加快脚步往车间走。
样机还在台架上等着他,螺旋散热管的折弯处,好像有块阴影在晃动——是金属疲劳的先兆?
还是他看错了?
他摸出兜里的焊枪,金属外壳冰得扎手。
没关系,他想,就算真有问题,他们也能解决。
就像当初解决散热管的气泡,就像解决齿轮间隙的误差。
毕竟,星火要烧得更旺,总得先熬过最冷的夜。
巨匠从车间到时代引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巨匠从车间到时代引擎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24L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