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红旗汽车厂的大喇叭还没响,实验车间的窗玻璃上蒙着层白霜。
林宇哈着热气搓了搓冻红的手指,正用铅笔在底盘图纸上标最后几个参数,铅笔尖突然"咔"地断了。
"再画下去,这张图能磨出包浆。"陈默抱着搪瓷缸走进来,缸里飘着几片茶叶渣子——他总说这是"知识分子的仪式感"。
他把图纸往桌上一摊,指节叩了叩前桥焊接点的标注,"这里的应力值再标高点,上次打压测试时焊缝裂了道细纹。"
林宇伸手去接图纸,袖口蹭到陈默的缸沿,溅出两滴茶水在图角。
他盯着那片浅褐色的水痕,突然想起昨夜在仓库翻旧资料时,看见1965年东风轿车试制报告上也有类似的茶渍——是当年老工程师们边讨论边喝浓茶留下的。"陈默,"他指尖轻轻抚过水痕,"咱们这图要是能留到2000年,会不会也被后人当宝贝?"
"先过了眼前这关再说吧。"陈默抽回图纸,突然听见门外传来"哒哒"的脚步声。
小张撞开门时,棉帽上还沾着雪渣子,手里攥着份文件纸,活像举着面胜利的旗子:"林哥!
陈哥!
刘书记批了!"他跑得太急,呼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了层霜,"财务科刚送来的预算批复,十万块专项款到账了!"
林宇接过文件的手顿了顿。
文件最末页,"特殊耗材"那栏被红笔重重圈起,旁边用钢笔写着:"请于三日内提交采购明细及用途说明——技术科陈××"。
他后槽牙轻轻咬了咬,耳尖微微发烫。
那批进口橡胶垫片是上周西夜里,他托跑外贸的王师傅从大连带回来的。
当时陈默还劝他:"要不等等化工所的新配方?"可林宇看着试验车发动机舱里渗油的密封处,想起上个月试跑时,国产垫片在80℃高温下软得像团烂泥——他太清楚,没有对比数据,谁也没法证明国产件能行。
"怎么了?"陈默凑过来看,指尖扫过红圈,"陈主任这是盯上咱们了。"
"他本来就看不上咱们这些车间出身的。"小张把棉帽往桌上一扔,"上次我去技术科送图纸,听见他跟李副厂长说'工人搞研发是乱弹琴'。"
林宇把文件折好塞进工装内袋,指腹隔着布料压了压红圈的位置。
窗外的雪光透进来,照得他眼底发亮:"盯就盯,该交代的咱们交代。
但..."他突然转身看向墙角的试验车,那辆被蓝布蒙着的大家伙在晨光里投下长长的影子,"有些东西,得让他们看看分量。"
下午两点,技术科会议室的暖气开得太足,林宇的工装领口渗出细汗。
陈主任坐在主位,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把尺子,从林宇怀里的资料袋上慢慢刮过:"林同志,你说的'特殊耗材',具体指什么?"
"进口橡胶垫片。"林宇把资料摊开,最上面是张海关报关单复印件,"共50片,用于发动机舱密封测试。"
会议室里响起抽气声。
坐在角落的记录员笔尖顿住,抬头看了眼陈主任。
陈主任的手指在桌上敲了两下:"国营企业采购国外零件,这合适吗?"他推了推眼镜,"咱们红旗厂可是根正苗红的老国企,不能搞'崇洋媚外'那一套。"
林宇感觉后颈的汗毛竖起来了。
他想起昨夜在职工澡堂,作者“稀饭爱吃大米”推荐阅读《巨匠从车间到时代引擎》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老李端着搪瓷缸从他身边经过时说的话:"年轻人别太冒进"——原来这把火早就在烧了。
他深吸口气,翻开第二份资料:"这些垫片是用来做对比实验的。"他指着图表上两条交缠的曲线,"蓝色是国产垫片的耐高温数据,红色是进口件。"
"目前己有三家国内厂商提供样品,"他抽出一沓检测报告拍在桌上,"长春橡胶厂的2号配方,在85℃下保持24小时无变形;哈尔滨化工所的新材质,耐油性比进口件高15%。"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老刘头突然咳嗽了一声,他的茶杯在桌上磕出轻响:"我当年参与东风轿车试制时,也用过苏联的密封胶。"他浑浊的眼珠转向陈主任,"那时候有人说'用洋货没出息',可后来咱们不也捣鼓出自己的胶了?"
马科长端起茶杯抿了口,杯盖磕在瓷壁上发出脆响:"老刘说得在理。
科研嘛,总要对比才有进步。"他冲林宇点点头,"给你两周时间,交出最终测试报告。"
陈主任的指甲在文件上掐出白印。
他盯着林宇桌上那叠检测报告,突然笑了:"行,那就按马科长说的办。"他合上文件夹时,封皮上的红圈被压出道折痕,"但林同志,咱们厂的钱是国家的,可不能打水漂。"
散会时,老刘头拍了拍林宇的肩膀。
老人的手像块老树皮,带着机油的味道:"当年我在车间焊大梁,有人说'工人懂什么设计',后来我不也画出了第一版卡车底盘图?"他指了指林宇怀里的资料,"把测试数据做得漂漂亮亮的,比什么都强。"
实验车间的灯一首亮到后半夜。
林宇蹲在试验车旁,用放大镜检查新到的国产垫片边缘——长春橡胶厂的样品,边缘有细微的毛刺。
陈默举着温度计站在旁边,额头渗着汗:"82℃了,再升三度。"
"停!"小张从操作台前首起腰,"压力值稳定了!"他在记录表上狂草着数字,"24小时无渗漏!"
林宇首起酸麻的腰,盯着仪表盘上的数值。
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在垫片表面镀了层银边——这是他今晚测的第三批样品。
他摸出兜里的进口垫片对比,两者的变形度几乎重合。
"有戏。"陈默把温度计收进工具箱,"明早我去化工所拿新配方,听说他们改良了硫化工艺。"
"小张,"林宇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明天把测试设备再校准一遍,咱们要做最严的对比。"他抬头看向墙上的挂钟,指针指向十一点半,"都回去歇会儿吧,明早七点继续。"
陈主任办公室的灯也亮着。
他摸着那份折了角的预算表,听着电话那头老李的声音:"你说的办法靠得住?"
"长春橡胶厂的王厂长是我表舅。"陈主任把钢笔帽转得咔嗒响,"我让他往样品里掺点再生胶——反正他们急着要数据,未必能测出来。"他望着窗外实验车间的灯光,嘴角慢慢来,"等他们交报告那天...呵,看刘书记还护不护着他们。"
深夜三点,实验车间的灯终于灭了。
林宇锁门时,听见墙角的雪堆里传来"咔嚓"一声——像是树枝被压断的声音。
他站在原地听了会儿,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撞着胸腔。
明天,就是测试的最后一天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24L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