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砚山风云录》第三十四章:探家难

小说: 从军十八年   作者:牵手佳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军十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章节无错乱精修!
 牵手佳诺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探家于他们而言,是奢侈的期盼。漫长的路程、高昂的费用、意外的波折,都无法阻挡他们对家人的思念。但在责任面前,他们只能将这份思念深藏心底,默默坚守在岗位上,诠释着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前些年,一首名为《常回家看看》的歌红极一时。蔡国庆、陈红这些名人在春晚上深情演唱,再加上一些文人的鼓噪渲染,这首歌迅速火遍大街小巷。然而,它的热度就像昙花一现,没多久便渐渐蔫了,远不如《十五的月亮》《再见了,妈妈》那般久唱不衰。

对于这首歌,我怎么听都觉得不对劲,打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排斥感。在我看来,劝人常回家看看,这在部队、边防哨卡、海岛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要是在这些地方唱起这首歌,岂不是要把军心唱散,把国防线唱垮?也许歌词作者是那些住在城市高楼里,整日哼哼叽叽的人,他们富得流油,养尊处优,至少也是衣食无忧。他们的父母想必有着高额的退休金,身体硬朗,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不然,怎么会不希望儿女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怎么会只盼着儿女带着孩子媳妇回家啃老呢?通常情况下,年轻人出门在外奔波,逢年过节回去看看父母,带上点礼品衣物,孝敬点银钱,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不这样,那些辛劳一生、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靠什么生活呢?生儿育女难道只是为了像养宠物一样偶尔见上一面吗?我认为这绝不是多数父母的心声,所以这首歌实在让我听着不对味。

我在部队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对部队的规矩了如指掌。服役期未满的士兵是没有探亲假的,未婚干部每两年才有一次十五天的探亲假,己婚干部每年有一次三十天的探亲假。要是父母与妻儿不住在一地,西年才能探一次父母。虽说现在条件可能放宽了些,但想要常回家看看,那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常年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官兵,能保证按规定、按预期探亲就己经很不错了。我当兵的第八个年头才第一次回家,像我这样守边防的军人,还有那些为国为民的科研、勘探、交通执勤人员,不能常回家的大有人在。

对于驻守边疆的官兵来说,就算放开让去探家,那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一路上的折腾也让人吃不消。就拿我来说,自费探家单程路费就得两个月的工资。从营房到家,顺利的话十天才能到。我得先从营区搭上去平远街买菜的车,然后买长途汽车票,颠簸百公里到开远汽车站。接着,背着包步行约两公里,到米轨火车站买票候车,这里一天就两趟车。坐上那小火车,咣咣当当,烟尘弥漫,颠簸十几个小时才能到昆明南站(后来改到北站)。到了昆明,得先住下来,再到昆明站(原称南窑站)去购准轨铁路车票,有时候要等一两天才能排上队。然后乘车 70 多个小时到石家庄,再换乘石太线,坐一夜车到太原。到了太原,当天肯定没汽车了,只能住旅社耐心等,顺利的时候也得等一两天。早上六点半上车,二百五十五公里的路程,翻山越岭,还得在汾阳转一次车,等到晚上,天黑夜静了才能到本县。在公路边上下车后,还得背上行李,披星戴月,过河、爬坡,步行五里小路才能进村。每次到家时,我都汗流浃背,累得像孙子似的。有时候到家时家里人都睡觉了,我兴师动众地把满院亲人都惊动起来,自己的孩子却躲着不敢认这个当兵的爹,还得拿几颗糖哄着他到身边来。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是苦是甜,但还得装出很高兴的样子。其实,驻守边防海岛、家乡交通不便比我还难的人多了去了,就连在城里打工的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也不比我轻松多少。

1975 年,我终于获准回家过春节,二十几年里我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只有两次。我和本部战友陈才相约搭伴回家,他想取道太原先看看他大哥,再回大同。有个能同路的战友,我自然高兴。我们这些老资格的人,也算是有点面子、有点路子了,所以早早地就开始谋划准备,省了不少力气。先是把行李提前两天托顺车带到开远转运站,委托转运站的人提前购好到昆明的火车票,这样到开远就不用紧紧张张的,也不会耽误时间。到了昆明,我们入住昆指招待所等票。我站运输股的老乡战友于宏业经常在昆出差,路子很野,能弄到卧铺票,我早就在电话里委托他为我们筹票了。车票落实了,我们的心也轻松了。等待期间,我们和在昆相遇的战友们一起逛街、上公园,还找了个饭馆吃了一顿久违的饺子,别提多潇洒了。也许是太高兴了,我们有点忘乎所以,吃饭的时候,小偷把陈才的钱包掏跑了,损失的钱够大家吃一顿饭了,这给本次出行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昆明食堂就餐时,还有乞讨的孩童戏弄我们当兵的,我们给他两个饺子吃,他把肉馅吃掉后把饺子皮退还给我们,真是叫人哭笑不得。火车停在长沙车站时,我下车到站台食品车去买食品,人多拥挤,我两次被人挤进挤出,买了包子上车后,发现装在军衣下口袋的一个小包不见了,好在里面只有总数不到一元的几张毛毛钱,但这也是一笔损失,我只好自我安慰,就当是破财消灾吧。

辗转到达太原后,我们学会了消消停停不着急。先把行李寄存,然后到广场预售处购得后天回本县的车票,等明天人不拥挤时,再把行李转存到长途汽车站。为了省住宿费,我和陈才一起住到山西大学他大哥陈亮家。早晨,身为山西大学化学系主任的陈亮教授亲自下厨为我们做早餐。正值学校放寒假,晚上我和陈才就到学生宿舍就寝。我上车那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了,陈才用自行车送我去长途汽车站,从三营盘到大营盘只两三站路,两人合骑一辆车,也不费劲。只是出山大大门时出了点状况,因为是假期,又太早,大门没开,传达室也锁着门,我们只好决定翻墙。那是一道铁栏杆墙,上边还有一排梭标状的铁尖,不过对于两个二三十岁的军人来说,虽然不像走平地那么容易,但也没多大难度。一人先登上墙,把自行车拉上去,另一人再上去翻到墙外,把自行车接下去,然后另一人再下去,所有动作一气呵成,比当今拓展训练的动作还麻利。虽然我们都穿着军大衣,显得有些臃肿,但翻越墙围时毫无拉挂,毛发未损。

战友陈才在太原车站送我上了回家的长途车,这可是我独来独往几十年里唯一一次上车有人送的待遇。

每次探家,我手头虽然不富裕,但也得筹办着给妻儿老小、亲戚朋友带点礼品,买点云南土特产,像云南木耳、蔗糖、砚山的花生米、云南的刀烟桶烟、春城大重九之类的。有一次,我还买了十多斤生姜,切片晒成干姜片带上,背着两个鼓鼓囊囊的提包,风风光光地回乡省亲。

砚山场站战友探家最悲伤的莫过于杨队长了。他是安徽人,1965 年入伍,文化程度不高,但肯干,能吃苦耐劳,五年后提了干。有一次他背着提包去探家,到家门口,门上却挂着锁,向邻居打听,才知道母亲出去讨饭去了。他放下提包西处去找,好不容易才把母亲找回来。归队后,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这事说给战友们听,大家心里都酸酸的。还有的战友风尘仆仆刚进家门,催归的电报比人还来得早,立足未稳就得立马归队。

我们这些当兵的人,既然选择了为国守边防,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军十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