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的话音落下时,殿内烛火突然跳跃了一下,将窗纸上的竹影晃得扭曲。刘月顺着他的目光望向案头摊开的舆图——上面用朱砂勾勒出始皇帝预定的东巡路线,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入中原,再折向齐鲁,最终抵达会稽。那蜿蜒的红线像一条绷紧的弦,横跨半个大秦疆域,而每一个途经的郡县,此刻都在加急筹备接驾事宜。
“臣明白殿下的顾虑。”刘月走近舆图,指尖点在“博浪沙”的位置,那里是旧韩地的一处沙丘,地势险要,向来是刺客出没的隐患,“蒙毅大人己调派五百锐士提前勘察沿途关隘,连树冠的隐蔽处都派人检查过。只是……”她顿了顿,想起昨日密探送来的急报,“会稽郡发来消息,说近日有不明身份的江东子弟聚集,形迹颇为可疑。”
扶苏的眉头瞬间蹙起:“是项氏一族?”他曾听蒙毅提起过楚国遗臣项梁在江东的势力,只是碍于始皇帝“不得妄议六国遗族”的禁令,不便深查。
“尚未确定,但不可不防。”刘月从袖中取出一枚蜡封的竹筒,“这是臣安插在楚地的眼线传回的,说有人在黑市高价收购能穿透铁甲的强弩。”她没有说破“项羽”的名字,只因那少年此刻尚未成气候,但若论力能扛鼎、胆气过人,整个江东无人能出其右。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内侍的通传声:“丞相李斯大人求见太子殿下、刘大人。”
扶苏连忙整了整衣冠:“快请。”
李斯走进来的时候,官袍上还带着寒气,他身后的小吏捧着一个漆木匣子,匣盖上刻着繁复的云纹。“殿下,刘大人,”他躬身行礼,目光落在舆图上,“陛下命臣送来随驾的仪仗规制,还有……”他示意小吏打开匣子,里面整齐码放着十二面青铜令旗,每面旗上都刻着不同的符篆,“这是蒙毅大人特制的调兵令旗,遇紧急情况,持旗者可调动沿途十里内的屯卫。”
刘月拿起一面令旗,触手生凉,旗面边缘刻着细小的“甲”字:“丞相可知,陛下的主车驾是否仍用六匹白马拉曳?”她记得史料中记载,始皇帝的车驾向来以形制彰显威仪,却也因此成了刺客的明显目标。
李斯抚须一笑:“刘大人果然细心。陛下己听从蒙毅建议,备了三十六辆形制相同的马车,主车驾混在其中,连御夫都不知哪辆才是真的。”他顿了顿,语气忽然压低,“不瞒二位,陛下还特意命人打造了一辆‘副车’,其华贵程度更胜主车,意在引开刺客耳目。”
扶苏闻言略感心安:“如此甚好。”
得亏,陛下还是听话的——
她正思索间,殿外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浑身带雪地闯进来:“启禀殿下、刘大人、丞相!北方快马军报,匈奴单于庭集结骑兵,似有南侵动向!”
“什么?”李斯脸色微变,“蒙恬将军可有应对?”
“军报说,蒙恬将军己亲率十万骑兵进驻阳山,同时派使者快马加鞭赶赴咸阳,请求朝廷增调粮草!”侍卫喘息着说道。
殿内一时陷入沉默。匈奴异动,无疑给本就复杂的出巡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若始皇帝执意东巡,北方边境的压力将全部压在蒙恬肩上;若暂缓出巡,又恐动摇国威,给六国遗族以可乘之机。
扶苏猛地站起身:“父皇正在偏殿召见徐福,此事必须立刻禀报!”
“且慢!”刘月突然开口,她走到舆图前,用令旗在北方边境和东巡路线上分别标注,“匈奴若真南侵,其目的未必是决战,更可能是声东击西——吸引我朝注意力,为六国遗族制造乱局。”她的目光扫过李斯和扶苏,“陛下出巡,本就是为镇抚东方,此时若因北方警讯而折返,反倒坐实了‘秦廷内虚’的谣言。”
“刘太师所言极是!匈奴苦寒,此时南下后勤难继,必是小股袭扰。蒙恬将军足以应对。陛下东巡之事,绝不能动摇!”李斯道。
“可粮草……”扶苏仍有担忧。
“粮草由臣亲自督办!”李斯当机立断,“治粟内史府己储备三万石粟米,可先调往九原郡。至于陛下这边,”他看向刘月,“还需劳烦刘太师草拟诏书,晓谕天下:陛下东巡乃安定社稷之举,北方边务有蒙恬将军运筹,百姓勿需惊慌。”
刘月点头应下,心中却越发沉重。匈奴的异动实属正常。但是项氏的蛰伏,这些个乱臣贼子,真真是让人一刻也不消停。
厌烦至极!!!
(http://www.220book.com/book/2BN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