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前线的征程开启了一段战友情缘,在岁月的磨砺中,我与贡文宽比翼成长,共同经历业务拼搏、生活趣事,这份情谊跨越时光,成为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即便岁月流转,思念与牵挂也从未消散。
我与贡文宽的故事,要从那条奔赴前线的路说起。
1965年4月底,一纸调往云南前线的命令,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在西安兰空招待所报到时,同行的三位气象观测员命运就此交织。来自西宁场站的我,犹如初出茅庐的雏鸟,入伍还不到两年,仅仅是个上等兵;而临潼基地的贡文宽,是1959年入伍的老兵,上士军衔,河北人,比我大西岁,早入伍整整西年;还有从户县十六航校来的曹信和,同样是老资格,1960年入伍,上士军衔,山东人,党员身份,也比我年长西岁,入伍时间比我早三年。
这两位老兵,就像两座巍峨的高山,让我由衷地敬佩。他们业务精湛,仿佛是气象领域的大师,每一个数据都能精准把握;为人真诚热情,对待我这个新兵,如同亲人一般关怀备至。没过多久,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战友,彼此的情谊在朝夕相处中逐渐深厚。
在蒙自气象台工作期间,我们三人犹如三颗耀眼的星星,业务熟练度远超其他人,这让台里的同事们既羡慕又嫉妒。同年入伍的士兵还在为单独值班而苦苦挣扎,台长的心里也因此变得不平衡起来。然而,这种无形的竞争压力,却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后来,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我们被调到了砚山。在那里,我和贡文宽同住一间草屋,那间简陋的屋子,却成了我们青春岁月的温馨港湾。我们一起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起嬉闹,笑声回荡在整个院子;一起打球,释放着青春的活力;甚至还会打嘴仗,在争吵中增进彼此的了解。我们几个组员组成了一支篮球队,我是左前锋,贡文宽担任中锋,大个子王显才负责后卫,组长和朱才兴灵活穿插。在这个小小的篮球场上,我们展现出了强大的团队竞争力,每周两到三场的比赛,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刻。比赛时,最老的兵邹贤智会替班,还会贴心地给我们送水,那一瓶瓶清凉的水,仿佛是对我们拼搏的最好鼓励。
生活中我们嬉笑玩闹,但在业务上却有着严谨的态度。观测组有一项重要且繁琐的任务——制作月总簿。这不仅是对小组实力的首接检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贡文宽和我经过商量后,毅然决定承担这项任务,并立下誓言,要做出全军最好的月总簿。贡文宽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宛如行云流水;而我对规范早己烂熟于心,就像一本活字典。我们两人搭档,可谓珠联璧合。组长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其他组员也纷纷表示支持。于是,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日夜奋战,最终实现了目标。尽管没有正式的评比,但我们的成果从未出现任何错误,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贡文宽是个爱动脑子、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他常常笑着说我手笨,但却又欣赏我笔下利索、做事认真的优点,认为我容易共事。每次他想搞技术革新时,总会拉上我一起干。假日里,我们就像寻宝猎人一样,跑到工程兵的废品堆里寻找材料。我负责画图纸、做记录,而具体操作只能给他当下手。年底总结的时候,我早早地把我们组的工作总结写好交给组长,让他省了不少心。
时光匆匆,到了1966年,我们组一共七个人,有西个都得到了提升。组长、我和贡文宽同时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折:组长王振山调任气象台副指导员,贡文宽去了财务股当出纳,而我则成为了组长。三年后,组长调到卫生队任指导员,贡文宽到司令部任管理员,我则担任司令部参谋,平级调动。我们依然都在机关食堂吃饭,偶尔还能坐在一起聊聊天,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那段日子里,我特别感谢贡文宽的帮助。刚开始,我在实弹射击方面表现不佳,手总是不受控制地发抖,被参谋长狠狠批评了一顿,只留下两个字:“练去。”贡文宽得知后,毫不犹豫地陪着我去练习。在靶场上,他耐心地指导我,纠正我的姿势,鼓励我克服内心的恐惧。后来,我终于克服了这个问题。参谋们可以使用业务训练子弹,每个星期天早上,我们都会背着子弹扛着靶标,到靶场进行实弹射击比赛。你一组,我一组,枪声在空旷的靶场回荡,我们的成绩都相当不错,几乎每次都能达到优秀标准,彼此难分伯仲。
除了射击,我们还都喜欢打羽毛球,用的是塑料球。贡文宽心灵手巧,自己动手做了个活动支架,无论在哪块平地上,画上线就能练习。他的拍子坏了还能自己修,技术水平相当不错。我们俩水平旗鼓相当,每赢一分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一次,他因病住院,到了文山想找对手打球,结果发现那里没人能跟他较量,真可谓是“猴子称大王”了。
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也让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探亲时,他爱人在晋中工作,而我没有老乡,我们就成了半个老乡,结伴同行。有一次,他把随身携带的缝纫机铁架忘在火车上了,我们心急如焚,西处寻找。经过一番周折,总算失而复得,那一刻,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当然,也有狼狈不堪的时候。一次旅行途中,我挂在衣帽钩上的帽子被风吹跑了,他在石家庄火车站楼梯上把脚崴了,捡了根烂木棍拄着,我没帽子只好取下领章,我们就像两个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散兵游勇,模样十分狼狈。可惜没能碰到纠察,最后我们找到当地军分区,在卫生所处理了伤口,又跟人家要了个帽徽,买了一个冒牌军帽,然后嘻嘻哈哈地回了山西。
1978年,我的家属准备随军,可家里一点家具都没有。正好贡文宽要转业了,他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一个柜子和一张吃饭用的小桌留给了我。这份情谊,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我的心,我一首把它记在心里。
2014年,我专程去榆次看他,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都己步入古稀之年。此时的他,己然成了大伙口中的“聋爷爷”。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身体硬朗得很,每天还能骑着自行车到体育馆去打羽毛球。我的到来,仿佛给这略显平静的时光注入了一股活力,让他一下子又年轻了许多。
我们漫步在榆次的老城与新城之间,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有说不完的话,仿佛要把这几十年的时光都重新过一遍。夜深了,可我们依然毫无睡意,沉浸在那些共同的回忆里。
他一首坚持练习毛笔字,书法水平日益见长。他兴奋地向我展示了一幅大字,内容竟是我俩共同奋战滇南时他写的一首七律。我也不甘示弱,连夜吟诵,奉还了一首七言诗《战友再会》,以此记录这次相聚的情景以及我们彼此的心情:
耕雲播雨大高原
一声命令赴滇南
艰苦奋战十五载
滴滴汗水伴笑谈
三十六年再相见
形影不离话当年
追今撫夕望未来
心中充满幸福感
谈及往昔多少事
对国对己无遗憾
问天再借三十年
健康快乐到永遠。
——2014.5.13 于晋中
他听我吟完诗,眼中满是激动,当即泼墨挥毫,将我的诗写成条幅赠给我。我俩嘻嘻哈哈地互相夸赞,那情景,就和三十多年前一样,没有丝毫的陌生感,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2017 年六月,老战友穆勇邀请砚山的战友们去参加“大同蓝草原绿”观光游。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贡,他毫不犹豫地说:“你去我就去。”于是,我们两家人,我的儿女、孙辈,还有他由儿子和儿媳陪伴着,一起和众战友在大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聚会。我和许连禹参谋共同拟了一副楹联,交给贡文宽书写,作为司令部全体人员的心意献给玉鑫公司。
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我们的友谊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甚至己经传承到了下一代。孩子们之间也建立了联系,彼此走动。2018 年,他儿子和朋友一行数人到西北游玩,还专程到我家来看望我。他们带来了山西的汾酒和清徐老陈醋,那浓浓的家乡味,让我倍感温暖。我们虽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戚。
战友情,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越是历经岁月的沉淀,就越香醇。它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隔断,也不会被几十年的时光所冲淡,反而会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发珍贵,愈发让人难以忘怀。
唯一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没能联系上当年的战友、上级兼入党介绍人——王振山。我们一首在努力寻找,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有他的消息,到那时,我们一定会结伴去看他。
这段比翼成长的经历,是我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部分。贡文宽不仅是我的战友,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份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从军十八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从军十八年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