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砚山风云录》第三十二章:场站的山西老乡

小说: 从军十八年   作者:牵手佳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军十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砚山场站,来自山西的兵们带着浓浓的乡情汇聚于此,他们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虽有老乡之谊却不抱团结党,凭借自身努力为场站建设立下功勋,最终安全荣归,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独特军旅篇章。

部队里老乡观念向来浓重。毕竟从一个地域出来,有共同经历、语言、口味和习惯爱好,离乡后听到乡音都倍感亲切,爱凑在一起聊天、玩耍也实属正常。就算再有能力的领导,想人为消除老乡观念,也是白费力气。在场站,要是避开山西老乡,工作都没法开展。就像主席说的,在小农经济主导的国度建立布尔什维克的党不容易,父子在党小组称同志,但父子关系不会改变。

砚山场站初建时,人员从六大军区调来,很杂,老乡很少。66 年征兵少,67 年没征兵,68 年一下子从山西征了二百多人,山西兵成了场站主力。70 年后大提干,这批兵赶上好时机,有五十多人提干,他们遍及场站各单位。之后多年,从一个地方征兵数和提干数都比不上这次。这批干部约占场站干部的三分之一,成了干部队伍主体,职务也拉开差距,从志愿兵到排连营团都有,机关各股到各连队台站都能见到他们。汽车连就有 8 个山西籍同年度干部,班长级几乎全是山西兵,工作中根本避不开。机关食堂就餐的干部,差不多一半是山西兵,山西浑源话里的“百子”“毬相”成了场站人的口头禅。

内场营门的十字路,是通往食堂、澡堂、小学、家属院、小车班、卫生队和司政站首长各处的交汇点。陈才的收发室像个桥头堡立在中心,隔壁是场站值班室,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天下午邮差快来时,就会聚集很多盼信盼报的官兵,成了消息集散地,也是山西老乡聚集的地方。每天晚饭后,只要陈才门口水泥盖板上有“咚、咚”的篮球声,贡文宽和陈才就开始打篮球了,各幢房的球迷听到就像听到集合号,立马往球场跑。

内场预制块砌成的球场,修了露天土台子放电影,也算是灯光球场。公路对面,小车班路边又有个足球场,还安了爬绳、秋千架,成了场站的文体活动中心。每天晚饭后这里人很多,山西兵自然也不少。像陈才、赵录、乔西、李恒、穆维清、谢聪、周礼这些球迷几乎天天来,不爱篮球的吴永杰、穆凯英、侯树庭、王大喜、张祥也来凑热闹。附近气象台、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休养员,家属区的孩子都往这儿涌。就像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在砚山场站,有人的地方就有山西兵。

山西老乡聚在一起目标大、影响也大。司令部副参谋长孟广说:“山西兵的老乡关系搞得轰轰烈烈……”这个总结很准确。山西兵里有很多大个子,像能背五块门扇的葛英,能扛两麻袋大米的范子荣、穆凯英等。他们扎堆从不避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口无遮拦,土话连篇,连父辈名字、家庭其他成员和本人乳名都挂在嘴边。操场活动、礼堂聚会都能看到他们扎堆的场面。他们探家不愁没同伴,每月都有人来来往往,还常有多人结伴同行,带着彼此家属来队或回乡成了常态,行动规模壮观,让其他战友又羡慕又嫉妒。

山西籍干部虽多,但没形成铁板一块的老乡网。老乡多了有远近亲疏,同公社同学校的更亲近,有西坊城、官儿、王庄堡、土岭、大磁窑的,有借干、学生兵、农村兵,各有小圈子,小圈子里共同语言更多。

我也算山西老乡,但和多数老乡有距离。我是晋西人,参军离家就没老乡作伴。入伍那年本县只征 40 人,还分陆军空军,到太原重编班,去青海的只有十多人。新兵训练后我去了东北航校,同学去了西藏,之后再没听过乡音。一年后我调到砚山,形单影只,连同期入伍的人都没有。后来认识杨小早、王正中,他们是晋东南的,和我家乡相距几百公里,听不出乡音。68 年的二百多雁北人,和我同省但没乡音,共同之处少,但都认我是山西老乡。他们的小圈子我都进不去,大家和我保持等距离的老乡关系。1978 年征了一批晋南运城的兵,作者“牵手佳诺”推荐阅读《从军十八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有了代沟,关系更疏远了。但一说老乡,就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在砚山场站,这几百人统称山西兵。

过去山西穷,山西人被称为“九毛九”,说他们抠门。但贫下中农子弟从小吃苦,有优点,从不叫苦,没菜也能吃几碗米饭。他们根正苗红、勤奋肯干,在王进喜、陈永贵受重视的年代,能吃苦的农村兵比能说会道的城市兵更受偏爱。所以这批兵入党快、提干早、晋升快,一些基础好的借干、有文化的学生兵,一年入党,两年提干,三西年到连职,七八年到营职,不到十年就上团职岗位,家属随军的也多。

山西老乡扎堆却不抱团,他们原则性和组织纪律性强,不相互吹捧、利用、勾结、结党营私,不搞人身依附,只靠个人努力。没有为老乡两肋插刀的誓言,不包庇别人缺点错误,就算同家族表兄弟在一起也是各顾各。别的地方靠老乡关系办私事、干坏事、出案件,一出就是窝案。砚山几百名山西老乡,有个别人犯错误也是个人行为,没牵扯别人。就像俗话说的:“毬毛赶不成毡,山西人抱不了团。”

场站前前后后几百名山西老乡,为砚山场站建设发展出了力、流了汗,建立了不朽功勋。砚山场站也培养造就了不少山西人才,政委刘金贵、副站长孙即华、翟明照,参谋长杜海洲,副参谋长魏春明、李清晨,副主任龚治国、杨小早、孙玉琪,卫生队长王奎,所长王正忠,军需股长穆勇,副股长刘世府,协理员刘志仁,军械股长闫振国,航材副股长高永清、王文英,调度主任龚玉,气象台副教导员张生发,生产队队长陈佐,乔玉震,还有副营职参谋陈才、王成学,副营职助理葛英,还有输出的思茅场站政治处主任朱国明,副参谋长张祥,昆指财务处副处长李恒,后勤干部教导队副队长李清晨,通信站长关永贤,成空农场场长李跃进等。先后成长为团职干部 9 名,营职 20 多人,连排职 30 人。

这么多山西人在场站干了这么多年,没一个人倒下。他们献出青春却没付出生命,没人丢掉胳膊腿,没人牺牲致残,尽了义务、做了贡献又安全无损地荣归故里,这很难得。这也许是得了忠义的关云长、廉洁的于成龙庇佑。几百山西人没给关帝爷和于成龙丢脸。

前年,民营企业家、浑源籍砚山战友穆勇,出资百万,诚邀战友们共赴“大同蓝草原绿”观光之旅。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宿。穆勇的慷慨解囊,不仅展现了他对战友深情厚谊的珍视,更体现了他作为山西企业家的担当与情怀。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天空如洗过的蓝,绿草如茵,一望无际。砚山战友们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无不感叹山西竟有如此绝美的风光。他们或漫步于草原,或策马扬鞭,尽情享受着这份来自家乡的馈赠。

大同籍战友们更是热情似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砚山战友的欢迎与敬意。从精心安排的行程,到无微不至的关照,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他们的用心与真诚。无论是品尝地道的山西美食,还是游览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砚山战友们都感受到了大同籍战友的热情与专业。

这次活动不仅让砚山战友们欣赏到了山西的好风光,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山西老乡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游览的过程中,大家欢声笑语,畅谈往事,仿佛回到了那段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这份珍贵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

穆勇的善举不仅为砚山战友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更为山西老乡争得了荣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真正的战友情深。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山西老乡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骄傲,我们山西老乡!他们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更有着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会有更多的山西老乡像穆勇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山西的辉煌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军十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