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的政委,以其亲和的姿态、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温暖着官兵的心,带领着部队前行。在他的身上,既有对战士的关怀与爱护,也有在大事面前的担当与果断,他是部队的主心骨,更是战士们心中的楷模。
在砚山场站,第一任政委程宜民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来自河南长垣县,1946 年就入了伍。1965 年,砚山场站组建,他从昆指保卫处副处长的位置上升任场站政委。
部队在陆良集结的时候,兰空来了 24 人。当车停下,前面站着两位中校,都穿着一身呢子礼服,面带微笑,与大家一一握手致意。有人说,这就是站长和政委。他俩胖得可不一般,我那时是最小的兵,悄悄地跟着大家下车,规规矩矩地敬了个礼,静静地站在一边,听首长们说话。我心中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二位首长真雄伟,敬意也油然而生。在陆良停留了两天,我们气象人员就到蒙自工作去了。
同年初冬,政委来到蒙自场站三普营看望我们。他在气象台召集我们十六个人见了个面,做了一些指示,也可以说是嘱咐。他要离开去一普营时,得知我也要回跑道北头气象观测组值班,就说让我搭他的车同去。我上了车,那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小车,而且还是政委的专座,我就像开了洋荤一样。后来我才知道,这小车叫嘎斯 - 69,是苏联产品,也是场站唯一的小车。车上,政委和我聊了几句家常,很快就到了政委的目的地。他还指示司机把我送到北头值班室去。从那以后,我对政委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1966 年春天,大部队入驻平远。有一天,我从大草房食堂吃完晚饭往回走,伸着脖子歪歪着头,走得慢慢的。突然,从身后飘来一个声音:“小李子,这是怎么了?”一听是政委的声音,我赶紧站住回答:“脖子上长了个疖子。”政委笑着说:“我说呢,怎会有这么优美的姿势呢!”一句话把我逗乐了。没想到政委居然认识我,还能和我开玩笑,我见了首长那种胆怯的心理一下子就消除了,感觉官兵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程政委在场站任职期间,以独特的工作风格给官兵们留下深刻印象。他讲话时带着中原口音却声如洪钟,能把政策文件转化成生动的故事。有次传达重要会议精神时,他边讲边举炊事班改善伙食的例子,会场里笑声掌声不断。当年他主持的学习讨论会总能引发热烈讨论,不少人至今还记得他讲解理论时穿插的"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等历史典故。
这位领导特别关心官兵生活,发现新来的护士们不适应驻地环境,就张罗着帮她们解决后顾之忧。他亲自考察推荐了多位优秀年轻干部,还特批活动室晚间开放时间延长,最终促成三对新人。对干部休假问题,他总能在原则范围内灵活处理,有干部家属突发急病,他巧妙安排工作任务让干部回家探视。当时流传的"出差顺探亲""加餐不聚餐"等善意变通,都是他体恤下属的暖心举措。
处理工作时雷厉风行是他的一贯作风。有次场站突发设备故障,他连夜召集党委班子研究解决方案。当时作为记录员的我清楚记得,会议室灯光亮到凌晨时分,他带着三位干部逐字推敲报告,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效率。最终应急处置方案和整改措施同步完成,第二天清晨就上报机关,展现出极强的执行能力。
程政委在官兵心中是个充满人格魅力的领导。虽然说话首率有时显得严厉,但大家都服他的真本领。他带出来的参谋班子后来有七人成长为团级以上干部,培养的文书干事多成为业务骨干。有个自视甚高的新兵被他特别关注,每周带在身边学习文件处理,后来成了全师有名的标兵文书。
在后勤建设方面他更有独到见解,曾改造旧仓库建成图书室,把废弃操场改建成果园,既改善营区环境又丰富了官兵生活。他提倡的"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月代班值勤三天,这项制度后来在全军推广。虽然后来因健康原因调离岗位,但他开创的很多管理方法仍在沿用,成为场站建设的宝贵财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